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唐-第8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喏!”众人回答。
战马继续狂奔,才跑了五十步,忽然,杨侑拿眼一看,只见密林上方,鸟雀惊起。杨侑微微皱眉,隐约感觉到不妙,密林中,似乎有埋伏。这时,十几名骑兵斜里奔了出来。
高甑生吃了一惊,难道这里还有埋伏?拔出横刀,就要动手。
杨侑倒是眼尖,低声喝道:“萧怀安?”
“陛下,请速行,微臣已经做好准备!”萧怀安回答。
在李秀宁追击之际,漫山遍野的唐军吸引了萧怀安的注意,作为一名优秀的斥候,萧怀安立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而且他知道,陛下似乎今日出去了。想到此,他立刻带着十几名斥候返回,又料定陛下必然会走官道,因此提前埋伏。
杨侑点头,策马而过,经过萧怀安身边,道:“你要小心。”
萧怀安点头,带兵退了下去,在密林内埋伏。
娘子军冲了过来,拐了两道弯,只见杨侑等人正在狂奔,几名身形彪悍的女骑士心中不甘,她们一路追击,追到这里,离隋军大营似乎不远,本来能够擒获杨侑的大功,就要从指间溜走,岂能不让她们悔恨?
“驾,决不能让他逃了!”一名女骑士看身上铠甲似乎是一名队正,她大声的叫喊着,激励士气。可话音刚落,只见地面一弹,一根绳索横空而出,挡在官道上。
突兀而来的绳子令娘子军措手不及,顿时有十几匹战马轰然倒下,女骑士纷纷倒下,旋即发出阵阵翱。原来萧怀安在杨侑撤退之后,在地上洒满了铁蒺藜,娘子军的骑士一时之间,哪里料得到?
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萧怀安见娘子军上当,一挥手,身边士兵迅速割断了绳索,一支支削好的,有手臂粗细的木桩弹了出去,直奔娘子军。
李秀宁身在前军,遭袭的第一时刻,就得到了消息,看着前方乱成一团,她的心中在考虑着杨梅的话,难道隋军真的是故意引她出来?可是这不合理啊。
“公主,看来隋军的确有埋伏,还是先撤吧!”杨梅及时说道。
李秀宁正要说话之际,无数木桩而来,杨侑拔出横刀,连劈带削,将朝着李秀宁身边的木桩削掉。
李秀宁低头看了一眼木桩,咬着嘴唇看着前方密林。隋军伏兵使用的是木桩,证明这支伏兵不是大军,而是小规模的军队,最大的可能是隋军斥候,看见战况,因此提前在这里埋伏。现在的关键在于,这支斥候有多少人,在密林中,有怎样的埋伏?
李秀宁虽然极度想要杀死杨侑,但也绝不会贸然前行,只有先将密林中夫人伏兵击杀,才有可能继续追击。但此地离隋军大营已经不远,隋军若是得到消息,必定会出兵接应。
李秀宁没有太多犹豫,果断选择了撤退。大军迅速退出了密林,赶往霸上。事后,李秀宁得知密林中只有十几人,不由暗自惊叹这十几人的胆量。但同时她的心中并不后悔,因为通过斥候,她得到消息,隋军出兵三千,赶来接应,两军若是相遇,必然是一场大战。而此时,对于李秀宁来说,准备尚不充分,还不到厮杀之时。
杨侑回到大营,有些不解为何会遇见李秀宁,以至于破坏了自己的计划。很快,消息传来,原来是李建成令李秀宁镇守霸上,封堵杨侑的进兵路线,对此,杨侑只是微微一笑,他画了一张草图,令独孤千山派人去寻。
又令人通知独孤武师,给李渊一点颜色看看。
三日后的河东,深夜时分。
柴绍看着妻子的信件,不由握紧了拳头。他当初随李世民出征,无非是想要报仇,但李世民在华阴不战而退,令他想要复仇的心受到重创,对李世民有些失望。
而且,从李世民的表现来看,秦王有自立之意。可是,如今的局势,是大唐齐心协力,共同击败强隋,而非大唐分裂的良机。柴绍的心中,对李世民隐隐有些不满,但又不能表现出来。
平阳公主在信里,详细地分析了如今的局势。柴绍本身也是多才之人,有见识,有胆略,可谓文韬武略。只是败在杨侑手上,又受了奇耻大辱,因此躲在家中,功名不显。
平阳公主的一封书信,让柴绍明白,这是大唐最后的机会,如今的关键在于,怎样说服秦王出兵,配合李秀宁的攻势,截断杨侑的粮道,甚至关门打狗,将他堵在关中,慢慢消灭?
