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遍红楼-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间真玉少而宝石多,识真玉者少误宝石为玉者多。俗云:一日卖出三担假,卖不出一个真。故人间造假、以假充真,真假难辨,演成了常情!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是曹雪芹的感叹,也是《红楼梦》所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2005年11月20日
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
——《红楼梦》“楔子”的解读(之二)
几年前,温州的张乘健和广州的胡联浩两位红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贾宝玉是“小名”,而非大名(或称学名)。这一点读者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多处证明。那么贾宝玉的学名又是什么呢?两位学者的答案则完全不同。张乘健在《贾宝玉大名考》(见张乘健《红楼梦与佛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5—162页)一文中说:
我以为,贾宝玉的大名是贾瑛。《石头记》开篇早已写明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堕落尘世的化身。按《玉篇·玉部》:“瑛,美石,似玉。”所谓“贾瑛”者——一块假的似玉的石头而已,可叹世人全不识本来面目,竟误认他为“宝玉”!
胡联浩在《贾宝玉的大名》(见胡著《红楼梦隐秘探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9—42页)一文中认为:
宝玉名玑,隐“珠玑”,就是告诉我们,《红楼梦》通过作者“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书中字字珠玑,“一字不可改”也。此外,“玑”字采用“拆字法”便是“几玉”,《红楼梦》就是写几个“玉儿”的故事:通灵宝玉、贾宝玉、黛玉、红玉、妙玉等等。
记得胡联浩兄曾在电话中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曾提出名瑛的见解,理由也是从“神瑛侍者”而来。成文入书之际又改为“名玑”,所以在文末特别说明:“贾玑一名似乎缺乏美学意义。笔者此文希望能起过(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受到联浩兄的启发。我曾认为贾宝玉的大名应是“贾玑”,证明就是那副“座上珠玑照目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但是几经斟酌之后还是转向了同意“贾瑛”之说。理由仍然是那个神话中写到的“神瑛侍者”,他是贾宝玉的“前身”,瑛字取于此。同时我还认为瑛字所具有的文本根据及美学意义比“玑”更好一些。前不久我发现梁简又帝《大壑赋》中有“江出濯锦,汉吐珠瑛”二句,使我更坚信宝玉学名当是贾瑛。贾珠、贾瑛之名盖源于此。
珠瑛皆为美石,属于“宝石”类而非真玉。《正字通》“珠”字解“宝石也”。李白《白胡桃》诗云:“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白虎通》认为“明珠为重宝。瑛,又称水精、水晶。”《玉篇…玉部》解“瑛,美石,似玉。”“似玉”因其美,而质为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正如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国书店版)一书“石似玉者”题中所指出:
世之美石,酷似古玉甚多,如宝石密蜡翠石是也。即锦州石江石亦如之,惟石性坚硬脆滑、不似玉之温和润泽耳。
在《玉与宝石比较》题下又云:
玉性主温,翡翠宝石之性主寒……玉之美德,温润而泽,足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也。宝石翡翠,多浮光,火气未退,能悦人之目,不能悦人之心。
综合《红楼梦》中宝玉之形象及最终“悬崖撒手”之结局,体现了“美石”的性格——“多浮光,火气未退”!
