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季洁-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次去刑侦队体验生活,一些年轻的警察看到我也都这样跟我打招呼:“季警官好!”感觉我就是他们的同事。
他们喊不出王茜这两个字,但他们都知道季洁。
一个多年的好朋友严肃认真地告诫我:“王茜,你演季洁可是亏大了。你知不知道演员最怕定性,你以后就演不了别的了。”
有的朋友认为,我因为饰演了一个过于深入人心的角色,而限制了自己的戏路,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
开始我还真担心,一直抗拒别人叫我季洁,想着法儿的尝试各种角色转型,试图想证明自己的演技。比如,我拍过一部叫《美味关系》的喜剧,我在里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饰演了一个从比利时回来,特不靠谱的一个傻大姐似的角色。这个人物不但化了很浓的烟熏妆,整了一个爆炸头,还整天疯疯癫癫大大咧咧的。
虽然导演还有一些专业的老师认为我那次的表演有很大的突破,很不错。但很多观众看了之后就说:“季洁怎么变成这样了!接受不了!”
《重案六组》的成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季洁,而忽略了王茜。季洁留在我身上的烙印太过深刻,以至于我演其他的角色时,一些观众就难以接受。
纠结很久我发现这是我自己很矫情,人生中的事情,总是有得有失,不必要计较太多,更不能得了便宜卖乖。观众能叫出你演的角色名已经不错了,有多少演员演了一辈子只混了个脸熟,封面倒是上了不少,但是没有一个能让人记得住的角色。所以现在,别人再一脸狐疑地指着我的脸判断:“你是…”我赶紧说:“我姓季,季洁!”对方会像遇到熟人似的一下子会拉着我的手说:“哎呀,你天天在我们家电视上溜达!”是季洁这个名字一下子缩短了我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像家人般倍感舒服和温暖。
现在我也踏实了,我知道再怎么折腾,也很难折腾出一个超越季洁的经典形象,在别人眼里,他们早已把我当成了季洁。
别说他们,连我自己穿上警服的时候,也经常晃神儿把自己当成个能管事儿的真警察。
记得十年前,拍重案六组第一部,我和董勇穿着警服在燕郊的大街上得瑟。突然看见路边一男一女打架,周围围了好些看热闹的人。眼看那男人揪住那女的头发挥拳要打,我想都没想冲上去大喊:“住手!”连打架带围观的人齐刷刷看着我,大家显然对这身新警服比较陌生,被打的女人白了我一眼:“你谁啊?多管闲事!”,“我们是警察!”打架的一男一女上下打量着我和董勇,男人嗤笑:“少来,前两天你们还在这街上拍电视呢!”围观的群众一阵哄笑,我在人群中尴尬地不知所措。女人拍拍身上的土跳上男人的自行车后座,两人骑车离开,董勇小声说:“快走吧,人家是两口子!”
观众之所以这么喜欢季洁这个形象,我想是因为我塑造的这个季洁,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而这个女人的职业恰好是刑警,而这种职业感是我多次体验生活,观察一些优秀的女刑警,总结出的经验。所以在表演中,我更多的心理依据是把季洁当做一个职业女性,她是语言,她的动作都是有职业特点的。把这些学到的职业特点融入到表演过程中,经过体验模仿,塑造,到下意识的本能反应,我从演一个“季洁”,慢慢变成了我就是一个“季洁”。
有一次我乘坐飞机,和邻座的一个人聊天,刚聊了几句,我突然说,“你以前干过警察吧?”他很惊讶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果然,我猜对了。我不无得意地告诉他,“你这种眼神我见得多了!”一句话把那位人民警察说晕了,他好奇地问,“眼神?我的眼神有什么不同的?”“你的眼神特别独!”
没错,他的眼神里有观察,有审视,有判断,偶尔透露出小犀利。如果生活中的某个人做过警察,只要看他的眼神,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在很随和很平实的状态下,就那样突然一瞬间那种状态,一眼能看到你心里去或者是很锐利的一种眼神,我一下就能捕捉到,而且这也是我一直在刻意捕捉和模仿的那种状态。
他笑了,“你观察的还真仔细,难怪你演季洁的眼神跟别人不一样。”
不光是眼神,在我这么多年去警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还捕捉到刑警很多的特点,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刑警的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就是跟你好起来的时候,他会对你非常好,就是哥儿们朋友,就是掏心掏肺的那种,前提是你奉公守法是好人,你们的阶级立场是统一的。但是如果你违了法,犯了事儿,或者说阶级立场发生改变时,他的笑脸就会迅速变没,变成严肃的,冷峻的,公事公办的。
你感觉他好像也在静静地听你说话,但是他脑子里边跟你想的事是不一样的,他对你的观察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跟警察接触时间越长越不敢放肆,再好的朋友之间,总像隔着一层说不通的东西。我曾经把我的这种困惑说给我师傅听,她笑了,“这说明你已经上道了。刑警的职业病就是怀疑一切!”“难到每个刑警之间也是这样吗?我看你们同事之间不是这样啊。”她笑笑,欲言又止。后来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知道了刑警队伍正是在这种怀疑,甄别,再怀疑,再甄别的过程中建立起的,而最后留在这个队伍中的就是忠诚的可靠的生死与共的兄弟姐妹。
特别提示:别跟刑警撒谎。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不信。
每当我听到一些人在吹牛,“这事儿,没问题!我跟哪个哪个警察特熟!”,我心想:吹吧,你折腾出圈儿试试?你是没看见他翻脸的样子!
