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

第56部分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56部分

小说: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脱英国舰队猛烈炮火的轰击,当最后一批舰只从乱军中冲杀出来时,屡建战功的“吕措夫”号已千疮百孔,无法继续航行,被迫弃舰沉没。英军虽然连连得手,但面对落荒而逃的德国舰队,小心谨慎的杰利科却因怕碰上德军后撤时布下的水雷,而下令停止追击。20时,一场混战在夜幕中暂停了,双方指挥员开始酝酿新的较量。杰利科准备天亮在舍尔返回基地的必经航线上彻底消灭德国大洋舰队;舍尔则企图连夜冲出包围,经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为此,舍尔把所有能用的驱逐舰都派出去拦截英军主力舰队,掩护大洋舰队突围。整夜里,德军的驱逐舰就像狼群一样,不时地袭击英舰,给英军造成混乱和判断失误,使杰利科摸不清德国舰队在哪个方向。23时30分,大洋舰队和英军担任后卫的驱逐舰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兰大海战的最后一幕。双方借助照明弹、探照灯和舰艇中弹的火光进行着漫无目标的射击和冲撞。激战中英国3艘驱逐舰被击沉,德国2艘轻巡洋舰被鱼雷送入了海底。拂晓前,双方在混战中又互有损伤。英国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认敌为友,被4艘德国战列舰一个齐射当即变成一团火球;混乱中一艘英国轻巡洋舰被己方的战列舰拦腰切成两段;德国一艘老式战列舰步履蹒跚地跟在舰队后面,被冲上来的一群英国驱逐舰用鱼雷击沉。舍尔不顾一切地向东逃窜,于6月1日4时许通过合恩礁水道,杰利科因害怕德军布设的水雷,也匆匆打扫战场后返回了斯卡帕弗洛基地。这场空前绝后的战列舰舰队决战,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此战,英国舰队共损失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3艘、驱逐舰11艘,战斗吨位11.5万吨,伤亡6700多人;德国舰队共损失战列舰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5艘,战斗吨位6.1万吨,伤亡3000多人。英国舰队虽然比德国舰队损失多了近一倍,但并未伤着筋骨,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在北海海域的霸主地位,德国因无法打破英国人的封锁,大洋舰队成了名存实亡的舰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未敢出海作战。
日德兰海战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个悲壮的胜利,其中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刻的莫过于以下三点:一是战略运筹失策。英德两国战略决策者受陈旧军事思想的影响,认为舰队决战是取得制海权最可靠、最简捷的途径。因此,在日德兰海战前,无论在装备建设还是在编制训练上,都以在决战中歼灭敌主力舰队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最高手段,不惜花费巨资建造和编练庞大的战列舰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双方的企图如出一辙,都试图寻找战机以一次舰队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在延续了两年才达成的这场舰队决战后,双方决策者才认识到,科技进步使新型海军兵器不断出现,海军作战手段也日益丰富,企图通过一次决战实现战争目的已不可能。正如战后贝蒂上将断言,英国正确的战略不应是不惜任何代价力求使敌舰出战,而是把它困在基地,这样形势对我更为有利。德国也认为,就是在海战中取得最有利的战果,也不能迫使英国和解。这一战略调整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不久英德两国的战列舰虽没有在战争中被敌人消灭,却被自己的水兵或搁置于一边,或沉入了海底。
二是作战指挥失误。战前,英国海军本来占有客观优势和先机之利,可将计就计,巧打智取,提高作战效益,但由于英军前线指挥员连连失策,先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追杀德军担负诱敌任务的前卫舰队;继而又在主力交战时畏首畏尾,放弃追击逃窜之敌的有利战机;最后又没有夜间决战的决心和魄力,使得德军有机会突破封锁,返回基地。从上述情况人们不难看出,正确的作战指挥关键在于审时度势,量敌用兵,不被假象所迷惑,积极地进行有利的决战,避免不利的决战,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力量的强弱和形势的利弊只具备了胜利的可能,如果作战指挥失误,照样要打败仗。
三是协同配合不力。在这场激烈搏杀,险象横生的大战中,到处都有不和谐的音符。英国舰队出发时,未通知“坎帕尼亚”号航空母舰,致使其没有参加作战,减少了英军的优势;战中,德国舰队在侦察情报力量不足,经常被动挨打时,却叫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在基地睡大觉;当英国舰队奋力追杀德国舰队时,主力战列舰却因航速慢而掉队;当舍尔奋力冲出重围,准备施放水雷阻止英军追击时,才发现全舰队没带一颗水雷。这充分说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使作战力量结构日趋复杂,单凭一两件新式兵器并不能决定作战力量的优势,而需要各种参战力量紧密协调配合,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战兵器的作战效能。这场海战充分说明,装备先进的战列舰,没有了其他作战力量的密切配合,就成了浮在海上的巨大靶子。

