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普京传 >

第12部分

普京传-第12部分

小说: 普京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书人 once918搜集整理上传1990年10月,两德既已统一,新德国仍称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则苏联官方的情报机构克格勃就不可能
在德国公开活动,原来在德国东部地区的克格勃人员,也就必须分批撤出。整个
欧洲的形势和战略均势都发生了不利于苏联的变化,苏联自身也处于风雨飘摇。

    ?大厦将倾的危机之中。这一年普京接到上级的命令,携眷离开工作和居住
了6 年的德累斯顿,结束了作为外派情报官员的生涯,回到了故乡列宁格勒。还
在德国的时候,普京通过德国媒体和苏联报纸的报道,通过克格勃内部的通报,
大致了解苏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不在苏联的这6 年,变化确实太大了。1985
年3 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契尔年科因病逝世,翌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米。
谢。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同年9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任命尼。伊。雷日科夫为部
长会议主席(总理)。这表明苏联的病夫治国和老人政治时代的结束,苏联政治
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期。193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戈尔巴乔夫,少年时当过农机
站的联合收割机的副司机,21岁加入苏共。24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但毕
业后一直从事共青团和党务工作,1966年亦即35岁出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委书记,
在此时期通过函授获得了农学学位。1968~1970年担任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党委第
二书记,1970~1978年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在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
当选苏共中央书记,被调到莫斯科的苏共中央担任负责农业的书记。1979年当选
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当选政治局委员,进入权力核心,是当时政治局委员兼
书记处书记的五人中最年轻的。1985年8 月,亦即当选总书记之后5 个月兼任苏
联国防会议主席,三年后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戈尔巴乔夫是安德罗波夫一手提拔的,他们是同乡。但是安德罗波夫欣赏戈
尔巴乔夫的主要原因,是后者思想敏锐,比较能干,善于处理和各方面的关系。
安德罗波夫虽然只担任了一年多的苏共总书记,却改变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局面,
给苏联带来了一股新风。他首先在理论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认为苏联“发
达的社会主义”是刚处在开端而不是已经建成了,并提出在现阶段应该允许各种
所有制并存,肯定市场的调节作用,强调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此外,安德罗波
夫严明纪律,整肃党风。这或许同他长期担任克格勃主席有关。安德罗波夫也很
清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风败坏党纪松懈,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措施,
从1982年年底到83年年底一年内,苏共中央撤换了70多名中央部长和州党委书记。
安德罗波夫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推行农业集体承包责任制,工业和建筑
业推广作业队,还扩大了生产联合公司的自主权。然而,安德罗波夫身体孱弱,
在克里姆林宫只待了15个月,还没有能够使改革深入就病逝。继任的契尔年科继
承了安德罗波夫的改革,但他本人年老多病,不堪重任,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时间
比安德罗波夫还短,只有11个月。在这个时期戈尔巴乔夫受到契尔年科的歧视,
其他元老也排挤他,契尔年科去世后,外长葛罗米科力排众议,推举戈尔巴乔夫
出任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局势是严峻的。虽然,这时候的苏联已经是超级大国,但
是代价极为沉重。在70年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一半,苏联的军事开
支却和美国并驾齐驱。美国的军事开支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7 %,苏联却占
16%。苏联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却连年歉收。工
业产品笨重粗糙,还供不应求。苏联能够制造最先进的核武器,却不能为医院提
供足够的棉花棒和注射器针筒。苏联有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城市的电话交换系
统却停留在世纪初的落后水平。在80年代,彩色电视机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每个普
通家庭,即使在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也已经并不稀罕,但是在苏联,人们还在
使用国产的黑白电视机,打开这种电视机要等好几分钟荧光屏才会出现图像。有
报道说,莫斯科火灾的三分之一是由于电视机自燃引发的。

    笔者1994年在俄国时,曾经在火车上“品尝”过一种瓶装啤酒,对这种啤酒
好奇,是因为其外观简陋,瓶子粗糙,同行的朋友说,这是苏联时代生产的啤酒,
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开瓶之后,没有泡沫,试饮一口,毫无啤酒应有的爽口的风
味,还不如俄国传统的“克瓦斯”好喝。旅俄的朋友说,就是这种啤酒,在苏联
时代碰运气还要排队才能买到。当时俄国市场已经有进口啤酒出售,但是价格昂
贵,一般平民难以问津。苏联经济这种畸形现象是机构性的,由来已久。苏联不
重视新技术革命,导致苏联在科学技术领域日益落后。普京在德国的工作“成果”
即使有用,大概也被运用于军事方面,而不是民用。就这一点而言,包括普京在
内的克格勃驻外官员的工作对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民生的提高都没有什么好处。1985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敲响了警钟。经济
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衡量国力的主要标志。拥有强大兵力和先
进军备的苏联,就其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说,已经沦为二等国家。戈尔
巴乔夫了解这一趋势,他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并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
范围推动改革。

