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公也。〃(《赏罚》)强调赏真罚实,防止私下捣鬼,要求将帅亲自调查,以〃耳目见闻〃为实。
在战略战术方面,战略上主张〃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认为〃能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假杀戮,广致投降,兼得敌之良将者,为不世功。兵不赤刃,军不称劳,而得敌之土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者,为不世功。〃(《赏罚》)而〃奋力抵敌,或因救护而致重伤,或带重伤而复得敌级,并获敌中利用器具之类者,为下功。〃(《赏罚》)这无疑是继承了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奇正的阐述详备而且有新见解。他历数诸家对奇正的认识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奇兵变化无常,正兵也可变化无常;奇兵和正兵相互依存,又可相互变化,奇兵可作正兵用,正兵亦可作奇兵用,要视战场情况而定;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正、奇、伏三者的辩证关系,〃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
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是为神化。故三分其一为奇伏,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善用伏者,自无处不伏耳。岂独以丛林草木陵阜间可伏耶。〃(《奇正》)〃众寡〃是兵家必谈的问题。《阵纪》对〃众寡〃问题的论述重〃众寡〃的运用,认为〃识众寡之用者胜〃。〃用众,宜整、宜治、宜分〃,〃用寡,宜固、宜轻、宜锐。〃他还认为众寡也是可以变化的,〃莫以土地广大,兵马繁盛,就为众也。但分守处多,便无处不寡矣。〃(《众寡》)对骑战、步战、车战、水战、火战等战术都根据明代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车战,他根据明代战争的特点,提出〃非车无以致远,非车无以行制〃,〃不可以车为无益于军用也〃,〃欲挡胡马之冲,非车壁不可;欲挫胡马之锐,非车击不可;欲逐套卫之虏,非车攻不可;欲弥隙塞罅,而却胡马之不入,非车守不可;欲出塞开边,以建不世之业,非车行不可。〃(《车战》)他总结明代海战的经验,提出:〃洋海之战,所虑风涛不时,又虑迷失向往,当以斗建为正,加四时定之,知所进退矣。〃(《水战》)
在军事哲理方面,他继承了古代兵家优秀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敌情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兵的要诀在于因敌转化,阵法〃皆参古法今而作,其用变取胜,各有神异,在学者变通之耳。能将握步根本,练之精,出之熟,变之神,自可驱步卒横行而无敌也。〃他注意到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他在讲训练时,既强调练技,又强调练胆;在讲赏罚时,指出〃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人心不劝,罚轻则人心忘惧;赏重则人心侥幸,罚重则人心无聊。〃(《赏罚》)在讲兵器时,强调兵器短长要适度,〃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易钝,钝则不济。〃(《步战》)朴素地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转化,指出〃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而且似乎包含着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在他看来,将士如果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英勇作战,便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取得胜利,获得生的希望;如果个个都有侥幸偷生的念头,那么就必然士气低落,丧失战斗力,而被敌打败。所以,他说:〃夫一人必死,足敌十夫;十夫必死,足敌百夫;百夫必死,足敌千夫;千夫必死,足敌万夫,万夫必死,天下莫当。〃(《摧陷》)
《阵纪》是明代一部比较优秀的兵书。对中国军事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讲理论不流于空泛,讲制度不失之于繁杂,〃凿凿足当实用,非徒拾前人咳唾,堇堇盗浮声也者。〃(《阵纪·序》)它〃切切以选练为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阵纪》),比较实用。明代著述兵书称多,然多为掇拾汇集之作,这更显得《阵纪》之可贵。正象纪昀评论的那样:〃明代谈兵之家,自戚继光诸书外,往往捃摭陈言,横生鄙论,如汤光烈之掘阱藏锥,彭翔之木人火马,殆如戏剧,惟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阵纪》)
《阵纪》现存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刊本、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墨海金壶》本、清道光《珠丛别录》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惜阴轩》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瓶花书屋》本、清同治《半亩园》本、清咸丰《长恩书室》本、清抄本、民国年间《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版本。
第十一节投笔肤谈
《投笔肤谈》仿照《孙子》的体例,把有关军事问题归纳概括为十三大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见解,是明代的一部重要兵书。但本书流传不广,只见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陈汝忠弘锡堂刻《音注武经七书》附刻本及以后据此本影印本;其作者,由于原书著录含糊亦难确断,只能根据有关材料推断。