故曰:贾(假)宝玉。
2005年11月18日
智而通则悟
——《红楼梦》中“智通寺”别解
《红楼梦》第2回回目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文之前写了一段小插曲颇见作者的匠心,寓意深刻。故事说,贾雨村一日“偶至郊外”,“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如果用谐音法,“智通寺”即“智通是”。这是教人处世为人的名言,有“智”还要“通”才是真正领略了人生真谛。
世间不乏有“智”者,却有人将自己的“智”或谋取名位,或聚敛财富,或渔猎女色,看似眼前“成功”者不胜其多。这种“智”者尚未觉悟,实为未“通”者,即这些人只看到了“好”而没有看到“了”。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是有“智”且“通”,即看到了“好”又看到了“了”的辩证关系。小说中的贾雨村应该算作一个有“智”者,虽然家境贫寒,终能以刻苦上进,中了进士,爬上了官位。可是他不是一个“通”者,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被罢了官。
作为一种人生要“智”且“通”,即容易也有不容易之处,达到二者兼而有之的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经历。陆游“看尽人间兴废”之后才大彻大悟,安于“不曾富贵不曾穷”的生活境遇。因此“看尽”二字对人生的彻悟是非常重要的。贾雨村看了“智通寺”和那副对联之后,“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说明他多少意识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但他“仕进”之心太强,虽遭罢官却未能因此而幡然觉悟,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枷索扛。”历史上如同贾雨村一样的“智”者不胜枚举,留给人们的教训也非常深刻,难以一一详述。
智且通者,实为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历史上有位道者刘伯温,家喻户晓。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帮助过朱元璋打天下,取得天下,功勋卓著。当这位“智”者本该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之际,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分封”,竞远离庙堂归隐山林。这种豁达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使刘伯温免遭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之祸——这种“福分”就是既在看到“好”时又能想到“了”时,而达到“智通”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能达到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面对感情、面对世界,从而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以为这是一种“醒世恒言”。
“智通寺”三个大字文虽浅近,但对我们千千万万读者却是最好的启迪。但愿我们每个人读过《红楼梦》之后,都能记住那副对联的警示意义: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005年10月12日
难得糊涂
——《红楼梦》中的一位老僧
糊涂常指不明事理的人和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人,糊涂东西、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
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
《红楼梦》第2回写贾雨村在维扬郊外破庙中见到一位龙钟老僧“聋且昏,齿落舌顿,所答非所问。”这是老僧的表象。他的实象是什么呢?小说中用了象征手法——那老僧正在“煮粥”。“粥”是“糊涂”一锅,即以“粥”来说老僧糊涂,是暗指。其实这位老僧并非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他是经过“筋斗”的智而通的那种人!这种人看透世情,万境皆作梦境看,对贾雨村那种追名逐利人一看便知,毫无兴趣,故“所答非所问”。
世间糊涂人做糊涂事,不在少数,亦在情理之中。但令人惊诧者则是聪明人也常常做糊涂事,这种人也不鲜见。可怕的是世间有一种人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能够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红楼梦》中写薛宝钗是“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表面上看似糊涂,但实际她一点儿不糊涂。小说中的种种描写都证明了她的“糊涂”是装出来的,是假象而非本象。
难得糊涂所指的人与以上所说的三种人完全不同。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难得糊涂是一种“悟”。顿悟者寡,渐悟者多。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名利、地位、金钱等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洗涤、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因此才谓之“难得”二字。
“智通寺”内的老僧是否真的翻过“筋斗”,无法考证。这个象征性的“破庙”和“煮粥”度日,所要告诉贾雨村(也包括所有的读者)的话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倘能真正修炼到“难得糊涂”,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2005年11月16日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
——《红楼梦》中“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蕴
龙文化、玉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文化,其中玉文化和祖先崇拜在《红楼梦》中都有所描写。玉文化的内容和价值非本文能够容纳,将另文专述。本文只就祖先崇拜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一些考察,略陈管见。
《红楼梦》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警幻仙姑见到他时,“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统,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竞无可以继业。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了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这里所提到的宁荣二公,是贾宝玉的四代祖。正是当年他们老兄弟两个用九死一生挣下了这份家业,使贾家成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时过百年,但他们仍然心系家族,希望子孙们能够继承祖业。他们在九泉之下,还为自己的子孙恳求警幻仙姑给以帮助,正所谓人虽死,精神不死也。
从《红楼梦》诞生的时代来看,宁荣二府正是这个时代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的缩影。宁荣二府的创业、兴盛,然后逐渐走向衰败,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宗法制度下的世家大族的生存历史。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一个家族的形成、发展都是从血亲为基础来维系的。因此这样的大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对“祖宗”的创业,一是怀有骄傲感,二是怀有崇敬感,三是要永远纪念“祖宗”。
第3回写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下车她看到“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当黛玉来到荣国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