76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一场决战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同国内反革命武装和外国干涉军进行的战争。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革命斗争带来了希望,也引起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仇恨和反抗。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是苏俄内战爆发的主要起因。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则使这场内战更为尖锐化和复杂化。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敌人四面封锁的艰难条件下,领导全国军民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为苏联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创造了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后,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其利益的各个党派在边疆各地区,尤其是南部和东部边疆地区结成了反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阵线,组织反革命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以德国为首的四国同盟还同俄国处于交战状态,他们的军队还驻守在从里加到多瑙河口一带,对苏维埃俄国虎视眈眈。
在这种形势下,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短期内完成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平息反革命暴乱,粉碎德奥等国的进攻,建立全国革命政权和新型工农红军等重大举措。这一切为日益临近的内战准备了力量,设置了战场,赢得了时间。
1918年3月15日,在伦敦召开的协约国总理和外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对俄国东部联合进行干涉”的决议。5月底,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策划下打响了反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内战第一枪。该军迅速由2万人扩充到6万余人,并支持东部各地的反革命势力,成立了一批反革命政府,建立了一批反革命武装。与此同时,在德国扶植下的旧俄将军克拉斯诺夫、阿列克谢耶夫、邓尼金等人,也在俄国南方纠集反革命武装,伺机向顿河、库班、高加索进犯,到1918年夏,苏维埃共和国已面临四面包围的严峻局面:外国武装干涉者和俄国反革命武装,先后占领了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一部、高加索、中亚、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大片地区,几乎相当于苏维埃共和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形成了东、南、北方以及高加索等数条战线,绵延1万多公里。此时,全线白军总共约有70余万人,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处在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的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极大困难:与南方产粮区的联系被切断;工业陷入崩溃;反对粮食垄断政策的富农分子不断暴动,饥荒蔓延,人民忍饥挨饿。
此时,工农红军刚组建不久,有志愿兵30万人,与敌军相比,处于劣势。根据列宁的提议,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一切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宣布粮食专卖和余粮收集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在军事方面,鉴于夏季的形势,俄共中央确认东线是主要战线,并通过了加强东线的决议。东线红军于6月组成东方面军,共有步、骑兵7—8万人,辖五个集团军,在伏尔加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展开在2000公里的正面上。
此时,东线高尔察克白军与捷克斯洛伐克军团15万余兵力,继续西进,他们的企图分别是:向彼尔姆进攻,以便与由北线南下之敌会合;完全占领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然后由此向莫斯科进攻。为了阻敌西进,把敌人赶过伏尔加河,解放其中游地域、卡马河沿岸和乌拉尔,打通与土耳斯坦的联系。东方面军各部于8月底和9月初先后对敌发起进攻。经过近两个月的进攻作战,东方面军在750公里宽的地带内突破了敌军防线,向东推进了300—400公里,暂时夺取了战略主动权,稳住了东线形势,打击了白军士气。
在南线,克拉斯诺夫白军在德军的支持下,由顿河向南方重镇察里津进攻。北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先后攻占了萨尔斯克和提霍列次克等车站,切断了北高加索与察里津的联系,企图打通一条通往黑海各港的通路,以便以南方保障克拉斯诺夫白军的后方。在敌突然进攻的情况下,南线红军被迫组织防御,在察里津、格罗兹尼等要点进行了顽强的保卫战和塔曼集团军的撤退。在抗击东线和南线进攻之敌的同时,北线红军在沃罗格达、科特拉斯两地组织了防御,粉碎了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的外国干涉者南下与东线白军会师的企图。总之,经过内战初期前几个月的作战,弱小红军顶住了敌人首次进攻浪潮,经受了锻炼,但不久又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斗争。
1918年11月,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以德国为首的四国同盟向协约国投降,德国和奥匈帝国发生革命。苏维埃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并着手解放被德国侵占的领土。协约国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腾出手来,加紧了对苏俄的干涉,向俄国增调大批兵力,占领了黑海各港口、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南部。原来投靠德国的邓尼金、克拉斯诺夫又倒向了协约国。这一时期,南线成了反苏维埃势力的主要战略基地。苏维埃共和国又一次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对敌斗争的领导,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1月底决定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由列宁任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军事与经济活动,确保前后方的统一。11月26日,俄共中央决定,要竭尽全力在各条战线展开进攻,特别要在威胁最大的南线展开进攻。战略方针是:在白军同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军,然后再击败干涉军。至1919年初,红军经过近5个月的奋战,解放了乌克兰以及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等粮食、燃料产区。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在当地人民奋勇斗争下也获得解放。至此,苏维埃共和国的地位大为巩固。红军的初步胜利迫使帝国主义者放弃了直接出兵的打算,改为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和策动俄国西部、西北部的邻国向苏维埃共和国进攻。
1919年春,苏维埃共和国国内形势仍然十分艰难:粮食和油料危机加剧,国家仍处在四面受敌的状态,战线长达8000公里。国内外反革命武装计划在3月发动更大规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