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85部分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85部分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象学的社会学出现于60年代,它是德国社会思想家A。舒茨改造胡塞尔的现象学,将之溶入韦伯的行动理论和美国的互动理论的产物。产生于同一时期的美国的俗民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同样极大地借鉴和发挥了欧陆哲学现象学的思想,因此,尽管不无争议,仍可视其为现象学社

…… 547

    045西方社会思想史

    会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胡塞尔作为现代哲学现象学的创始者,其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科学具有重要影响。但把哲学现象学发展为社会学的理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疑义的。但正如我们所知的,他的思想已被舒茨及其它现象学社会学家改造过了,而且,他的思想之被借用和引申是有所选择的。因此,在估价胡塞尔的贡献时,我们最好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些被后人有选择地借鉴和引申的观点上。

    现象学的社会学依据的主要是胡塞尔晚期的哲学。胡塞尔后期研究的旨趣集中在对他所谓“现代科学的危机”及其摆脱这一危机的出路的讨论。在胡塞尔看来,现代科学的危机意味着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撇开了一切主观的东西,撇开价值的观点,撇开任何关于意义,关于人的生存的价值和品格的判断。其结果人不再是具有其全部生命的整体的人,而成为“单纯的科学事实”的丧失其全部真实生命的内容的人。

    胡塞尔拒绝那种认为科学应从其探究分析中清除一切主观的或内省的成分的观点。

    胡塞尔证明,人类只有通过意识,通过Cogi-to(“我思”)才能认识世界,对人有意义的世界是在意识中。这并非要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主张,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有意义。如果存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意识则必须出场(pre-sence)。换言之,本源的现实世界正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并包含了其全部现实的、可能的及具体意识生活的“日常世界”

    ,或“生活世界”。它是由常识、日常语言、客体、人群、位置、思想以及其它种种使

…… 548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145

    人们经验其存在、行动和追求的变项所组成的。

    它是主观的,因为个人所能直接感受、直觉把握的正是这一世界;而其主观性又是一种“无名的”主观性,因它对任何个人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既存的现实,它的内容不是任何个别主体自身的能动性所能决定,而是由在主观性范围内存在着的世界的现象所决定的,它组合与形成着人们行动与思考的方式。普通人很难不以一种“自然态度”对待这个生活世界,即视其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态度对待它。胡塞尔说,引入一种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将我们对一切超越(意识)之物的独立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或放入括号内)

    ,回到绝对无前提的、绝对内在的和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的Cogito,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世界的一切皆为“我思”的意向性活动所创造、维持和改变的。科学事业根源于这一日常经验的世界,这不仅指它不能逃逸出这一世界之外,而且还指它也是以日常生活的那些未被阐明的、被默认和信以为真的前提为基础的。简言之,试图寻找一种不受日常谈话方式影响,旨在提供一幅有关这一日常生活世界的纯粹的、形式的和无人身的语言的想法实为虚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任务即在重新揭明科学的性质及起源,恢复科学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关系,从而克服“现代科学的危机”。

    胡塞尔本人并未打算将现象学运用于社会学上去,现象学与社会学的综合是由他的学生舒茨完成的。舒茨不仅谙熟胡塞尔的现象学,而且谙熟韦伯的社会学。在法西斯主义崛起于欧陆之后他移居美国,这使他能够接触美国的互动理论,他也的确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和符号互动论影响。不少学者认

…… 549

    245西方社会思想史

    为了解其学说的最佳途径也许是把它当作更有系统也更透彻的一种互动论。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是舒茨的主要代表著作。

    舒茨同意韦伯,社会行动必须被确定为赋予意义的经验,但舒茨并不认为韦伯真正说明了行动如何获得意义,或行动者彼此如何获得理解的。舒茨批评经验科学都把世界当作预先给予自己的对象,却忘了经验科学本身连同其全部工具,都是这个世界的各个成分。科学果真希望成为“严格的”科学的话,那么必须具备的与其说是表现于逻辑及数学之形式上的严格性,还不如说是阐明科学的起源和科学受到“预先给予的东西”的世界的制约,科学就是从这一世界中产生出来并活动于它之中的。这一先于客观化的科学反映的世界,就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就是感觉、企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的世界。希望弄清楚自己根基的社会学应当转向这个世界。应当把探究社会世界藉以构成为一意义整体的过程作为出发点,而不是预先假定社会世界已经具有了意义并考察其后果。社会世界的理念化和程序化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

