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澳洲史 >

第57部分

澳洲史-第57部分

小说: 澳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最低限度价格,好年景时赚得到的过多利润用来弥补坏年景时的不足,仍
使之保持每蒲式耳小麦的最低价格。这是一种利农的好政策,因而使澳大利
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战后初年,羊毛业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繁荣。20 世纪30 年代,羊毛价
格曾大滑坡。牧羊场主一度认为到1946—1947 年每磅羊毛可能下跌到两先
令。然而到1950 年羊毛竟然上升到每磅12 先令,甚至有人认为会上涨到每
磅羊毛价格为一英镑多。这样养羊业在战后初年的持续稳定。1951 年,澳大
利亚有羊只11559。6 万头,羊毛产量达48989 吨。
战后初年,工业在战时大发展的基础上又获得进一步发展。1946 年,制
造业净产值达70465 万澳元,1951 年高达168770 万澳元,在仅仅的五年内,
产值提高了138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形成了自己的钢铁工业体
系。到1947 年,澳产铁达114。3 万吨,钢年产量达131。2 万吨;并形成了肯
布拉、纽斯卡尔和怀阿拉三大钢铁中心。这是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
碑。
4。 大力发展水电事业。战后初年,澳大利亚经济恢复与发展中最宏伟的
壮举是制定与实施斯诺伊方案,亦称雪山方案。多年以来,澳大利亚人曾梦
想,甚至写成书,希望改变河水东流入太平洋的流向,使之西流入墨累河—
—达令河河系或流入埃尔湖。早在1884 年,新南威尔士总检查员P。F。 阿达
姆斯、小说家埃德利斯等人都谈论过这一改变河水流向方案。所谓斯诺伊方
案是引斯诺伊河的水来灌溉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平原,并利用位于新南威尔士
州东南的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融化流下来的水的水力来发电。根据这一方案

可发电172 万度,并将该电力输送到墨尔本和悉尼等城市。同时通过隧道把
发电后的水引过山岭引入属墨尔本河——达令河水系的图姆特河,用来灌溉
平原的干旱土地,使之种植水稻、水果和制酒的葡萄,等等。这是一个完整
的农业和水、电综合发展规划。政府还可收水费和电费,以积累资金。
奇夫利政府从1949 年开始脚踏实地执行斯诺伊雪山方案,同美、法、意、
挪、日等国工程公司、电力公司、隧道公司和堤坝公司谈判,并签订了合同,
用移民做劳动力。该工程于1972 年竣工,电站每年可提供400 万度电,向墨
尔本、堪培拉、悉尼以及其他城市和农村供给了大批电力,使澳大利亚总电
量增加12 %;供给灌区的水增加了约1/3 。
二、战后初年的改革
战后初年,澳大利亚在重建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两项
重大改革:一项是移民政策的改革;另一项是银行国有化,即金融业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前者是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资金问
题。
1。 移民政策的改革。
战后经济恢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劳动力严重缺乏,如1950 年6 月在
250 万就业人员中就有10 万个工作岗位无人问津。因此不迅速解决劳动力问
题,经济恢复和发展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决定改革传统的移民政策。
导致移民政策改革的还有另外一些因素是澳大利亚人的传统的种族主义观念
有很大的转变。一向歧视有色人种的澳大利亚人和英国人被德国纳粹分子视
为“劣等民族”;同时被白种种族主义分子轻视为“黄种人”和其他有色人
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却与之并肩作战,或共同抗击德意法西斯,或共同抗击
日本的侵略。这些事实迫使澳大利亚人开始懂得歧视有色人种是一种错误的
和有害的政策。他们认识到那些顽固地坚持种族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敌人德日
意法西斯主义者,他们决心不愿与他们为伍,因此,澳大利亚人逐步改变了
他们的种族主义的偏见。这一重大的观念上的变化就是改革旧的、充满种族
主义的移民政策的思想原因和基础。
1946 年,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同英国政府达成关于资助移民的协议,根据
协议规定,凡自愿移民来澳大利亚的英国退役军人及其家属一律免除旅途费
用。对其他不列颠人,每人自付10 英镑,余数由两国政府负担。澳政府有权
对移民进行严格选择,选择那些澳大利亚严重缺乏的熟练工人或其他人才。
联邦政府还同荷兰、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及其他欧洲国家达成了类似的
协议;同时还同意给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支付来澳移民旅费,条件是移
民必须在仅拿奖励工资的条件下工作两年。由于这些移民政策的改革,大批
移民洪流般地在战后涌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口迅速上升,从而解决了经
济重建与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如雪山方案主要靠移民劳动力来实现的。
澳大利亚原计划每年移入20 万人,但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多的一个是
1950 年,移入者计有17。4 万人。从1951 年起,澳国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为
减少开支抑制通货膨胀率,便压缩了每年移民人数,每年拟移入8 万人。据
统计,从1947—1970 年来澳移民达250 万人。其中2/3 是来自欧洲大陆,其
余来自亚非。从1947 年到1959 年受到补助的移民计达701741 人,其中非不
列颠人为341685 人,几乎占50 %。
经过这次改革,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人种多元

