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听信佞臣,国运必将衰败,在这种情形下就要退隐闲居,如果因为贪恋功名利禄,不知道退隐自保,必然会遭受祸端。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行动,明白进退之间的道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实力。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有成就事业的才能和志向,却没有实现的机会时,应该“潜居抱道”,潜居抱道并不是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而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地累积经验。
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老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能力与时机的关系就和水与船的关系相同,不懂得提升自身能力而一味抱怨没有机遇的人,当机会真正到来时,他也不具备发现的能力,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第13节:素书(13)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大多德才兼备的人,一旦机会出现,便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大展身手,并且乘势而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假如时机不成熟,便隐藏锋芒,甘于寂寞,静静观察情势的变化,所以有了姜太公垂钓渭水以待文王,诸葛亮躬耕南阳得遇明主。
魏晋名士阮籍曾到过刘邦项羽当年激战的古战场河南荥阳广武山,在那里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落了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刘邦以一小小的泗水亭长为起点而后开邦立国;刘项二人谁为英雄谁为竖子尚且不论,但在混战中成就事业的还是善于审时度势的刘邦。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在于特定的局面能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智者从来不与天争,也不与势抗,而是顺势而行。
国危思良相,家寒思贤妻,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是否能够体现,关键在于是否有实现自我的时机。唐朝的魏征之所以敢犯言直谏,就在于他遇到的是愿意听取诤言的明君,假如唐太宗是商纣王一样的昏君,那么魏征也只能和比干一样遭遇剜心之灾了。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担当生前事,何惧后世不留名?历史会以公正的态度对每个人的行为作出评价。仁人志士顺势而行,深谙进退之道,明察世间之势,造福于世间万民,必将流芳千古,彪炳史册。正道章
正 道 章《原始章》阐明了道、德、仁、义、礼的内涵以及与人生成败的关系,本章的内容在于解释如何正确履行这五者才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如同俊、豪、杰一样的人物。
第14节:素书(14)
德足以怀远
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在无形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不自觉地心生景仰,从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以德化民这一思想深受中国古代圣贤的推崇,以德化民,无为而治。孔子曾如此喻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表明只要统治者德行高尚,其他的人自然从善如流、心悦诚服。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因蜀南方之南蛮前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交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只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诸葛亮真是天上的威神,南人不再反叛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至此南方安定。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为人诚实守信就可以使意见不同的人相统一,处事公正守义就能够获得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一个人言而有信,行止有义,他的作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史记》曾记载,春秋时期,因晋文公重耳功不可没,周襄王把阳樊、原城等城池赏给了晋。原城的原主原伯贯不服,放出谣言说晋攻下阳樊后,杀尽了城中百姓。原城人恐惧,共誓死守。深知诚信威力的赵衰对重耳说:原城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服晋,是因为晋还没有取信于他们;您向他们表现出诚信,原城将不攻自破。
第15节:素书(15)
重耳听从他的建议,下令军士各带三天口粮,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围而去。到第三天时,晋军只剩下了一天的口粮,形势十分危急。当日半夜三更,原城有人从城上缒下禀告重耳,说已经探明,晋攻下阳樊后,没有屠杀百姓,并相约明夜献城。重耳回答说我已约三天为期攻不下就解围,现已期满,明天就退师。有军吏劝重耳,原城人已经相约明夜献城,为何不多留一天,打下原城再走。重耳说,诚信是治国安民的宝物,我下了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围的命令,再留一天的话就是失信,得一原城而失信于天下,老百姓又怎么能取信于我?第二天黎明,重耳就命令晋军撤兵。原城百姓纷纷叹服晋文公诚信守义,就争先恐后地跑到城楼上竖起了降旗,追随已退师的原城人不绝于路。重耳命令扎驻车马,单人独骑直入原城,百姓欢舞相庆,原城遂为晋所有。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具有能够从以往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的才智,拥有能够明确指导今后生活的洞察力。
《增广贤文》中说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唐太宗始终以此“三镜”为治国安邦的准则,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也造就了中国最鼎盛的时期。
此人之俊也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第16节:素书(16)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执行力强,行为能够被人所推崇,能够在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足智多谋,有足够的决断力,能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疑惑难解之事能够轻易解决;信守承诺,一诺千金,一旦应允,即使遭受不公也绝不反悔;清廉公正,不谋私利,不贪私欲,不吝于与同伴、下属分享钱财。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在其位,必谋其政;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论职务大小、权责轻重,在位一天,就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担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并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即乘田。乘田是负责管理饲养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亏,孔子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
第17节:素书(17)
在生活中,要有自己所坚守的原则,即使面对利益生死的冲突,也要明确的坚持自己的信仰,百折不挠,永不妥协。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孟子的话就是教育人们,行事以义字为先,假如因为贪生怕死而放弃原则,虽然苟且偷生,却难免为人所不齿。
见嫌而不苟免
即使被人误解、猜疑,身处是非之地,仍然犯难涉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会因为害怕被人猜忌而推脱自己的责任。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就由文公摄政当国。这时候就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有野心,有谋位篡权的嫌疑。假如周文公此时明哲保身、置身事外,那么朝政无人管理,必然引起大乱。于是他果断平定了叛乱,大行封赏,营建东都,制礼作乐,最后还政成王,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工作中误解、委屈都是难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担当一切的胸怀。老子说过:“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浊乱的;才算得上国家的君主;能肩负国家的灾难祸殃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承受磨难,是为了玉汝于成,成就辉煌。
第18节:素书(18)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世间诱惑成千上万,虽然美色、功利、私情等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为其惑乱的。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这些引诱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具备上述品德的,就是人中之杰。
《淮南子?泰族训》有云:“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虽然与本书中对俊、豪、杰的划分标准不同,但道、德、仁、义、礼,始终是作为人才应该真正掌握,并且身体力行的品质,这就是本章名为《正道章》的原因。求人之志章
求人之志章 有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匠:“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头也不回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看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了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人心中眼中只有砖,他这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将来或许能当个工头;三个人中能成大器的只有第三位,因为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这一志向会指引他走向卓越。
“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