柴绍慢慢站起身来,在屋子里踱步,伸手一摸下巴,两根沾的不牢固的胡须飘然而下,柴绍一愣,苦笑一声,继续踱步。这时,门外响起脚步声,一个声音响起:“姐夫!”
是李世民的声音,柴绍快步走了过去,打开门,李世民走了进来。
“世民,已经将近子时,你还不睡,却是为何?”柴绍一愣,问道。
“姐夫,我睡不着啊。”李世民说话,带着一丝忧虑。
柴绍定睛一看,只见李世民眼圈黑黑的,想是这几日没有睡好。柴绍咳嗽一声,道:“世民,可是为逆隋之事?”
“哎!”李世民叹息一声,自顾倒了一杯茶水,慢慢喝了一口,这才道:“姐夫,如今逆隋气势汹汹,我有些担心,这长安守不住啊。”说着,李世民拿眼看着柴绍,静静地等待着他的话。
柴绍何等聪明,从李世民的话语里,猜到了李世民为何而来。柴绍也没有急着回答,同样斟满了茶水,慢悠悠地喝了一口,一点都不焦急的样子。写作时务必警醒:不要出现违规违法内容,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后果严重,请勿自误。(已有外站作者,判刑三年半)
第1010章 入冬
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冲动的青年,看见柴绍不急,李世民也就按捺住心头的问题,等待着柴绍上钩。( 800)…79… {新79小說奇中文小說}这个时候主动,就丧失了主动,恐怕捞不到实惠。
李世民知道柴绍与李建成关系不错,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会选择支持谁,尤其重要。
两人就这样喝着茶,一时之间无话。片刻之后,柴绍忽然道:“这天啊,就要冷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今冬?”
柴绍话里有话,李世民又岂能不清楚,他眯起眼睛打量了一番柴绍,点头道:“今冬虽然酷寒,但只要用心,总能度过。”
“总能度过?”柴绍不可抑制的笑了笑,正是对现实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柴绍才会觉得如今异常艰难,即使他的心中承认,如今大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看着李世民一副强撑的模样,柴绍忍不住笑了。或许是触碰了李世民强烈的自尊心,李世民差点如同被火烧的猫一般跳起来,他双手按在案几上,死死地盯着柴绍,道:“今天下纷攘,国破家亡,姐夫,你将要何去何从?”
李世民单刀直入,问的尖锐。柴绍苦笑一声,摇摇头。这是在逼他选择。双方都知道,柴绍不可能投靠逆隋,所以,李世民是在逼问柴绍,在太子和秦王之间,选择谁?尽管这个时候,不是选择的良机。
柴绍垂下眼帘,然后猛地瞪大了眼睛,道:“我与杨侑小儿,不共戴天,无论大唐有多么艰辛,自当为国捐躯。”柴绍也不傻,耍了一个花枪,只承认为大唐效力,至于太子与秦王之争,他暂时不理。
李世民见他如此说,心中微微叹息,他也知道,大哥与平阳关系很好,要柴绍一下子做出决定,是不可能的,好在此时柴绍在河东,短时间内无法去长安。
柴绍咳嗽一声,道:“世民,如今隋军势大,我倒是有一个建议,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
“什么机会?”李世民愕然问道,如今他被隋军封锁在河东,根本无法过河,北部绛郡又有李靖,轵关有侯君集虎视眈眈,何谈击败隋军?
