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挣扎-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们看到他在分析关系中的表现后,我们就可了解此种重复的事件。他可能会很礼貌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他可能常企图带给分析者各种好处(这是分析者所不想要的);不过,概要言之,他的攻击行为相当的激动,因此分析者对那些转而抵抗自己病情的人自会感到同情。简言之,病人已真的在试图使别人成为他自我破坏意向的刽子手。
主动的自毁倾向,究竟会逐渐将个人人格的完整性与真实的情感破坏到何种程度呢?不管就粗鄙或精巧的方式而言,一个人的完整性多少都会遭受损伤,结果会导致了心理症的发展。脱离自我、不可免的潜意识藉口、未予解决的冲突所造成的潜意识妥协以及自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品格的消弱,亦即会降低了真诚待己的能力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个人是否会沉默但却主动地与他德性的堕落妥协?某些观察会足使我们肯定地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急性的或慢性的士气消沉或道德败坏现象。譬如,一个忽视外表的人,会使自己变得草率不洁或肥胖;他滥饮而少睡;他不注意身体──譬如不找牙科医师。他吃得很多或很少很少,而不散步;他忽视他的工作以及他最感兴趣的事,且变得十分怠惰。他可能会变得一团糟,至少他会较喜欢与一些肤浅的人或坏同伴交往。他会变得不可信任,他会打他的太太与小孩,而开始撒谎或偷窃,这种过程度化在酗酒者中最为显著,就像《失去的周末》一书中描述的一样。位他们同样可以非常隐匿或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明显的情况下,甚至于一个未经训练的观察者也会发觉这些人在努力“粉碎他们自己”。在分析中,我们知道此种描述并不适当。这些情况只有当人们被自卑与无望所压倒了,而致使他们的建设力无法再压制自毁性驱力的撞击时才会发生,此种自毁性的驱力具有自由无碍的支配力,而表现于积极地使自己志气消沉(或道德败坏)的潜意识决定中。在其所表现出的形式中,会具有主动且有计划地使士气低落的意向,乔治奥威尔对此情形已描述过了;每个有经验的分析家从他的描述中都会了解心理症患者究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梦也表示了他可能主动地将自己抛入阴沟里。
心理症患者对于这种内在过程的反应分别不同,可能是高兴,可能是自怜,可能是惊骇。这些反应在他意识的心目中,通常与自我消沉的过程不相连贯。
自怜的反应,在一个做了下列这种梦后的病人里显得特殊强烈。这位病人过去都是浑浑噩噩的在过活,她已变得怀疑人生的价值而将理想置之不理。虽然在她做梦时,她很勤奋地在工作,但她还无法要求自己做出任何有建设性的事。她梦见有位女人(她代表每件良好与可爱的事物)即将进入教团,但却被告说她犯法。她被责难而且置身于众人的侮辱中,虽然梦者确信她是无罪的,但她确实地参加在众人的行列里。另一方面,她企图恳求牧师帮忙,虽然这位牧师亦表同情,但对被告却爱莫能助。后来被告在农场里,不只是极其贫乏,而且显得迟钝与不智。梦者依旧在梦中,她心如刀割地怜悯着这位受害者,而且在醒来后哭了好几个钟头。详情在此姑且不提,梦者此刻会对她自己说道:在我身上亦有某些美好或可爱之处,由于我的自责与自毁,我可能真的会破坏了我的人格;我用以反对这些驱力的方法最后必定会无效的,虽然我想自救,但也要避免实际的争战,因此在某些方面,我不得不与我的自毁驱力妥协。
在梦中我们会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情况。这个特殊的梦似乎是来源颇深的,而且也提出了对于梦者个人自毁的危险性之深广见识。在这种情况下,自怜的反应,就与在其他情况下一样,就当时而言都是非建设性的:它并没有改变她去做有益于她的事情。只当无望与自卑的强度减轻时,非建设性的自怜方会转变为建设性的“同情自我”,而且这对于任何在自恨掌握下的人而言,乃是深具意义的前进推力,它会引发真我的感觉,并兴起“拯救内心痛苦”的愿望。
对败坏过程所表现的反应也可以是全然的恐惧。当我们考虑自毁所无法克服的危险性时,或者只要个人仍继续感觉到他是这些残酷力量的无助牺牲者时,都会表现出此种反应。在梦与联想里,这些残忍的力最可在很多简明的象征里显现出来,譬如杀人的疯子、巨兽、白鲸或魔鬼等等。这些恐惧是许多至今仍无法解释的恐惧之核心,譬如,莫名的恐惧以及对大海危险深度的恐惧,对魔鬼的恐惧,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或对任何体内所进行的破坏性之恐惧,如中毒、寄生虫、癌症。它仍是许多病人对于潜意识的与神秘的事物感到恐惧的一部分,它可能是那种并无明显理由的恐慌之中心,如果这些恐惧长久存在,则任何人将不可能与此种恐惧共存,他必须找寻方法以抵挡他们。这些方法有些已提过,尚未提到的在以后各章中将会讨论到。
在讨论完自恨及其破坏力后,我们必定会发觉这其中存有太大的悲剧,也许是人心的最大悲剧。人类外求无限与绝对,但也同时在毁灭自己。在他与答应给他荣誉的魔鬼达成协定时,他就已注定要堕入自己的心狱中。
第六章 脱离自我
为了实现理想的自我,心理症患者不自觉地产生了强迫性的要求与需要,在此种强迫性驱力的驱策下,他们更深地陷入了幻想的国度,为了逃避那种理想的自我与真我间的冲突,于是他不得不舍弃真我,而丧失了生命的自发力……