    1985年4 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后首次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提出
了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前面改革的初步纲领。在莫斯科西郊总书记的官邸,
不喝酒不吸烟的戈尔巴乔夫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显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精力。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首先调整高级干部,以保证改革的推进。到1986年3 月苏共二十
七大之前,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包括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部长会议副主席
政府部长和局长、党中央各部15个加盟共和国的中央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州委
书记以及军队高级将领已经大幅度变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
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其中影响深远的是莫斯科市委书记的更换。

    叶利钦正是在这次大调整中,从地方来到中央工作的。与戈尔巴乔夫同龄的
鲍里斯。尼古垃耶维奇。叶利钦,在乌拉尔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建筑业工作,
30岁加入苏共,1968年进入政界,开始担任地方的党委领导人。他的宦途开始得
比戈尔巴乔夫晚,启45岁当家乡斯维尔德罗夫斯克的州委第一书记,50岁当中委。
戈尔巴乔夫当州委第一书记的时候是30岁,40岁当中央委员。这两个后来在苏联
政坛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当时还不熟悉,最多只是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见过面。

    在干部大调整中,莫斯科个列宁格勒两个主要城市的第一把手都被更换了。
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设在列宁格勒市)州委书记罗曼诺夫和政治局委员莫
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都因为碌碌无为而面临淘汰的命运。在莫斯科,负责干
部调配的是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利加乔夫。1985年4 月,叶利钦在接到中央政治局
的调令之后,不愿到莫斯科当党中央的建筑部长。利加乔夫告诉叶利钦,这是中
央的命令,叶利钦这才来到首都。两个月后他就进入书记处。在这个位置上他只
待了不到5 个月,戈尔巴乔夫找他谈话了。原来,总书记看中了他,要他到莫斯
科当市委第一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这几个月对叶利钦的工作作风有所了解。叶利
钦在地方上的工作就雷厉风行,个性又勇于挑战,正适合到莫斯科这个由格里申
这个老官僚统治了多年的地方去推动改革。叶利钦在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方
面都符合当时戈尔巴乔夫对新干部的要求,其实他们二人之间也颇多共同之处:
除了同龄(生日只差一个月),都出生于远离莫斯科的边远地方的农村,都受过
良好的教育,而且都出生在完整的家庭,父母俱全,在他们那一代,由于二战的
原因,许多人都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他们都是长子,又都是自己家中唯一受过高
等教育的成员,也都是和自己同年级的女同学结的婚。他们都担任了自己家乡的
第一把手,然后受益于安德罗波夫开始的改革进程,进入莫斯科。后来他们都成
为总统,不过戈尔巴乔夫是短命的苏联总统,叶利钦却是大权在握的俄国总统。
他们又都是模范丈夫,不在外面沾花惹草,没有绯闻。他们都有强烈的社会活动
家气质,但缺乏个人魅力。不过,这两个来自外地的五十来岁的政治家性格完全
不同,虽然后来一同瓦解了苏联和苏共,但是两人的政治命运却迥然不同。

    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命运

    一样有某种偶然性。戈尔巴乔夫在决定派叶利钦到莫斯科的时候,决不会想
到这一决定为叶利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因为莫斯科也是15个加盟共和
国之一的俄罗斯联邦的首府,叶利钦当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就得到了一个今后
获得更大权力的基础和空间,并且以此将戈尔巴乔夫赶下了政治舞台。换言之,
是戈尔巴乔夫自己把未来的对手请来,这个对手最终将埋葬他自己。

    在1985年2 月开幕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代表中央所作的开幕词简
洁有力,多次获得了极其热烈的掌声,这是苏共党代会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欢腾
景象。党代表们感受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不可能预见到,仅仅6 年之后
这个党就将被同一个总书记宣布解散,而当时成为政治局委员的叶利钦将宣布共
产党为非法。

    叶利钦在大会上代表首都共产党员,激动地发表了支持总书记的演说,也同
样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叶利钦还引用了列宁一句很有诗意的话:“同志们!在从
前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在听取了坦率的报告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代表们都支
持统一。尽管还有怀疑,列宁却热情洋溢地说:”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呢!
‘“干部调整了,改革的方向也在这次大会确定了:采取加速战略,加快苏联经
济的发展;理论创新;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公开性“就是在这次大会首先提出的。戈尔巴乔夫通过这次大会完全掌握了苏共
和苏联的最大权力。但是接下来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经济建设也没有加速。戈
尔巴乔夫发表了《改革和新思维》这本名著,他提出了”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他的外交新思维,推动了苏联霸权主义的终结,苏联和
西方阵营的关系改善了,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苏共和中共的关系都实现了正常化。
但是苏联国内的局势酝酿着新的突变。1988年6 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共第19次全
国代表会议,是又一次重要会议。这种代表会议是在两次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