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

第14部分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14部分

小说: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蒋介石拒绝道歉,集结在山东的日军在5月8日清晨炮轰济南。济南随后沦陷,日军进行了3天的炮轰和屠杀,日军肆意抢掠奸淫,中国军民死难超过4000人。日本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给一度顺利的北伐战争以沉重打击。

    回顾这一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蒋介石与日本有一定的渊源,并一再对日本求和忍让,但是日本则是毫不领情地给北伐战争以武力阻挠。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很明白的,日本不希望看到像蒋介石这样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强人统一中国。日本乐于看到的是中国出现分裂、内乱的局面,这样才可以保证其满蒙利益的同时继续扩张,还可以在几大分裂势力之间谋求平衡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统一中国已经成为这一阶段中国革命的主流声音。蒋介石也认识到,只有打着统一的旗号,他才能站稳脚跟并壮大力量。但是,半殖民地的中国,要想统一必然会遇到国外势力的干涉,这场统一战争注定无法回避日本。作为在华利益最多的侵略者,日本打击蒋介石就成为必然。

    既然蒋介石认清了历史的趋势,那么这场统一战争就势在必行,与日本的冲突无论如何是难以绕开的。

    在日军方面看来,拿下一个济南是简单的,但是要阻止北伐军的继续北上则是不现实的。于是,武装控制东北,保卫其经营了多年的满蒙,成为日本的重要举措。

    这一回,日本向自己的合作伙伴张作霖下手了。

    1928年6月4日晨,从北京返回东北的张作霖,在行至奉天附近的皇姑屯时,专列被日本炸翻,并于当天上午毙命。

    日本企图炸死张作霖之后独占东北,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奉军向北伐军易帜。

    6月8日,北伐军进占北京。

    张作霖去世之后,其子28岁的张学良登上政治舞台。张作霖的下场让张学良认识到,与日本人为伍绝对不能在东北实现〃保境安民〃。即使做日本人的傀儡,也随时有被日本抛弃的可能。

    另一方面,此时的东北反日爱国运动高涨,全国各地均呼吁张学良顺应大势。一旦张学良投靠日本,不仅是认贼作父,更将成为分裂国家的民族罪人。在民族大义与国仇家恨的共同作用下,张学良已经别无选择。

    7月1日,张学良通电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表示决不妨碍国家统一。

    12月29日,在张作霖被炸死半年之后,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易帜。至此,中国从名义上实现统一。至此,蒋介石从1926年7月发起的旨在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历时两年半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是,日本阻挠中国统一的步伐还在继续,一场更大的军事行动正在筹划之中。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六、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洲国

    列强默认了〃满洲国〃,10年之后的二战中,国际社会将为他们对日本的〃宽容〃付出了代价。但现在离世界大战还很遥远,这个时候承担日本重压的只有中国

    分割领土,攫取资源,这是日本对中国最大限度上的危害。在中国统一大业进行到中国东北的时候,日本霸占这片肥沃的土地,建立〃满洲国〃。

    对于一个国家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占领其领土。所以,中国人是不能答应的。名义上统一的中华民国,遭遇日本的魔咒,东北,因为日军的铁蹄,成为中国的痛。日军纵横在这片丰饶的土地,如同掐住了中国命运的咽喉。

    当中国正在接近统一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20年末、30年代初。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经济萧条不仅席卷欧美,连远东的日本也被感染了。

    经济危机在日本首先表现为商品和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物价暴跌导致外贸锐减,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并使农业受到冲击。

    经济危机带来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财政困难,并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转嫁国内矛盾和舒缓政治危机的唯一手段就是牢牢霸占广袤的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极力主张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以〃转变国运〃。

    1930年9月,在政治危机之下,日军参谋部、陆军省内的一批中佐以下的军官,在部分高级军官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名为〃樱会〃的法西斯式的团体。该组织的纲领宣称,日本国势日益削弱,原因在于政党政治的腐败,因此主张推翻内阁,由军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制度,进而通过加紧扩张,伸张国势。

    在这样的气氛之下,陆军中根深蒂固的满蒙扩张计划再度抬头。

    这个时候,曾经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关东军作战部主任石原莞尔颇有远见地提出,随着美国势力向远东地区的扩张,将是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重要障碍。随着飞机应用于战争和战争技术的发展,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洋文明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洋文明必将开战。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另外,随着苏联的崛起,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共产主义国家随时可能向东入侵。

    在石原看来,美苏的潜在威胁必将导致下一场世界大战。为应对这场世界大战,石原认为,日本必须及早地走出狭小的岛屿,解决满蒙问题,立足大陆是唯一出路。

    令人佩服的是,石原的这些分析与后来的发展颇为一致。既然经济危机在狭小的岛屿上难以解决,困在岛上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就必须迈上大陆,既然迈上大陆必然与美苏冲突,不如趁早割据中国的东北。石原的这番〃远见卓识〃迅速在军内传播。