本书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真我的重要性,真我乃是我们自己活力的、唯一的、人格的中枢;是唯一“能够”而且“想要”成长的部分。我们发觉到不幸的环境从一开始就阻碍了人性的顺利发展,嗣后,我就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霸占了个人精力且导致自负系统形成的此种力量上。这种自负系统是自主而不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它具有着残暴与破坏性的力量。
其后本书将注意力由真我转到理想化的自我及其发展方面,这正与心理症患者由关心某一件事物而转到另一件事物的现象相符。但不像心理症患者,现在我们依旧对真我的重要性保有清澈的洞察力,因此我们仍要将注意力转回到真我上,同时用比以往更有系统的方式,来说明真我之所以会被舍弃的理由以及这种现象对人格所造成的损失。
就“魔鬼的协定”而言,自我的舍弃就如同一个人的灵魂被出卖一样。以精神医学的术语而言,我们称此为“脱离自我”,这术语主要用于人们失却其本身感觉的特殊情况下,譬如健忘与自我感之消失等等。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普遍的好奇;这是很奇怪甚至是骇人听闻的:一个人并没有入睡,也不曾发生脑部的官能变化,但却不晓得他自己是谁,他置身何处,或他正在做的或已做好的事。
然而,如果我们不将他们视为孤立的事件,而知道他们是一种脱离自我较不明显的形式,对此便不会感到迷惑。在这些形式中,自我感与定向作用并没多大损失,但对意识经验的一般能力却有所损伤。譬如,有些心理症患者就恍若在五里雾中一般,没有一件事情对他而言是清楚的,不只是对他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如此,甚至于对别人以及任何情况的含意都是感到同样地迷惑。此外,这也与限于心灵内的过程状况有关。有些人看来像是比别人更为机敏的观察者,他们能够很清晰地衡量思想的状况或倾向;但各种经验(有关于他人,或实况等等)却无法渗入他们的情感内,而且他们内在的感受也无法渗入知觉之中。这些心态并不会与那些偶而苦于“对某些内在或外在的经验,感到部分不解或全然不知”的正常人毫无相关。
所有这些“脱离自我”的形式与“物质之我”【像其他注解一样,我大约是遵循威廉·詹姆斯的看法,此段的引话乃摘自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其中,“自我的意识”(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这一章。】大有关系──肉体与所有物。心理症患者对于自己的肉体几无感觉,甚至于他身体的知觉也都麻木了。譬如,问他的脚冷不冷,他必需经由思考的过程方式才知道自己觉得冷。当他无意地由镜中看到他自己时,他也许会认不出他自己。同样地,他可能没有“他家就是他的家”的感觉──家对他而言,可能就如同旅馆房间一样,不具人格的特质。其他心理症患者,可能不晓得他们所有的钱乃是属于他们的,尽管那些钱是他们凭劳力所挣来的。
这些只是我们所能适当举出脱离实我后的一些变异,所有个人的实况以及所拥有的一切,甚至于包括他现在与过去生活的关系,以及对于他生活的这种连续性的感觉,可能都会被遮蔽或被搞混了。在每个心理症患者中,这种过程的某些部分乃是内在的;有时病人会发觉出存在这种状况中的障碍,譬如,有个病人将自己描述为是根街灯柱,顶端有个脑袋。但他们很少知道何以会产生这种想法的演变过程,尽管这些过程是何其广泛,而他们也只在分析中方才会逐渐显露出。
此种脱离实我的迹象,虽然极其严重但却较不可触知。它乃是代表心理症患者远离了自己的情感、愿望、信仰及精力,它代表他已丧失了生活中主动决定力的感觉,是它使他失去“自身是个有机整体”的感觉。这些依次表示着我们脱离了自己最具生命力的中枢,即我所谓之真我。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话,以更能完全地阐述它的特性:它带来“颤动的内在生活”;它产生了自发的情感,不管是喜悦、渴望、爱慕、生气、恐惧或失望。它也是自然兴趣与精力的泉源──“努力与专心的泉源,意志的诫令由此而发”;是愿望与意志的能力,它乃是我们希冀扩展、成长以及完成它本身的一部分。它产生了对我们自己情感与思想的“自发反应”与“接受或反对、据为己有或不承认为己所有、奋斗或抗争、承认或否认”。这些都表示当我们的真我变得强烈且积极时,须使我们有能力做决定且为决定而负责。因此,它导致真正的统合整与整体及个人的显著感觉。不只是身心、行为和思想或感觉的相互调和,而且他们可在并严重的内心冲突下发生作用,这与那些用来使我们自身协和的人为方法相反(这种方法只当真我薄弱时,其重要性方才会增加),这情形很少或者根本不具有任何随之而来的压力。
哲学史显示了我们可就很多有益的观点来讨论自我的问题,然而处理此一问题的每个人似乎都发觉难于描述他的特殊经验与兴趣。就临床应用的观点而言,我一方面将区别实我或依“凭经验的自我”【“凭经验的自我”这术语乃是威廉·詹姆斯所倡用的。】与理想化的自我,而另一方面则将区别实我与真我之不同。实我乃是某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拥有或表现的一切总称:身体的或心灵的、正常的或心理症的。当我们说我们想知道我们自己时,譬如,我们想知道我们目前的情况时,我们心目中所想的乃是实我。理想化的自我乃是存在于无理“想像”中的影像,或按照自负体系之指使我们所应该成为的影像。我已定义过好几次的真我,乃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