    ,而应依据常识的范畴和人的构造来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探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据以组织其经验,尤其是那些社会世界的经验的一般原则。”

    ①

    经验的组织和意义的构造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居于中心地位。

    ②对胡塞尔来说,对象的意义并非对象本身固有

    ①舒茨:《社会现实的问题》(海牙,1962年)

    ,第59页。

    ②参阅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译本,第2页。

…… 550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345

    的,而是意识赋予的,而这种意义赋予的活动,也即对象在意识中被构造的活动。胡塞尔直接把现象学归结为可能意识之对象的构造问题。

    ①舒茨将这一思想应用到“社会世界如何获得其意义”的问题上,就变成为“社会世界的经验如何被构造得有意义”的问题。在舒茨看来,这些构造,乃是社会行动者藉以解释其行动情境,把握他人的意图和动机,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合作,以及一般说来参与社会世界一切活动的根源。因此,要求在理论和经验层面上对构造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进行系统的考察。如果从社会理论的根基处着眼,这些构造的性质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一“从头开始”的社会理论涉及的是一个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社会世界,“它是使社会现实的世界不被科学观察者所虚构的非存在世界所取代的唯一的最终保证。”

    ②

    “社会世界的经验是如何被构造的”

    这一问题自然是要询问常人如何组织其日常生活的经验,但这一问题则是超越了日常经验的素朴态度(又称“自然态度”)而提出的其实质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社会学学者的问题。

    素朴态度认为社会世界是自始存在并在他们辞世后继续存在下去的客观实在。

    现象学的社会理论则要揭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确切说互动所创造、维持和改变的,揭示出为常人实际所用但却多半不自知不自觉地保持社会现实感有序性的方法。这要求现象学社会理论研究常识和日常经验的认知的

    ①胡塞尔:《笛卡尔沉思》(海牙,1960年)

    ,第81页。

    ②《舒茨文集》(海牙1964年)

    ,第2卷,第8页。

…… 551

    45西方社会思想史

    若干重要特征。首先,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为舒茨名之为“自然态度的搁置”所渗透的世界。

    ①人们普遍地不怀疑,事物一如其向我们显现的那样,过去的经验将为今日行动的可靠指导。普通事物及事件的客观性及类型建立在“习以为常”或“信以为真”的基础上。如果人们不是把这个“信以为真”的日常世界作为问题来怀疑的话,至少把对它的疑问暂搁起来。

    人们相信他们共享一个现实世界的经验。

    其次,舒茨指出,行动者所指向的对象是在一经验之流中通过一系列主体的操作而能动地构成的。

    这里面特别有意义的思想是,对自然物或社会物的构造是藉不断的“认同综合”

    (syntheses

    of

    identification)而持续更新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对象尽管形态上或行为表现上有变化,但仍稳定地保持为“自身同一”的对象。第三,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在一个为“现有知识库”

    (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familiarity

    and

    preacquainBtanceship)

    的框架内被构成的,该“知识库”

    的产生完全是社会的,对社会成员来说,知识库组成了一种“最高的现实”

    ,一种形成和指导所有社会事物及事件的绝对现实感。行动者运用这种知识库和现实感去处理与其环境及他人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知识库并非有关世界的全部现有知识,就其实际效用而言,它们就是世界本身。第四,这种社会知识库采取了类型化的形式。这种行动者据以分析社会世界的类型化知识是非精确的可修正的知识。但在自然态度下,人们

    ①《舒茨文集》(海牙1962年)

    ,第1卷,第299页。

…… 552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545

    对经验、行动的组织服务于实用的目的,故对此类知识的有效性仍普遍地不存疑虑。最后,舒茨指出,通过行动者的一种“彼此交换视野”

    (re-ciprocity

    of

    perspectives)的能动过程,就能达到对行动者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即胡塞尔所谓“交互主体性的理解”

    ,Inter-sub-jective

    underBstanding)

    ,尽管行动者各自的视野、人生经历和动机等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这个世界并非同一的经验,但他们仍可视其经验就所有实践目的或兴趣而言是相同的。

    在阐述日常经验的知识时,舒茨加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说这类知识与科学知识很少共同之处。科学知识合理性的主要标准是:在分析社会行为时从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的手段—目的关系的一致性、语义学上的明晰性、情境的确定与科学知识的一致性。

    常识的知识按上述科学的标准似是不合理的,因其包含了许多含糊的陈述、暗示、意会、猜测,假设、模棱两可、心照不宣等。但依舒茨的观点,常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其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