柴绍眯起了眼睛,摊开一张地图,慢慢说了起来。
“天气,越来越冷了!”杨侑站在军营哨楼上,斯条慢理地说着。 自从前几日脱险之后,杨侑改变了策略,夜间行动,找到了当初的布局所在。时隔几年,居然没有太大变化,这令杨侑欣喜万分。
杜如晦站在一旁,看着光秃秃的树枝,心中感慨万分。离开关中太久,思想情绪越加浓烈。虽说陛下将京师定在洛阳,但长安地位依旧十分重要,是为陪都。
“陛下,微臣实在想不到,陛下居然会有此暗棋。”杜如晦说道。
杨侑摸着下巴的短须,笑道:“当年朕虽然被迫撤出大兴,但心中却是不甘。好几次,朕想要立刻反攻长安,但终究没有行动。关拢势力依旧强大,就当时而言,关拢贵族宁愿选择伪唐,而不是大隋。若是一味纠缠关中,恐怕会陷入苦战之中。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朕才以南统北,大力发展杂学,这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就冷兵器时代而言,骑兵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南方,战马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根本无法和北方争衡。但杨侑发展杂学,令投石器、弓弩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差距。随后杨侑出奇兵,在西秦薛仁果与李世民对峙之时,走阴平道突袭天水,夺得了陇西的产马地,在取得战马的同时,虎视关中,令李渊如鲠在喉,十分难受。
经过了数年的奋斗,天下群雄,投降的投降,被斩的被斩,只余下了李渊父子顽抗。
杜如晦忽然道:“陛下,李渊父子已经是强弩之末,若是城破,陛下会将如何处置?”
“杜爱卿,你认为朕会如何处置?你尽管说,朕不怪你。”杨侑笑了笑。
杜如晦略作沉吟,道:“杨李两家,本来便是亲戚。但天下之争,利益为先。陛下宽宏,然李氏子弟,多死与大隋之手,可谓不死不休。微臣认为,须斩草除根,方为上策。”
杨侑哈哈一笑,并不回答,其实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有的人,自尊极强,就算饶他一命,他也会觉得是耻辱。
又等了数日,李神通骑兵南下,在咸阳驻扎下来,与武士合兵一处,经过简单准备,李神通率兵一万五千,赶往霸上与李秀宁汇合。李秀宁部下顿时激增至四万,其中骑兵约两万,战斗力俨然不俗。
趁着尚未下雪,李秀宁主动出击,邀战杨侑。杨侑不为所动,依旧在大营内驻守,既然已经智珠在握,又拟定了计划,与李秀宁作战,就不明智了。李秀宁一连五日,邀战不成,她借机激励士气,唐军士卒士气高涨。每日在隋军大营外破口大骂。
裴行俨、罗士信、高甑生等将领纷纷请战,甚至杨侗也进言邀战,但杨侑不为所动。十一月初,大雪纷纷扬扬,铺满了地面。作战更加不易,隋军只是派出斥候,每日探查长安情况,双方斥候在霸上、咸阳、长安古城一带反复拉锯,斥候死了上百人。
情况看起来对隋军不利,因为下雪之后,运粮不便,对长安城的打探也不及时。但好在以独孤武师、方德为首的锦衣卫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将长安城内的消息传了回来。
入冬,尤其是下雪之后,长安城的灾民日子更加难熬。当初李建成在关中宣布大隋的残暴,不少百姓心中恐惧,迁入长安城中,这部分百姓足有三千多户,但李建成还不满足,又强行迁了两千多户百姓入城。
李建成的想法是在必要的时候,这部分百姓可以参军守城,但实际上,隋军没有急着攻城,五千多户百姓,接近两万人,每一天对粮食都是巨大的消耗,对柴薪、水的需求也非常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