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返大隋 >

第539部分

重返大隋-第539部分

小说: 重返大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御史台压着,不代表着就真的不能达于天听,特务司有监察百官之职,他们可是直属于皇帝的。
  易风叹了一口气,“东郡侯曾有从龙之功,可朕也封赏不薄,但东郡侯却知法犯法,行为十分恶劣,肆无忌惮,已经惹的天怒人怨,许多人都在看着。朕虽念以往旧情,可却不能任由一粒老鼠屎打坏了一锅汤,这种害群之马,必须早除掉,不然会成为极坏的榜样,以后还谈何国法,谈何法纪?着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台会审,严查此案,必须公开公正的处理此案,要让天下臣子百姓知道,国家法纪之下,没有人可以特别!这件案子,必须办的干净漂亮,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包庇之处,该是怎么判罚就怎么判罚!”
  易风很清楚,跟随他的那些人,并不就都是圣人,他们也会犯错。甚至有些人,还仗着是新朝功臣,皇帝旧部,一个个心怀侥幸,违法违纪之事不少。翟让绝不是唯一一个触犯法纪之人,他不过是那个行为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而已。现在易风要做的就是拿翟让开刀,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狠刹一下这股子歪风。他不能刚把关陇集团铲除了,又立即养出一个新的山东集团出来。
  “陛下,翟让毕意是从龙功臣,而且还是陛下的结义兄弟,如果公开处置他,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此事,是不是低调处理?”杨素问了一句。
  易风摇了摇头,歪风斜气大涨,这个时候不严加处置,甚至还要包庇,这不但会给那些功臣们纵容之感,甚至还会引起如关陇集团等其它人的气愤,这绝不会是好办法。虽然重处翟让,会有些不近情理,可当皇帝的又能讲多少私人感情,常言天家无情,就是如此。
  翟让已经危害到了朝廷的统治,到了非杀不可的时候。
  “只处置翟让一个,对他的家人保全吧,财产也只追缴欠下的税款和贪污所得,其余的留给翟家。”这也算是念及翟让往日的功绩了,要不然,若是一般官员,以易风的性子,绝对是要来一个抄家的。
  “臣赞同陛下的处置方法,东郡侯是陛下的结义兄弟,从龙功臣,可他不但没有珍惜自己的名声爵位,反而做下这违法乱纪之事,如果纵容了他,别人会怎么看?重处东郡侯,会让天下人都明白,陛下对于贪桩枉法绝对不能容忍,让天下臣民都明白陛下的决心,让那些人都知道,只要贪桩枉法,就算是从龙功臣,哪怕是皇帝的结义兄弟,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实封世袭郡侯,可只要伸了手,也必被捉必被斩,让大家都心怀警惕,不敢再胡作妄为。”(未完待续。。)