我曾经把我对刑警的这些感悟跟一个退休的老刑警交流,他说:“看来你还真下功夫!”
观众们喜欢季洁,我也很喜欢她,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崇拜她,她干练沉稳英勇,负责,果敢。季洁的身上,被我们的编剧们赋予了女警身上一切美好的特色,所以,很多人将我当做他们心目中的季洁,我不是亏了,而是赚了,因为我并没有季洁那么完美。
★不给季洁升职的秘密
《重案六组》系列播了12年了,重案组的头儿,从曾克强(李成儒老师饰演)到杨震(丁志诚老师饰演)到陶非(王超老师饰演)再到佟林(邢岷山老师饰演),都换了一圈了,作为六组中的“钉子户”季洁还是原地踏步,没有升职。
给季洁升职这件事情,从《重案六组2》的时候,就有人这样提过要求,但被我拒绝了。那时我作为编剧之一写剧本,每逢剧本创作推进不下,他们就会起哄,要求给我升职,甚至提议让我做重案组组长。
我赶紧制止他们,千万别给我挖坑让我往里跳,别给我带官帽,我在六组里当个知心大姐就挺好的。
其实,我很同情我们的编剧。每一部《重案六组》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都有一个全新的男主角,看着是系列剧,其实是需要全部重新构思,这在创作上肯定是有难度的。而现成的季洁,因为是“钉子户”,每部都扎根在剧中,观众对她已经是太过熟悉了,将这么一个人物拎出来,放到头儿的位置上,再狗血的情节观众也会相信,这是最简单的走出瓶颈的方法。
还好,我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每每在他们偷懒,想给季洁升官的时候,我都会兜头一盆冷水泼将下去。现实中刑警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女性刑警队长少之又少。从剧情角度出发,六个刑警两个女的,三分之一的女性比例已经很高了,如果再让一个女人来叱咤风云地指挥重案组,主导剧情,整个一个:吃铁丝拉笊篱胡编!
《重案六组》最宝贵的特质是真实,用季洁的仕途换取《重案六组》的真实,我坚决反对!
我故意面色凝重语气沉痛地对编导说:“俗话说:母鸡司晨,家宅不宁。就让季洁在六组中当个知心姐姐吧,如果你们敢让季洁当组长,我就不演了。”
为了保住《重案六组》的真实,季洁不真实的在十年当中在仕途上毫无建树,仍旧是两杠一星。
有人用一句歌词形容季洁,如果重案六组是一杆秤,季洁就是那定盘的星。其实我倒觉得季洁更像一碗水,她用女性的柔,包容六组里的所有的人,随着剧中人物的变化,而改变着自己。
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你把它倒进杯子,它就是杯子的形状,你把它倒进碗中,它就是碗的形状。而季洁也是随着接触的人物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情绪眼神表演的松弛等,都有变化。
既然季洁的事业看起来不能节节高攀,观众们又开始关心起她的感情生活来。
自第一部第一集开始,季洁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和自己的亲妹妹偷情之后,便成为一个被感情伤害,不敢再恋爱的女警,编导也似乎刻意让她的感情处于空窗期,这下让我们热心的观众们非常不满,我经常被大爷大妈拦下来,像数落自己的晚辈一样数落我,“我说,你跟那大曾怎么着了啊?结婚了没有啊?嘿!我说你怎么也不着急啊!”我也曾一本正经地跟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您觉得我跟大曾合适吗?”。
其实不光是季洁,就是其他的几位主演的感情生活,在剧中也交代的很少。第一部还会有几笔带过,到了第二部,编导们决定砍掉一般剧中的所谓主线,希望使整部剧集看起来更加紧凑,更加职业化,更加系列化。拿到剧本一看,得,连主线故事都没了,更不要提剧中人物的感情戏了。
但是不知为什么,第二部《重案六组》播出之后,观众们铁定认为,杨震和季洁是天生的一对儿,他们之间的小暧昧被可爱的粉丝们津津乐道。“季杨恋”成为重案六组粉丝的核心话题。甚至还有一些“小八卦”把他俩的结婚照都设计了出来。弄得我和丁志诚一直比较纳闷儿,“瞧这戏演的,剧本当中一句恋爱的台词和戏都没有,怎么就成了一对儿呢?”
我寻思可能是知心姐姐随着六组的成长,慢慢变成了大龄剩女,大伙儿正操心呢,忽然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帅气勇敢可爱的单身男队长。尽管他俩的默契配合是刑警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尽管他俩说的台词全都是刑警们平时开玩笑时说的话,但是,谁信呢?他们坚决地从他们的眼神动作语气中找寻蛛丝马迹,判断出那些无意的暧昧必须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这下编导们为难了,因为事实上,真正的刑警队是不能上演夫妻档的,一旦同队中有人谈恋爱了,其中一个必须是要调离的。
导演这埋怨我们,“瞧你们俩演的,不在一起都不行。可是在一起吧,咱这戏……”导演纠结着,这一纠结5年过去了,这五年当中,涉案剧退出了黄金档。当《重案六组3》再次吹响集结号时,丁志诚原本是没有档期的,由王超接棒出演第三部的组长陶非,在开编剧会时,我强烈要求保留一个815大案的背景线索,而这个线索事关杨震和季洁的情感纠结。制片人和导演一再告诉我,丁志诚没有档期,他来不了,我说:“没问题,我等!”
老丁真够意思,就在快杀青的前十天,他突然来到了现场,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