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

第145部分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45部分

小说: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3美元有很大距离,而且同当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39美元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1153美元有较大距离。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比较远。中国城镇居民绝大部分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则有相当大一部分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东部地区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而西部地区则未达到人均GDP800美元的标准。2000年,贵州省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冷静分析作出的选择。关于新世纪头20年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曾有不同的认谀。进入新世纪不久,东部一些省市,都提出用5年、年或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计划,因此有的经济学家主张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但是,通过全面分析经济实际,多数经济学家和官员都认为,不能把已取得的发展成绩估计过高,中国才刚刚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步摆脱不发展的状态。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就整体水平而言的。有条件的地方,如东部一些省市,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一个主题

新世纪头20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其基础和主题,则是要在这20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做到每10年翻一番,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经济增长718%。这个速度虽然比前22年低一些,但是仍属高速或快速发展范畴。分析各方面的条件说明,实现上述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工作做得好,还有可能超过。

中国具有并将继续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有世界上最富余的劳动力资源,正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时城乡居民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直和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有助于现有生产潜力较好地发挥出来。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进入新世纪后10年20年仍然具有较高的自然经济增长率,能保持7%-8%的平均增长水平,超过日本、韩国上一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持续高速的时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一般指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上升,从事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加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资源消耗少,三是环境污染小,四是经济效益好,五是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的标志已不再主要体现在工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优势,而应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较大优势,同时农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建成独立完整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取代初级产品占越来越大比重;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而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其次,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出现重大转机。2003年、2004年,钢铁、水泥、汽车、电力、煤炭等高速发展。钢材从2000年的1285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9723万吨,翻了一番还多,其中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856万吨和5615万吨。水泥2003年、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3708万吨和10792万吨。汽车2004年超过万辆,达507,4万辆,比2002年增加1823万辆,增长59%。发电量2004年达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加5330亿千瓦小时,增长33%。原煤2004年达1956亿吨,比2000年增加956亿吨,接近翻了一番,其中2003年、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和11%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于2004年出现重大转机,粮食产量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04年粮食产量为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3877万吨,增长9%。农村屠民人均纯收入也扭转了前三年一直低于计划指标5%的局面。

第三,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几年入世的正面效应好于预期。首先,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2004年进出口贸易达11548亿美元,大大超过十五计划预定的6800亿美元的水平,比2000年47429亿美元增长143倍。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际利用外资2001年为4967亿美元,2002年为5501亿美元,2003年为5614亿美元,2004年为6407亿美元。2004年,我国出口额占GDP的36%,进出口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7。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8%,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57%,交纳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开放型经济领域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8500万。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增强,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5%。2003年中国进口额已占全球进口总额的53%。到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1140亿芙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万人。

第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十五时期财政收入上了一个台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263559亿元,比年增加129607亿元,增长率达96。8%,平均每年增收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从2000年的14。97%提高到占19。26%,提高了429个百分点。这是十五期间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亮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2004年,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都逐年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都在的计划指标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接近5%的计划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年也有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在两位数左右。特别是,这几年的物价稳定,2001-2004年年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第五,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1-2004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400万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的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目标内。2004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2000年减少很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大发展,2000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561万人,2004年跃增至1333。5万人,增加了14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0年为1%。2004年增为13。5%。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重大进展,截至2004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投入资金1086亿元,建设2425个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投入76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设项目2518个。

三、2001-200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许多领域都超额或很可能超额完成

十五计划预定目标。这是由于党和政府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首先,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2003年3月,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党和政府果断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3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仍达采取果断措施,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实施群防群控,阻止疫情蔓延,调集物力、人力,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据统计,全国用于抗击非典的财政资金支出132亿元。

及时组织防治非典用品、医疗器械等的生产供应。组织疫病预防和诊治的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改善疾病监控设施和手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3个月时间里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取得了显着的救治成果。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从疫医名单中除去,标志着我国抗击非典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积极有效应对,减轻非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国务院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防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努力保持稳定,并及时提出应对非典影响、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部分困难行业阶段性减免政府性基金和税费等政策;确保防治疫病所需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运输畅通;全面加强市场秩序和商品质量的监管,坚决查处制假售假、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稳定等等。疫情得到控制后,及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对外宣传和促销活动,迅速恢复外贸洽谈、招商引资、会展推介等,推行便利通关,努力增加外贸进出口。对受非典疫情影响较为突出的民航和旅游业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03年年底。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根据防治非典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中央提出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安排国债资金212亿元,用于加强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大多数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在2004年年内基本建成。

其次,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2003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升温。一季度,GDP增长率达99%。二季度,由于受非典袭击,GDP增长率仍达79%。三季庋起经济继续加快发展,全年GDP增长高出上年83%。12个百分点,是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