第576章 裁撤

  (感谢中华虎贲军、乱武三国、逍遥狂刀、无语无语、profyellow、大写c、动中之动、踏浪54、幽谷居士1诸位同学的支持,谢谢!)
  这天杨素回到楚国公府时,神色沉重,一脸阴沉。
  晚饭后,叔父杨约过来叫他去父亲书房时,他知道父亲肯定有重要的事情宣布。他合上书,披上斗篷,跟着叔父穿过偌大的府院,走到正院父亲的书房。外面天气很冷,让他不由的打了个冷颤。父亲的书房内则很暖和,屋里并没有安装如今普遍都开始安装的铁皮炉子,也没有烧石炭,父亲向来讨厌那股子味道。书房里生的是炭火,上等的银炭,烧出来没有半点烟气。
  将门带上,杨玄感才发现今天父亲书房里人很多,不但向来常在府上走动的叔父杨约没落下,平时很少来的其余五位叔父,杨询杨慎杨岳杨戾杨操也都来了。他的三位同胞亲兄弟玄枞玄挺玄奖也比他先来,另外几位异母兄弟万项民行积善也都来了,老实安静的坐在一边。除了他们外,叔父杨岳家三个弘字辈的堂兄弟,弘礼、弘文、弘武三人也来了,站在他们父亲的背后。此外还有与他父亲同祖父的杨实、杨宏两位。还有更远一些的他曾曾祖父那里分支的文字辈的十五位堂叔祖们,杨文思、杨文纪、杨文升等,担任礼部侍郎的叔祖杨文纪还带了他家孝字辈的三兄弟前来,孝谟、孝甚、孝俨。
  一看这场面,杨玄感当下有些震惊。看来真是出大事了,要不然。也不可能杨家在京的数支族人几乎全来了。
  杨家三代老少基本上都到了,大家坐在书房里沉默着。
  “出什么大事了吗?”他问。
  父亲递给他一张纸。这张纸有很多褶皱,一看就是有很多人翻过了。“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他继续看下去,“命三衙诸卫将军以下,各府、镇、营、团诸武官,年五十以上者致仕。” 致仕,那就是退休回家。历朝以来,官员基本上是终身的,但也有退休年纪。《礼记。曲礼(上)》载:“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退休,“法定”时间从周代开始。不过一般情况下,如果官员身体状况不佳,可以请求提前致仕。到了七十岁,官员可以上表乞骸骨退休,有时朝廷也会挽留,身体好的,本事强的,当官到八十九十都有人。
  “这是皇帝的意思。明天就要宣诏颁行了,以后朝廷官员六十岁退休。那些军内中层的武官,更是五十岁就可以提前退休。”杨约向侄子解释道。
  杨玄感大为惊讶,从七十岁改成了六十岁。一下子提前了十年,而且这明显是要规定到年纪就得强行退休了。皇帝一面大开科举,每年新获入仕资格的士子上千人。而这面又强行规定了官员退休的年纪,皇帝此举大有深意啊。如此一来。大把的官员将面临提前退出官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高级官员们来。父亲今年五十七岁,身为宰相,已经算是高级官员中年纪较轻的了。如右仆射苏威,今年已经六十七了,比父亲大了十岁。另几位宰相,李纲五十四,薛道衡六十一,樊子盖五十六,牛弘也是五十六,也跟父亲年纪相当。枢密副使韩僧寿也五十九,苏孝慈也六十三,倒是皇帝的那些心腹年轻的过份,刘文静不过三十三,魏征二十一,徐德言四十六,其余如王保、高甲、窦建德、单雄信等人皆不过是三十左右,年轻力壮。
  “皇帝这是要将老臣都赶出朝廷吗?”
  “旧人不去,新人不来。皇帝现在大开科举,每年新取士人上千,这么多新人,哪来那么多官职,自然就得老人让位了。”
  “父亲今年五十七,至少也还有三年才到年纪,倒不用急,也许用不了多久,这又会更改呢?”杨玄感对父亲道。
  “我也马上要退下来了。”杨素有些意兴索然的道,“皇帝还有一条诏令,天下各职每任皆为四年,最多连任两任,到任后要么升职要么平调,不得继续连任。”
  杨素是在开皇十二年接替苏威成为尚书右仆射,此后一直到开皇十九年,一直担任此职。十九年内乱过后,杨素升任左仆射,到后来加平章政事入政事堂,到现在开元二年,他已经当了七年的右仆射,三年的左仆射,虽然左右仆射是两个不同职位,但却因为都是宰相,因此在皇帝的新诏书颁下后,他就属于已经连续当了三任宰相的人了,早超过了两任期限。诏书一颁下实行后,他就得自动退位了,哪怕还有三年才到退休年纪,可却不能再当宰相了。朝廷中两府三省六部的重要职位,都属于宰相,他都不能再连任。因此,除非杨素能接受降级去担任一个清闲的尚书职之类的,否则他就只能任太傅这样有名无实的虚职,说白了,不管他愿不愿意退下去,朝廷里都将没有他的位置了。
