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 >

第25部分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第25部分

小说: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本第一回:“看了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身上恰似有千百斤气力,不然如何打得那大虫。心里寻思道:‘一母所生的兄弟,又这般长大,人物壮健。奴若嫁得这个,胡乱也罢了……据看武松又好气力,何不交他搬来我家住!谁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那妇人一面脸上排下笑来,问道……”这里写情性受压抑的潘金莲的性心理活动极自然、准确、真实。《水浒传》原本无此几句,这是《金瓶梅》作者手笔。壮健,指女性心目中男子之力。男爱女之美,女爱男之力,这是一般的性心理。今云“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小伙子壮如山”,即此义也。排笑,解为陪下笑来,排出笑来,解欲的自然流露。崇祯本改“排下笑来”为“堆下笑来”,大异其趣,不及原作远甚。如意儿:词话本第三十回:“月娘见他生的干净,对西门庆说,兑了六两银子留下,起名如意儿,教他早晚看奶哥儿。”如意儿,原名章四儿,原是小人家媳妇儿。到西门庆家,如意儿做官哥的奶娘。在李瓶儿死后,西门庆与如意儿发生关系,潘金莲与之争宠。小说《如意君传》写武则天与薛敖曹的性关系,敖曹被封如意君。如意,本是晋代以后流行的一种饰物,是阳具的一个象征。旧时婚礼,男家向女家致送金属制的如意,取“一定如意”之义。作者给小说人物取名如意儿,含有性的寓意。胡铁:词话本三十二回:“(伯爵)被西门庆骂道:‘你这贱狗才,单管这闲事胡说!’伯爵道:‘胡铁?倒打把好刀儿哇。’”胡铁,故意打岔说出的词语。张鸿魁《金瓶梅方音特点》云:“铁、说,押韵同调。”《新刻江湖切要》云:“说合曰抹铁。”“说”与“铁”在市语中有关联。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同。打倘棍儿:词话本第十七回:“家中不算丫头,大小五六个老婆,着紧打倘棍儿,稍不中意,就令媒人领出卖了。”
  词话本十四回作“打俏棍儿”。崇祯本(北大本、内阁本)作“打倘棍儿”。梅节校点本作“打趟棍儿”。词话本第七十三回:“教一个人把他实辣辣打与他几十板子,教他忍疼,他也惧怕些。甚么斗猴儿似汤那几棍儿,他才不放心上。”此处又云“汤棍儿”。倘、汤,读tāng,轻轻的触碰。《西厢记》一之二《四边静》曲:“休道是相亲傍,若能勾汤他汤,到与人消灾障。”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解“汤,接触”。“打俏棍儿”,疑“俏”为“倘”之误刻。打倘棍儿,用棍儿轻轻的触碰,不是实辣辣狠打,略示打罚。172


  第七讲 曹雪芹之前的明清作家评︽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哀书(1)