    事实上,自从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已经在东北的南部(南满)进行了20多年的殖民统治。整个东北在30年代末已经成为日本的经济命脉,日本所用的64%的煤炭产自这里,满洲铁路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大动脉。扩大在中国既有的势力范围,遂成为日本摆脱国内困局的必由之路。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一起南满铁路爆炸——柳条湖段事件。爆炸后不久,日军捏造称,〃奉天北方北大营西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部队〃。

    当夜,日军进攻北大营。由于中国军队奉命〃不抵抗〃,次日早晨,日军完全占领北大营,并分兵三路进兵沈阳。侵略军在沈阳疯狂抢掠和屠杀,仅官方财产就抢走17亿元。东北军的262架飞机和3000多门大炮也拱手让给日本。在不抵抗命令之下,日军在9月19日占领安东、营口、长春和凤凰城等多个城市。

    〃九·一八事变〃掀开日本侵略中国的新。

    面对日本的猖狂进攻,中国军队为何不抵抗?此时已经完成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已经完成了角色转变,集中30万之众的兵力正在投入另一场战争,〃剿共〃。

    日本侵略中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预谋已久,一个是瞅准中国内乱之机。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完成名义上统一的中华民国〃后院起火〃——蒋介石在北伐过程中极力绞杀的共产党,不仅没有被肃清,反而在与国民党决裂之后开辟了革命根据地。一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已经到了需要用大规模战争来解决的地步。

    总结而言,1931年的中国发生的三件大事,对后来的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萧条波及中国,农产品和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地主、资本家和政府利益统统受损,整个经济形势直到1936年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又为日本的全面侵略所中断;

    二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满洲建立傀儡政权,为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三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年初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府。中国出现〃国中之国〃,尽管共产党力量弱小,但是通过采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最终胜利夺取全国政权。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1931年的这三大问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需要同时面对。而此时的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分别只有一个主要目标,前者是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者是扩张在中国的地盘。

    已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人头地〃的蒋介石正在面对他一生的致命难题,这也就是历来的统治者常常面对的问题,当〃内忧外患〃同时降临的时候,主政必须作出抉择。

    〃攘外必先安内〃,史有先例。面对不妙棋局的蒋介石并没有更好的招数,一门心思将肃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张学良旗下东北军的〃不抵抗〃。

    评价蒋介石的这一抉择是对是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九·一八事变〃及蒋介石对日本的一贯退让,促使中国的局面走向了三大势力鼎立的局面。此后20年中国的走向,由此埋下了伏笔。

    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向纷纷赴南京请愿的学生宣称:此刻全国应该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抗强权,以和平对抗野蛮,忍让含愤,暂取逆来顺受的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所谓等待国际公理之判决,是国民政府将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的调停。但是国际联盟并没有采纳中国代表要求日本限期撤兵的提议。

    9月30日,国际联盟就〃九·一八事变〃发表一项决议:鉴于日本政府已经声明对中国东三省并无图谋领土之意,而且日军已经开始撤退,呼吁中日双方防止事变范围扩大。

    南京政府的逆来顺受和国际联盟的纵容,助长了日本继续扩张的野心。〃统一满蒙〃,使之与中国相脱离,全面占领东北,已经成为日本关东军的目标。

    10月,关东军采取的轰炸锦州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使中国东北国土大面积沦丧。此时的蒋介石的主力一心用于〃剿共〃,对于东北的沦陷仍然希望借助外交和他国干涉来解决。

    关东军的举动确实引起了其他列强的震惊。随着日军侵略的推进,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舆论,尤其是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就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局再次变动,原内阁下台,政友会总裁犬养毅出任首相。而犬养毅内阁对于侵华采取强硬态度,更加剧了对中国的占领。

    1931年,对于中国的乱摊子,蒋介石已经无力应付了。日本的侵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是外因。中国局面之复杂,除了这一外因以及国民党内部矛盾之一内因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民间经济的崩溃之下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

    或许在蒋介石看来,农民运动之所以可怕,在于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与这一动荡因素的结合。所以,〃日本人皮肤之疾,共产党人是心腹之患〃成为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思想。

    除此之外,蒋介石打内战还有他在政治斗争上的必要性。当时的中国经济不景气、日本侵略严重、国民党内都不止,身为军事统帅的蒋介石只有通过内战才能扩大自己的势力。事实上,在1929年到1931年的内战,让各地军阀认识到了蒋介石的〃厉害〃,阎锡山、冯玉祥相继被〃平定〃。

    到1931年的12月,日本进入中国东北的兵力已经达到4万人。中国国土的沦丧以及政局的不稳,更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并引发蒋介石第二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