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孽海佛光 >

第1部分

孽海佛光-第1部分

小说: 孽海佛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周郎
申明:本书由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楔子

外面的厮杀声越来越小了。

他看着右掌心里托着的一粒朱红色药丸,心里一阵阵发冷。

这巳是他四粒保命神丹中的最后一粒了,而现在正竭尽全力抵挡追兵的,是他的贴身卫队“龙虎营”中仅剩的最后八个人。

仅凭这八个人,绝对挡不住追来的那些杀手,这一点,他很清楚。正在与杀手们拼命的那八个人,也都很清楚。

就算他现在服下手中这粒药丸,跳出车厢去参加战斗,也不可能将杀手们击退,因为它只能使他恢复六成功力,而且其药效也只能持续两个时辰。

十八天来,这已是杀手们第四次追上他。十八天前,保护他冲出野王旗总舵的二十五名贴身护卫,到现在,只剩下了八人。

七人!

车厢外响起一声濒死的惨吼。又有一名护卫被杀了。

他咬咬牙,深深地吸了口气,将右掌凑近嘴边。指尖碰上了脸颊,脸颊上的冷汗,沾到了冰冷的手指上。

又冷又湿的手掌不住地颤抖着。

又一声惨呼。

这个声音他非常熟悉,因为就在今天上午,这名护卫为了能让他宽宽心,还给他说了一个笑话。

一股热流忽然自丹田内升起,霎时间就已遍布全身。

他的目光顿时变得明亮而锐利,沾满冷汗的双手也立即变得干燥而稳定有力。

他伸出手,慢慢推开车门。

混战在车门打开的一瞬间,停止了。

他慢慢跨出车厢,第一眼看见的,是迅速回到他身前的六名护卫。

他们都受了伤。

虽然他们的行动依然迅捷,但他只扫了一眼,就知道他们的伤都很重,已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然后,他看见了三四丈开外的那群人。

就是这群人,十八天来,如附骨之蛆,对他穷追不舍。

他已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摆脱他们的追杀。

就是这群人,在三次交锋中,杀死了他十七名贴身护卫。

这群人的损失也不小。

在十八天前第一次战斗开始时,这群人的总数不下一百三十人,现在,却已不足四十之数。

但剩下的这些人,却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们的武功,绝对不会比江湖上任何一位一流高手差。

六名侍卫各仗刀剑,肃立在他身侧。

刀剑上,染满了鲜血。

他们的衣衫,也都已被鲜血浸透。

敌人的鲜血,自己的鲜血。

他们的神情肃穆而庄严,但眸子里,却透出了狂野的神光。

他一推开车门,护卫们就已知道,这里将是他们的理骨之地。

他徽微扬起脸,看着远处一带淡淡的山影。如火的夕阳映红了他苍白的脸颊。他的目光忽然变得迷蒙起来。

这里是什么地方?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十八天前,他还在太湖之滨,那时,他还是野王旗的主人,是君临江湖的草野之王。

现在呢?

他收回目光,静静地看着这些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人,嘴角慢慢浮起一丝冷笑。

他忽然想起了一位前辈哲人说的话:城池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他嘴角的冷笑变成了苦笑。一直到现在,他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三四丈外,那三十多个杀气腾腾的人,仅仅在十八天前,还是他最得力的一批部属。

第一章 名字与名气

小孩子一生下地,第一件大事就是家里人要给他(她)

取个名字。

名字自然又分乳名和大号。一般说来,乳名都是随口叫叫的,只是图个方便,当然也能体现出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之情。所以,十个刚出世的小孩子里,被叫作“小宝宝”、“小宝贝”的,绝对不会少于八个。

但大号就不一样了。

为了给孩子取个大号,也就是正名,往往会让做父母的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有时还会劳动本族的长辈和附近一带大家公认的有学识的人。

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人不想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又好听。

又有意义的名字。名字里,饱含着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疼爱和期望。

但不管怎样说,名字只是名字,孩子长大后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他的名字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古往今来,很多乱臣贼子的名字都很响亮,很有气派,也有很多忠臣烈士的名字都很一般,很平常。

这些人的名字都写进了史书里,当然,有遗臭万年与流芳千古之分。但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被写进史书,和名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卜凡这个名字就很普通。

从字面上看,父母长辈们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平平凡凡,平安地度过一生。

但卜凡却绝不是个平凡的人。

阿丑这个名字也很普通,会让人想到叫这个名字的人一定长得很丑,很难看。

当然喽,阿丑和“英俊”啦、“潇洒”啦。“漂亮”啦这些词是绝对沾不上一点边的,但阿丑绝不丑,甚至不能说难看。

有一种人,哪怕你已经见过他不下十次了,可只要一转眼,你就会把他的长相完完全全地忘掉,一点影子都不会在脑子里留下。对这种人当然也有很多词可以用来形容,但最最准确的同只有一个——“普通”。

阿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石花村是干水河边的一个小村子。

村子不大,总共也不过百十来户人家,而且十之八九都是老老实实的种田人。

村里村外,有很多树。每户土墙围就的农家小院里,也都有两三棵高大的柿树。

每到夏天,人们都会将饭桌摆在院子里的树阴下,一边吃饭,一边纳凉。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穿过村前那一大片茂密的柿树林,到干水河边去玩水,去摸鱼捉虾。