《投笔肤谈引》中题〃西湖逸士谨识〃,并称宋元丰年间奏校《武经七书》,〃国初因之颁布〃。这里所说的〃国初因之颁布〃,是指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兵部刊行《武经七书》一事。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刻本,说明该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生活年代应在明洪武以后,万历以前。《引》中又说:〃余目击时艰,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很明显,〃时艰〃不是指明王朝上升时期的〃国初〃,而应是指屡遭倭患的嘉靖以后,即明代后期。另外,《音注武经七书》各卷卷端均题〃何守法校音点注〃,说明《武经七书》非何守法所撰,他只是作了〃校音点注〃的工作;而和《音注武经七书》合刻在一起的《投笔肤谈》卷端却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看来该书的刊刻者陈汝忠认为西湖逸士即何守法,该书为何守法所撰。何守法大约生活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与《投笔肤谈》成书时间相吻合,据此推断,《投笔肤谈》的作者为明何守法,似可信。
《投笔肤谈》共上下两卷,十三篇。《本谋第一》论述用兵要以谋为本,先讲兵兴有害;后讲运用谋略以免灾害。《家计第二》,主要论述先治理好内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图谋战胜敌人。《达权第三》,阐述用兵要见微知著,随机转移,做到通达权变而不墨守成规。《持衡第四》,论述攻、守利害,待机制敌。《谍间第五》,讲述欲攻欲守,非知敌情不可;欲知敌情,非间谍不可。《敌情第六》,讲根据敌人的动态判断敌情,并总结了一些判断敌情的规律。《军势第七》,论述依靠将帅治军,掌握军队的虚实强弱形势。《兵机第八》,阐述用兵的机巧。《战形第九》,论述与敌交战时的作战方式。
《方术第十》,阐述以阴阳占卜等妖术误敌而取胜。《物略第十一》,阐述利用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和现象,为军事斗争服务。《地纪第十二》,讲地理在军事上的运用。《天经第十三》,讲天文在军事上的运用。
《投笔肤谈》的作者非常推崇《孙子》,认为《武经七书》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兵之法悉备〃。
所以,他不仅仿《孙子》体例,而且继承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但又不照袭《孙子》,声明〃篇名虽与《孙子》相参,文义则有别〃。(《投笔肤谈引》)它的十三篇按每篇在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次第排列,上下连贯,自成体系,有对《孙子》思想的发挥,然更多的是论述了《孙子》所未言及的重要问题。它每篇之前有解题,概述本篇内容和与上篇的关系;文下有注解,既有文意训释,又有战例参证,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它的价值。
《投笔肤谈》理论色彩很浓,军事思想非常丰富,择其要者简介如下:在战争观方面,《投笔肤谈》主张慎战、义战,以战止战,救民于水火而又不劳民。它认为,〃凡兵之兴,不得已也。〃〃非以残民而生乱也。〃(《本谋》)它特别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指出了战争危害民众的五种表现:〃三时弛务,妨民之农。隶籍充伍,妨民之业。军需辎重,妨民之财。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斗,妨民之生。〃(《本谋》)并认为只要进行战争这五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主张在不得已进行战争时,要尽量减少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本谋》)这样对本国民众的害处,就可以减轻一些。它主张〃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本谋》)最理想的方法是:〃拔敌之城而非攻也,致敌之降而非围也,寝于庙堂之上而非战也,散于原野之间而非守御也。〃(《本谋》)它还认为用兵的关键是合乎名和义,主张师出有名,进行义战。它说的〃义〃有特定的阶级内容,目的是收揽人心,但也有维护民众利益的一面。它主张自己一方要首先打起正义的大旗,而把恶名加给敌人,〃我执其名而加敌以恶名,我仗其义而加敌以不义,则三军之出,烈烈炎炎,上洞于天,下彻于泉,中横乎四表,旌之所摩,士气奋而敌威摧矣。〃(《本谋》)
在作战指导方面,它主张先使自己一方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图谋制胜敌人。认为〃用兵之道,难保其必胜,而可保其必不败。不立于不败之地,而欲求以胜人者,此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家计》)提出〃不惟败防敌,胜亦防敌也。〃(《家计》)强调行军时要警惕敌人截击,驻军要防备敌人逼近,前进要考虑退路,在国外作战要照顾国内。对敌作战主张乘敌之隙,认为〃兵贵乘人,不贵人所乘也。〃(《达权》)强调要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时再进攻它,没有可乘之隙,宁可长期相持也不莽动,以免军队陷于被动。它还认为〃己可以乘人,而人亦可以乘己者,不可以不防。〃(《家计》)所以,它强调〃虽我强我众,亦防敌之乘我也。〃(《家计》)但是〃敌若有衅,机不可失。〃既使这种情况也要〃警吾之备而乘之〃。(《家计》)指出:〃故知兵者,必先自备其不虞,然后能乘人之不备。〃(《达权》)
《投笔肤谈》)重视人心士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它在论述了攻防形式和机变以后指出:〃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持衡》所以,它特别强调争取敌我双方的人心,要求〃可使敌兵知吾之仁,而不可使吾兵知敌之仁。可使吾兵知敌之暴,而不可使敌兵知吾之暴。〃(《达权》)因为若使我军知道敌人仁慈,就会使自己的军队溃散。
使敌军知道我军残暴,就会使敌人更加坚强。对于古代治军的常法--赏罚,它也从争取人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极力反对临阵用刑罚威吓士卒,战前用杀戮显示威严,认为这样做〃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变。〃(《达权》)
在治军方面,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它认为〃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也。〃(《军势》)〃是三军之势,莫重于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