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3部分

蒋介石成败录-第3部分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耆炎芾砑湍钪鼙湮芾硌祷爸埽康叫瞧谝唬家⒈斫不埃セ髡校鸭湍钪鼙涑勺约菏敌卸啦猛持蔚墓ぞ摺!   
    再次,通过神化孙中山来美化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举办哭灵、迁灵、祭奠陵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是显示对孙中山的尊重,实际上是将自己说成是孙中山“忠实信徒”“至亲至厚”的嫡传弟子。    
    第二次北伐获得胜利后,蒋介石到了北平,党政军魁首聚集到京城,齐赴西山碧云寺,在孙中山灵柩前举行祭奠典礼。蒋介石担任主祭人,向孙中山宣告北伐成功。祭文这样说:“中正昔待总理,亲承担命之殷切,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铲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这就向大家表明,我就是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我是“正统”,你们必须接受我的领导。我所做的一切,均属孙中山的遗愿。    
    在宣告祭文后,打开棺盖,瞻仰孙中山遗容时,蒋介石扶棺痛哭,热泪横流,经久不止,冯玉祥将军上前相劝,谁知越是劝,蒋介石越是哭得厉害,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只好等蒋介石哭完,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让他哭,我们走,只有他是‘正统’。”话音刚落,蒋介石立即止住哭泣,盖棺散会。    
    在哭灵之后,国民党作出了让孙中山迁灵到南京紫金山的决定。孙中山是一代伟人,在其逝世后,实现他的遗愿,迁葬南京,合乎情理。问题在于蒋介石假借其名进一步抬高自己,使之成为一次宣传自己的政治运动。1929年3月,国民党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安葬计划。为准备安葬,南京方面大兴土木,修建规模浩大的中山陵墓,各级官僚在修建过程中,乘机中饱私囊,搞得民怨沸腾。南京国民政府为修建小山陵墓花了50万元特别费,但有人估计,修建的费用至少在1000万元。这对于当时经济极端贫困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这有违于孙中山爱民亲民,为民生奋斗终生的风范。    
    为了将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迁至南京,兴师动众。5月,由南京开出专列,出动了陆海空军,几乎全部国民党大员,参加仪式,灵柩在30万人护送下,步行将近两个小时,从香山抬到前门车站,从北京到南京,沿途各车站都进行了隆重的接车仪式。蒋介石亲自到车站迎接,全南京大小官僚和市民,将灵柩送过长江,举行了三天的公祭日,蒋介石亲自守灵,然后万人空巷,送往紫金山安葬。    
    蒋介石搞这一套,主要是通过死人给活人看。他要向人们灌输,只有他才是孙中山真正的继承人。在此之前,他把孙中山生前写给他的亲笔信,选出10多封,装订成册,赠送给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并向受赠者说,对于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孙中山是不满意的,认为他们意志薄弱,不能担当大事,向人们暗示只有他才是孙中山先生理想的继承人。但明白人深知,正统与否,不是封的,也不是造势而立起来的,言正最终取决于行正。    
    评析:    
    蒋介石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真正的接班人。采取一系列手法,比如:篡改历史,歪曲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无限提高孙中山的位置,制造宣传攻势;通过神化孙中山来美化自己,蒋介石搞这一套,主要是通过死人给活人看。他要向人们灌输,只有他才是孙中山真正的继承人。正统与否,不是封的,也不是造势而立起来的,言正最终取决于行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残酷迫害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无论怎样装饰,也免不了落个“骂名滾滾来”。


博篇第6节 百权不如军权(1)