如果你站在村外的一处高坡上,远远看去,就会发现石花村简直就像是长在树林里一般。每当有风吹过,树梢就会荡动起来,宛如一大片绿色的波涛,而人家的屋顶则像是在绿色波涛中出没的一块块黑色或黄色的礁石。

农家小院清一色都是土墙草顶,那黑色的屋顶,是村中为数不多的几户青砖瓦房。

在干水河边,像石花村这种临河的小村庄还有很多。

其实,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不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大河上下,这样的小村庄可谓比比皆是。像这种小村庄本不该很有名,因为在中国,它们实在是太多,也太普通了。

但石花村就很有名。

不仅仅是在附近的村庄里,就连住在离石花村五十多里远的北京城里的人,不知道“石花村”的也很少。

自从皇帝将都城自南京迁到北京后,北京城里的居民就名正言顺地以天于脚下的臣民自居,而且以此自傲了。

既然身处天于脚下,当然要想办法把自己装扮得与别处的人不同,当然随时随地都要设法使自己能显得高人一等。而最能事半功倍地抬高自己身份的做法,莫过于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也分两等,一是自己能时不时地酸上几句,或窃取前人诗词,或模拟近人文章,虽说大部分都窃得不合时宜,模拟得也半通不通,但好歹算是能掉几句文。另一种就是茶余饭后大谈一些名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逸事、秘事,以显示自己的见闻之广,消息来源之多,非同寻常,由此给自己的脸上,抹上些“雅”气。

京城人的“附庸风雅”,大都属于后一种。正因为如此,石花村的名气很快就在京城里传开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小小的石花村之所以在京城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因为村里住的一个人。

一个让北京人谈论起来,觉得自己也能沾上点文气,抬高些身价的人。

这个就是卜凡。

石花村东头,最靠近干水河边柿树林的那一幢三进深的小宅院,就是卜凡的家。

即使在石花村,卜家也算不上是大户。

卜家有百十来亩地,但卜凡自己从来就没有下过田。

他把地租给了村里的三户农家种。

说是“租”,其实和白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卜凡收的地租非常少,少到连那三家租地的农户都觉得心里老大过意不去的地步。

卜家前院一间宽敞的厢房,是石花村里几十个农家孩子的学馆。每天,从卜家不高的院墙里,都会传出卜凡教孩子们识字读书的声音。

但卜凡并不是个私塾先生,村里的人也从不把他视为私塾先生。

因为私塾先生们都是靠教书糊口的,而这些农家孩子在卜凡家念书,根本就不用交一文钱。

村里的几家大户也都有孩子,他们当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农家孩子们坐在一起念书。听说卜凡的书教得非常好,他们为此特意找过卜凡,说是愿意出钱修一所学馆,重金聘请卜凡专门来教他们的子弟。卜凡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了。

这些大户都是很有根基的人家,有两家甚至还有在京城里做官的亲戚,卜凡如此不给他们面子,他们当然非常非常地不高兴。

但他们却不敢把卜凡怎么样。

每当这些大户人家来了什么重要的客人,总是会客客气气地来请卜凡前去作陪,卜凡一次也没有去过。

卜凡很少出门。

在家里,除了教孩子们念书识字外,剩下的时间,大都是在看书。据他的几个学生说,卜凡家里有一间大屋,里面装满了书,到底有多少册,他们数都数不过来。

卜凡也有出门的时候。他出门一般只为了两件事,一件是钓鱼,还有一件就是采药。

卜凡的医术到底有多高,谁也不清楚,但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如果家里有人生病,都会到卜家来求药。

他们从来就不请卜凡上门门诊,也从来不把病人送到卜凡家里来。

因为他们知道,根本用不着。

每次都是病人的一个家属到卜凡家去,将病人的情况说给卜凡听,不管来人多么着急,卜凡总是会让他先坐下来,喝一杯茶,喘口气,然后再慢慢说。

等来人的话说完,卜凡已经将药配好了。吃了他配的药,再重的病,不出三天,一定会痊愈。

卜凡从来不收诊费或谢仪。病人登门道谢,他就会笑眯眯地告诉这个人,以后在哪些方面应该注意保养。

在村民们的心目中,卜凡是个大好人,也是个很奇怪的人。

和石花村绝大多数的村民一样,卜凡也不是本地人。

他是什么时候在石花村定居的,没人能说清楚,至于他的老家在什么地方,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卜凡在小小的石花村里过着这样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很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样的生活不免枯燥乏味,但卜凡却显得平静而满足。

四年前的一天,他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乱了。

那天清晨,一个眉毛都白了的老和尚来到石花村,走进了卜家。

和尚在卜家一直呆到黄昏才走。走的时候,卜凡一直将他送到了村口。

这件事在村里立即引起了轰动。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个外人曾在卜家呆过一整天。当然更没见过卜凡送客一直送到村口,更何况这位“客人”是一个老和尚。

于是村民们在私下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在所有的猜测中,最神乎其神,也最有说服力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的说法。

她说,这个白眉毛和尚一定就是观音大士的化身。观音大土到卜家来,是因为卜凡做了这样多的好事,特意来点化他。

她的说法虽说玄妙得令人难以相信,那是有根有据的,让人不得不信。

老婆婆很神秘地说:“你们知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