化的趋势产生了,第一次冲击了多年作为国策的“白澳政策”。其次,不列
颠人虽然仍占移民的主体,但由于欧洲其他国家移民的增多,其份额大幅度
下降。再次,由于人种的多元化和民族的多元化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
最后,澳大利亚白人居民种族主义观念进一步淡化,如一些辱骂有色移民的
下流语言“大狗人”、“狒类”不见了,普遍采用“新澳大利亚人”一词来
取代。同时,民间建立了同新来各族移民的友好组织“睦邻委员会”,“ABC” 
专场广播和英语补习班都相继建立了起来,使新移民英语水平迅速提高。
应严肃指出的是,战后初年移民政策的改革和种族主义观念淡化,并不
是说这时澳大利亚已放弃了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或者说已完全消除了
歧视有色人种的旧观念。“白澳政策”仍是既定国策,在战后移民中仍贯彻
着这一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不少的澳大利亚人的思想里旧观念还严重
存在着。这表现在还不能大量接受黑种人和黄种人移民,仍加以排斥,甚至
制定新移民政策的移民部长卡尔韦尔仍有种族主义旧观念。在他制定的新移
民改革方案中就充满着“白澳政策”的种族主义思想。他本人认为“两个有
色人种的人顶不上一个白人”,虽然这句话遭到许多澳大利亚人尤其在25 
岁以下的人的反对和厌恶。
2。 金融业改革。
长期以来,工党政府对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的管理十分关心。中央银行
就是在1911 年工党执政内建立的。1929—1931 年,工党政府深深感到必须
有一个有权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中央银行,而这个中央银行又必须由政府加
以控制,使其绝对服从政府的财政政策,绝不能像1931 年那样,联邦银行(中
央银行)拒绝执行政府的决议。1945 年出任联邦政府总理的奇夫利是一位金
融业专家,曾在1937 年担任过澳大利亚金融业务皇家调查委员会委员。他在
1945 年制定了《银行法》(1945 年第14 号法令)。该法案主要规定:①授
权联邦银行为中央银行,有权规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②取消银行董事会,
在政府与联邦银行总经理发生矛盾时,保证执行政府的决策;③州立银行须
与中央银行进行业务联系。但是1947 年8 月13 月高等法院裁决1945 年的《银
行法》的第48 条无效,因不符合宪法。因为这一条款规定各银行必须同联邦
银行有业务联系。
高等法院的判决不仅在工党政府内,而且在整个工党和劳工运动内引起
了极大的震动,因而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奇夫利认为这一判决将鼓动私营银
行起来同政府的法律挑战。他毫无困难地说服了内阁对整个银行系统进行彻
底改革,即私营银行国有化,以此使政府完全控制金融业。8 月16 日,内阁
一致同意这一银行国有化方针。同日,奇夫利总理在事前没有进行说明的条
件下,过度自信地宣布了政府的计划,从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使那些拥
护银行国有化的人,对内阁的这一做法也“大吃一惊”。
一些报刊主、银行主和广播电台主,换言之几乎整个资产阶级起来反对
工党政府的银行国有化方针。他们不惜花费巨额金钱掀起反对工党政府的宣
传运动,一群群的银行职员参加抗议集会。工党也采取反击措施,举行集会
和游行示威,以示支持国有化政策。不少的人借机进行反对澳大利亚共产党
的活动,说什么工党领袖奇夫利和伊瓦特受了共产党的欺骗,甚至说工党和
共产党结成同盟。工党政府毫不为一时的宣嚣所动摇,11 月27 日,总检察
长威廉·麦克科尔签署了《银行法》,公布于众,遂成为国家法律。
高等法院于1948 年8 月11 日对“银行法”做出裁决,6 名法官中4 名

法官认为该法案违背《联邦宪法》第92条,遂宣布《银行法》无效。政府不
服裁决,向帝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呼吁,该委员7位法律顾问听取证词达两
个半月之久,但无下文。这样,在高等法院反对下,金融业改革遂告失败。
3。航空公司国有化改革。
澳大利亚航空事业开始于1929年,史密斯等人在这一年建立了第一家航
空公司,经营悉尼、布里斯班、墨尔本和塔斯马尼亚间的定期飞行业务。1936
年,霍利曼兄弟建立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到1939年各州首府间都开辟了航
线,业务蒸蒸日上。安塞特在1936年建立安塞特航空公司,迅速赚了大钱。
1931年昆士兰亦建立了航空公司,名为堪达斯帝国公司,经营达尔文港和悉
尼间、达尔文港与新加坡间的业务。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公司又开辟佩思■
可可群岛■科伦坡间的航线。
1945年,奇夫利政府提出把所有民办航空公司收归国有的法案,为此建
立全国航空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创办“横越澳大利亚航空公司”。但此
法案一提出就遭到上述私营航空公司的强烈反对,并向高等法院提出申诉。
高等法院借口宪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事业,故亦宣布航空业国有化方案不符
合宪法,此项改革亦告失败。
三、40 年代下半叶的两次大选与党派斗争
战后重建与改革是伴随着激烈的党派斗争而进行的。从1945年9月到
1949年12月,党派斗争曾发生两次高潮:一次是1946年大选前夕;另一次
是1949年大选前夕。
1944年10月,孟席斯将其统一党改名为“澳大利亚自由党”(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其目的是通过改变党的名称把一切反对工党的势力
联合起来。在工党执政时期,它是主要的反对党。所谓党派斗争,主要是自
由党同工党的斗争。
1946年大选前几个月,工党政府向国会提出三个宪法修正案。第一个宪
法修正案要求选民授予联邦政府有权组织初级产品的销售;第二个修正案是
要求授予联邦政府制定“就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