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

第17部分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17部分

小说: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弹炸死,是为〃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7日,日本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防共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历时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者达30万人之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1957年6月,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1996年7月29日,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此后,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团体不顾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纷纷参拜靖国神社。

    2003年1月,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年6月,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保钓登岛受日本军舰阻拦。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泄漏伤人事故。

    2003年12月16日,俄、日签署《共同声明》,原定输往中国大庆的俄罗斯远东小西伯利亚石油被日本提出的〃安纳线〃取代。

    2004年8月7日,〃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个别球迷出现对日本球员的反感行为,日本媒体借机炒作。

    2004年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发言表示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停止对华援助。

    2005年2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

    2005年3月,日本增补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高,新编历史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声称责任都在中国〃,引发中国民间激烈的反日情绪。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

    第二章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已经用一种特定的眼光打量中国近代屈辱的时候,赫然发现,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所以我们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总是这样?

    如果说是为了利益,这是问题的本身,而非问题的答案。答案,在日本这个国家的基因之中。一个国家的基因,主要表现在这个国家所传承的文化。当我们沿着上述问题去打量日本文化的时候,会发现,征服大陆,到大陆上开疆拓土,几乎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千百年来的一个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日本对于美国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对手。日本会不会投降?这个问题困扰着美国的决策者。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女士受命于美国政府,通过解剖日本文化,写成了一个研究报告,就是那本薄薄的名著《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采访日本战俘和研究日本历史,发现日本文化的〃特殊之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个民族,由于与中国为近邻,其命运既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也注定对中国的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演进过程中,日本一直在存于强势的中国文化的影子里。

    历史上,日本通过与中国、朝鲜数百年的交往,吸收了冶炼、制陶、纺织、建筑等技术以及文字、儒学、佛教等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课本上的遣唐使,使日本出现了一个〃唐化〃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被日本吸收。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将日本演变成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国度——一个神道文化统治的国家。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历史是一个对外学习文化、政治和对外输出武力的过程。纵观日本的历史,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输入〃与〃武力输出〃。

    通过大化改新,从中国汲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人类文明成果;通过明治维新,移植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而在汲取外来文明而强大之后,日本便不满足于那一片狭窄的岛屿,而是将炮火燃向近邻。

    1000多年前,日本通过向隋唐时期的中国学习,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跃进。由此,一个还没有文字的〃蒙昧民族〃抓住了世界文化的主流。

    100多年前,日本通过向欧洲文明学习,经历了第二次文化大跃进。日本如同从一个年幼的儿童突然发育为成人。

    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大化改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

    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日本是一个幸运的学生、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是所有学到的东西,必然会与本民族的文化相交融。

    日本是一个骤然站立起来的民族,在突然强大之后必然有扩张的冲动。这种冲动实际上本来就是这个狭长岛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

    在最近400余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征服对象。

    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

    〃神道史观〃又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19世纪中叶,〃日本中心主义〃学说继承〃皇道史观〃,进而提出〃八肱一宇〃的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与其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可以说,征服中国,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

    一、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态的天下观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幅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副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日本国土狭窄,生存环境局促,注定了其担心被边缘化、被征服而必须〃走出去〃的心态。一旦走出去,发现昔日的强者——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竟然是如此的虚弱,那种盛唐时代对中国的谦卑心态荡然无存。一种暴发户、颠覆者心态暴露了其兽性的一面。

    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日本屡屡对中国平民肆意屠杀、虐杀,强暴妇女,其恶行背后是狭隘的民族心理使然——面对如此幅员辽阔的中国,他们有一种征服之、毁灭之的欲望。

    日本为什么要扩张?日本的政客曾有过〃理论性〃的回答。

    1937年初,日本发生政治危机,近卫内阁上台。这位谋划了全面侵华的政客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扩张主义者。他曾经提出一套〃国际正义〃世界政治观。

    所谓国际正义,就是说日本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日本要保障本民族的生存权,就必须重新分配世界领土。

    1937年6月4日,近卫内阁成立。这天,近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解释其政治纲领:新内阁的的对外政策就是谋求〃基于国际正义的真正和平〃,而不是单纯维持现状的和平。世界不重新分配土地,就不能实现国际正义。日本要获得的国际正义就是有获得资源的自由、开拓市场的自由和转移劳动力的自由。

    这一侵略逻辑将日本数百年来对外扩张思想——重分世界的〃天下观〃发展到了顶峰。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来解释日本这种天下观,是很容易理解,也确实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岛国狭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狭隘的民族心理,狭隘的民族心理铸成了以对外扩张为核心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中,与日本情况相近的国家当属英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也曾经四处扩张,满世界都是其殖民地,因而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英国改变了世界,日本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

    正是由于这种孤立于主流世界之外的地缘特点,造就了日本民族具有扩张意识的天下观。

    历史上盛行于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在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神道观念作为日本的一种意识形态,至今一直支配着日本民族。

    伴随着明治维新,天皇的权威得到空前的维护,于是神道史观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皇道史观认为,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

    向日本民族灌输这种思想的,当然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日本社会精英对民众灌输这种思想,从不乏近卫内阁起可以上溯到300多年以前的丰臣秀吉。

    在日本的历史上,总是不乏反复论证〃扩张有理〃的知识分子。令人感慨的是,数百年来,日本的社会精英总是与对外扩张结下不解之缘。

    大致总结一下,这些扩张理论主要包括:

    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的〃扩张补偿论〃;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效允提出的〃征韩论〃;

    1890年,山县有朋提出的〃利益线论〃;

    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的〃满洲利益线理论〃,

    以及近卫提出的〃国际正义论〃等等。

    从上述时间表可以看出,日本并非在通过明治维新国力上升之后,才有扩张的冲动。对外扩张是其民族的基因,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它只是一种〃学说〃,而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立即就成了一种实践。

    迁都北京,进军印度!

    早在16世纪末日本的战国时期,以武力统一日本的封建领主丰臣秀吉(1536…1598)就提出了大陆扩张的构想。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在占领朝鲜之后,于1593年初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