    民国初年,军阀林立,群雄征伐,社会失范。无论你的政治主张如何,还是要用枪杆子来说话,军事力量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的决定性因素。孙中山走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在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国后,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常规军队,往往是借用某些军阀去攻打那些阻碍革命的军阀。其结果是,这些军阀得到孙中山的钱,利用孙中山的名得势后,掉过头来反对他,使他多次陷于绝境。这一刻骨铭心的教训,使追随孙中山的蒋介石进一步认识到掌握军权的极端重要性,以至于始终将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将其视为在政坛角逐中的法宝。    
    事例: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由日本回国后,就投身于武装斗争,但真正感悟到军队的极端重要性,那还是在粤军中任职开始的。1918年前后,蒋介石受孙中山的委任,到粤军中担任参谋,但俗话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蒋介石虽然尽心谋划,但也中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粤军地域观念很强,因蒋介石是浙江人,加上他孤傲自负的秉性,自然要受到粤军的排挤,使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多次辞职。    
    后来,孙中山决定建立黄埔军校,由他担任校长给他建立属于自己掌握的军队的契机,从此他开始用心谋划,在黄埔军校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建立了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黄埔军人集团。这成为蒋介石打天下、坐天下的基础。    
    从军事才能的角度来说,周恩来的评价十分中肯,他认为蒋介石军事才能平庸,而权术谋略较高。其政治手腕诡诈,让全军服从他一人,是蒋介石治军的根本原则。蒋介石认为军队不管力量强弱,都必须为自己控制,只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才是有力量的军队。早年在粤军中,蒋介石的治军才能不在粤军将领之下,但其训练的军队都不听他的。黄埔军校建立后,他千方百计地把军队抓在自己手里,从北伐到最终在大陆败亡,他发家的基础――由黄埔军校骨干组建起来的一军,始终被其牢牢控制,不肯假借他人。正是因为如此,他十分害怕他的军队对他不忠,害怕部下背叛他。为了防止部队背叛,他采用封建法西斯的治军手段统驭军队:    
    第一,形成他与军队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蒋介石发家依靠这支军队,这支军队要有出路只有靠他一人。如果蒋介石的政治命运结束了,这支军队的生命也终结了。他研究曾国藩、胡林翼带兵经验,刻意模仿。曾国藩的军队都是依靠同乡、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官与兵之间不仅仅是上下关系,还有血缘、地缘关系,下级只服从上级,而不是服从上上一级,即使是曾国藩也不能轻易指挥得动,谁招来的部队就听谁的,但这些高级将领又都只服从曾国藩,除他以外谁都指挥不灵,实际上国家军队已经私人化了。蒋介石顶礼膜拜,刻意效法。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将最好的装备给黄埔系,对那些听话而且有才能的学生则破格提拔,对那些有过错的网开一面,给予他们发达的机会。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时候,害怕他的军队为别人利用,特地发表了《告黄埔同学书》,暗示自己不久要东山再起,防止黄埔军校学生因为他下台,而另外投靠他人。果然,在蒋介石“下野”后,凡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都受到别的军阀的冷眼相待,有的甚至还被剥夺了权力,他们不得不发电报给蒋介石,述说自己的遭遇,希望蒋介石能够尽快东山再起,让他们重新掌握权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他们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产生一种内聚力,逐渐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一军事集团,只听从蒋介石的指挥与调遣,别人即使再高明也不放在眼里。    
    1942年,中国远征军组成,远征缅甸,蒋介石将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来自美国的史迪威将军,要求军队必须服从这个外国将军的指挥。结果,远征军在缅甸战败,往外撤退时,按照史迪威的命令应该全部撤往印度,但当时的黄埔系将领杜聿明却不同意,他要先请示被他们尊称为“老头子”的蒋介石再说,结果这支军队在撤往云南的过程中,翻越野人山,在原始森林中受到很大损失,仅仅因非战斗减员就是战斗减员的5倍之多,杜后来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因为“老头子”的信任而升官。


博篇第7节 百权不如军权(2)

    第二,采用特务监视的方法治军。在蒋介石那里,信任跟监视是两回事,他绝对不会因为信任某人而不监视,当然也不因监视而表示已经不信任某人。为了防止军队产生离心倾向,蒋介石在每支部队都设置了监视人员,他们直接对蒋介石负责,一旦认为军队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立即向蒋介石汇报。这就使得在前线打仗的人,人人自危,害怕特务告密,而不敢随便串联走动,更不敢对蒋有非议。    
    1933年11月,正当蒋介石集结重兵,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发生了福建事变,蒋介石的后院起火。为尽快解决福建事变,他制定了三路围攻的军事计划,卫立煌被任命为总指挥。12月下旬,卫立煌的部队迅速抵达福建北部,对19路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因福建人民政府中矛盾重重,战斗力很弱,旋即失败。卫立煌立了大功,因为部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战争一结束,各个部队都要回原防地。解散前夕,各部师团长和参谋长、处长等,在一块聚餐喝酒,随后,各部队长官打了一晚的麻将。    
    次日中午,卫刚刚吃完饭,蒋介石来了电报,卫以为是“军国”大事,谁知电文只有一句:“昨晚胜负如何?”卫立煌大吃一驚,急忙召集左右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是军中特务告的状,但又不知道特务是谁,卫自觉大事不妙,只好承认过错,发电报告诉蒋说,昨天晚上是我的责任,我有错误云云。蒋介石又发一电,称:“戏言也,勿介意,中正。”卫立煌见了这封电报后,才放下心来。但以后带兵,更加小心为是。    
    第三,为了使军队绝对服从于他,还特别对军队实行思想控制。在曾国藩的军队中,带兵的人都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在思想意识上是一致的,这是他能控制军队的思想基础。为了使军队效忠他蒋介石一人,蒋介石提倡治军要先“治心”,他特别重视向军队灌输他的一套思想,他从古代中国哲学中选择有利于他自己的东西,加以发挥,对“三纲五常”、“忠孝仁义”重新阐释,灌输到军人意识中云,以在思想层面将军队牢牢控制。    
    蒋介石在军队建立政工系统,承担监视和灌输思想意识的功能,这一做法后来被他的儿子蒋经国加以强化。50年代,在台湾,蒋经国进入军队,首先控制了军队的政工系统,这为当时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所不满,吴有点书生意气,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军队就没有政治工作,国民党的军队也不应该有,军队中军人应该有信仰的自由,吴蒋之争的是非有很多版本的说法,但从军队中政工系统的设立这一点看来,吴不了解蒋家的统治的权谋,可见一斑,他最后失败,实属情理之中。    
    评析:    
    从军事才能的角度来说,周恩来的评价十分中肯,他认为蒋介石军事才能平庸,而权术谋略较高。确实蒋介石亲自指挥的战争胜利之例不多,但其政治手腕诡诈,不能成功地统军打仗,却能够治军。让全军服从他一人,是蒋介石治军的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