  和他处境差不多的还有苏威,苏威在开皇年间就早就几次上上下下,担任过数次三省主官了,仆射也做了几次,他这次一样得退下来。
  明摆着,皇帝现在不需要他们这些前朝的老人继续呆在新朝了。
  杨素感觉很累,当着左仆射,挂着平章政事,可在这新朝里他这宰相当的并不如意。政事堂里四个平章政事,五个参知政事,外加枢密院里还有五个枢密使,他这个左仆射早就不是首相了,还有十三个人跟他权力相等,朝廷的军政之事早就不归他们管,而就算是管文,他也得和另外八个宰相们一起分享权利,得轮流执政事笔。平日里刘文静魏征等人就凭着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对他这个左仆射根本没有什么尊重。现如今。皇帝又下达这两条诏令,明摆着就是根本不愿意让他继续呆在朝中。省的看着心烦了,这是嫌他占了位置了。
  皇帝对内对外还真是狠辣无比。对外把突厥、高句丽打的灭亡称降,而对内,当年的八柱国家十二大将军的荣耀,关陇集团的辉煌早就不再,一个个大家族的覆灭没落,“这两年,无数豪门倒下了。”他说,“皇帝要对我们杨家下手了吗?”
  “这个暂时倒还不会。”杨素对儿子道,“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一切都得看我们肯不肯识趣识相了。若是我们能听从皇帝的意愿,那杨家也许能和高家一样,得个保全。若是我们不识相,那肯定就跟贺若弼、史万岁、柳述他们一样了。”杨素对家族一众人道,“今天我见大家过来,就是要通知你们,我已经想好了,既然皇帝不想再让我留在朝中。那我就退出。卸任宰相之职后,也不打算再留在朝中了,就提前三年退休吧,虽然皇帝规定六十致仕。可也没说不能提前退休。我的想法是,不但我主动退下来,咱们家族老一辈的都退下来。族叔们还有我一辈的堂兄弟们,干脆都退下来。”
  “全退下去?”一片惊讶之声响起。
  “嗯。要退就全退了,也算是坚决表个态。完全支持皇帝,带个好头了。”杨素点点头,“其实这也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在新制下,就算硬赖几年,可最终还是得退下来。与其拖几年,不如早退,希望能用这份支持,换得我们杨家第三代年轻人在朝中的一席之地。我是这样想的,我们都退下来,安心当个富家翁,全力支持玄感他们这一辈的兄弟们留在仕途博个好前程。等我明天向皇帝请辞,到时顺便跟皇帝请求一下,让玄感兄弟们都下去,到各省各州去,从地方上做起,最近朝中事非很多,还是远离朝中,远离京师,到地方安心呆个几年,到时有了一定的资历政绩再回来。我看啊,以后还是从文比投身军界更有出息,枢密院虽然说与政事堂分掌文武,可皇帝对军队还是控制防范的很严的,以后战事减少,终究还是会偃武修文,以后大家都得好好告诫子孙后辈,让他们多读书,以后也走科举谋个正身出。”
  “我们就这样退了,直接全退了?那我们以后在朝中哪还有话语权,年轻一辈,放到地方去,估计以皇帝对我们关中人的猜忌,连个刺史都当不道,猴年马月能出头。”
  “当不了刺史,那就先从县令做起也行。”杨素道,“你们还指望着如过去一样,凭父辈的功勋能在婴儿之时就封公封侯,是想都别想的事情了。当初我从清河郡公进爵郢国公,原来的清河郡公爵位就给了玄奖,玄感还封了仪同,咱们家族到开皇末年时,公爵就有八个,年轻一辈男丁,哪一个身上没有个爵位勋官,可最后,新皇帝即位,很快就重定爵位,那些不都收走了。如今又搞科举,以后承荫入仕也会越来越难,机会越来越少,就算承荫入仕了,估计也难得重用,不算正途出身。要想保持我们杨氏家族的荣耀,靠以前的那一套是行不通了,咱们得适应新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