  《金瓶梅》成书问世,至今约四百年。批评家作家对这部作品的评论,以脂砚斋评点《石头记》(即《红楼梦》)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二百年。脂砚斋之前的二百年,是把它与《三国》、《水浒》、《西游》作比较、相比美,称它为四大奇书之最。脂砚斋之后的二百年,是把它与《红楼梦》作比较,因而有《红楼梦》是暗《金瓶梅》、脱胎于《金瓶梅》、继承发展《金瓶梅》之说。的确,曹雪芹的创作继承发展了《金瓶梅》开创的艺术革新成果,从而攀上了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在脂砚斋之前,二百年的《金瓶梅》批评,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的:《金瓶梅》的特点、作用和地位;创作上的别开新路与人物塑造;作者的遭际。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哀书《金瓶梅》(明万历词话本、明崇祯绣像本、清康熙张评本),在明末清初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赞赏。在明代,以欣欣子、屠本畯、袁宏道、谢肇淛、薛冈、冯梦龙、沈德符为著名。在清初以宋起凤、李渔、张潮、张竹坡、和素为代表。到乾隆年间,曹雪芹的至亲好友脂砚斋指出《石头记》创作“深得金瓶阃奥”,宣告了前二百年《金瓶梅》评论的终结。《金瓶梅》以恶霸、富商、官吏西门庆的家庭生活为中心,上联朝廷、官府,下结盐监税使、大户豪绅、地痞恶棍,展开人物之间政治、经济、两性关系的描写,广泛真实地暴露了明代后期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朽、变态人物灵魂的丑恶。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活动在山寨、天宫或战场上,而是在家庭、在闺房、在筵宴、在店铺、在码头、在妓院。作者以清醒的目光,洞察市井生活,冲破封建传统观念,直面惨淡的人生,加以如实的毫无讳饰的描绘。《金瓶梅》大约与李贽《童心说》,同在嘉靖、隆庆间产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童心说》主张去假存真,反对粉饰,反对虚假,反对“存天理灭人欲”。《金瓶梅》总体形象、主导倾向与李贽的主张相同,都意味着对丧失了必然性、合理性的腐朽封建制度的亵渎和冲击,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条件下市民阶层的心理情绪,是在反理学、反复古、重视民间文艺这一进步思潮下的产儿。对《金瓶梅》揭露现实、直斥时事的特点,评论家们是察觉到了的。但在他们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正面肯定这一内容特点。他们认为内容上“无关名理”(谢肇淛《金瓶梅跋》),“于修身齐家有益社稷之事无所有”(和素《金瓶梅序》)。“此书诲淫”(袁小修《游居柿录》),“不及水浒传”(谢肇淛《金瓶梅跋》),因为《水浒》可以冠“忠义”,而《金瓶梅》是亵渎和暴露。另一方面,他们又称赞作者为“慧人”,作品为“新奇”(袁小修《游居柿录》),积极搜求抄本,不惜重资购买,热心刊刻、评点,说明他们思想进步,眼光锐利。在长篇小说空前繁荣的明代后期,小说已被提高到与“六经”、“语孟”、《孝经》同等地位的条件下,批评者虽然注意到书中有淫秽描写,内容上揭露现实,但并未随意否定或干脆置之不理。他们借用和发挥传统的诗教说,一致肯定《金瓶梅》的惩戒作用。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主张乐而淫、哀而伤,对正宗诗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加以反叛。同时有说这部百回小说“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取报应轮回之事,如在目前始终”。袁宏道认为:“胜于枚生《七发》多矣”(《与董思白》)。薛冈说此书“颇得劝惩之法”(《天爵堂笔余》)。东吴弄珠客云“盖为世戒,非为世劝”(《金瓶梅序》)。和素说“一百回为一百戒”(《金瓶梅序》)。张竹坡通过评点,想“洗淫乱,存孝悌”(《第一奇书》评语)。他们在艺术上赞赏的同时,从作用上这样肯定,帮助了这部巨著的刊印与流行。对《金瓶梅》地位、特点深入一步的研究,是从冯梦龙开始,到张竹坡、和素达到了新的高度。其核心思想是把《金瓶梅》与《三国》、《水浒》、《西游》作比较分析,先提出奇书这一概念,而后认为《金瓶梅》是四大奇书中的佼佼者,因而有《第一奇书》之称,实际上肯定《金瓶梅》是长篇小说的极峰(在《红楼梦》之前)。题署张无咎述(可能是冯梦龙假托),得月楼刻本《(绣像)平妖全传》叙云:“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然语有之:画鬼易,画人难。”认为《西游》幻极,不逮《水浒》。《三国》不足者幻,不是作者才艺不能幻,而是势不得幻。指出《西游》、《三国》写神魔写历史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上的局限。他看来,只有《金瓶梅》之类作品才兼有真幻之长。他把《金瓶梅》与《水浒》并举,认为“《金瓶梅》,另辟幽蹊,曲中雅奏”,“可谓奇书”。《金瓶梅》不同于《西游》的幻极,又不同于《三国》的不足幻。奇,不是指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指通过艺术幻造艺术想象而创造出的虚实统一的艺术真实。《金瓶梅》的现实主义成就,大大促进了小说艺术思想的发展。李渔、张竹坡进一步总结《金瓶梅》等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经验,提出创作要以作家阅历为基础,“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张竹坡《第一奇书》评语),又不要求事事亲身经历。李渔明确阐述了艺术幻造在小说戏曲创作中的重大意义。他说:“幻境之妙十倍于真,故千古传之能以十倍于真之事。”(《闲情偶寄·声容部》)李渔、张竹坡都阐述了幻而能真、幻中有真,真与幻、虚与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现实主义小说戏曲艺术观念,打破了视小说为正史之余、国史之辅、“羽翼信史而不违”(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把小说视为历史附庸的旧观念。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李渔赞同冯梦龙的“宇内四大奇书”之说(见清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差不多与李渔同时,宋起凤推崇《金瓶梅》为“晚代第一种文字”(《稗说》)。之后,张竹坡评点时,直接称名为《第一奇书》。和素则称之为四奇中的佼佼者(《金瓶梅序》)。他们一致给《金瓶梅》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以最高的历史地位,说明在长篇小说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文人学士们对小说艺术认识的加深,对《金瓶梅》成就的深刻理解。张竹坡具体感受到作者对黑暗现实作真实描写时表露的愤恨之情,认为作者有愤懑、有感慨,所以他有时又说《金瓶梅》是暴露世情之恶的泄愤之作。张潮在《幽梦影》中,从《金瓶梅》描写西门庆等人物乐极悲生,宋惠莲等人物的悲剧命运角度,又称《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称《水浒》为怒书,《西游》是悟书)。把《金瓶梅》视为“淫书”,主张禁毁的论调,在明末清初文坛上不占主流。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哀书(2)

  另辟幽蹊,追魂取魄《金瓶梅》题材新颖,内容广泛真实,尤其是它依照生活本身的样子,描写日常市井生活,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着力为“众脚色摹神”,“各各皆到”,“特特相犯,各不相同”,把握“此一人的情理”(张竹坡《第一奇书》评语),写出“这一个”,在明代长篇中,异军突起,别开生面。明末清初文人学士对此无不赞不绝口。谢肇淛《金瓶梅跋》云:“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媟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佁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意快心。譬之范工抟泥,妍媸老少,人鬼万殊,不徒肖其貌,且并其神传之。信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也。”得月楼刊本《平妖传》叙,则把《金瓶梅》与其他三奇书比较后概言之“另辟幽蹊”,集中指明此书开创创作新路的特点。谢跋是抄本流传阶段《金瓶梅》批评文字的代表。这篇跋大约写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谢是从袁中郎、丘诸城借阅的抄本(从袁得十之三,从丘得十之五。袁中郎的不全抄本,抄自董其昌藏本。1607年,宏道曾向谢肇淛写信索还抄本)。屠本畯从王宇泰、王百谷那里也见到抄本二帙(见《觞政》跋语)。自1596年,袁宏道《与董思白》记载抄本之后,已知王世贞、徐文贞、王宇泰、王百谷、文吉士、丘诸城都藏有抄本。汤显祖、屠本畯、李日华、袁宏道、袁中道、谢肇淛、薛冈、冯梦龙、马仲良都见过抄本。1596年后这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