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

第49部分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第49部分

小说: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政府关心老弱病残的福利听起来引人入胜,支持轻税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动人。但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揭示他主张这两种方针,而不做许多具体的决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样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较平等地分享财富,另一方面赞成自由贸易和轻赋税,但是都未曾真正考虑过这两种方针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这种说法对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他毕竟不是在参加美国国会竞选。一个哲学家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没有具体指出怎样解决原理中的矛盾,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象马基维利亚这样的哲学家由于把自己独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①邹,《史记·孟荀列传》作“驺”,古代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离孔子故居曲阜很近。孟子曾为此而自豪:“近圣之居若此其甚也。”
  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
  数学B版
  93。约翰·道尔顿
  公元1766~公元1844
  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确切地说,并不是道尔顿首先提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毁坏的粒子──人称原子组成的。这个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来的,甚至在他以前可能就有人提出过。另一位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年?)采用了这一假说。罗马作家留克利希阿斯(公元前99?-55年)在他的著名诗歌《论事物的本质》中对这一假说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未被亚里士多德接受,在中世纪受到了忽视,对现代科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17世纪有几个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主要科学家支持过类似的学说。不过早期的原子学说都没有定量表达,也没有用于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是谁也没有看到哲学的假想和化学的严酷事实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就是道尔顿的贡献所在。他提出了一个明了的定量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化学实验,并经受住了实验室的精确检验。
  虽然道尔顿的术语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稍有不同,但是却清楚地表述了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他明确指出;虽然世界上原子的总数目相当之大,但是不同原子种类的数目却是非常之小(他的原著中列出20种元素即20种原子,今天所知道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虽然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但是道尔顿认为任何两个同类原子的所有性质包括重量都相同。道尔顿在他的书中列出了一张各种不同类原子的相对重量表──有关这方面的第一张表,是定量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尔顿还明确地指出,任何相同化合物的两个分子都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例如,每个氧化亚氮都是由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由此可推出一种已知的化合物──不管是由什么方法配制或在哪里发现的──总含有相同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之间的重量比完全一样。这就是约瑟夫·路易斯·普劳特几年前在实验中发现的“定比定律”。
  道尔顿的学说非常具有说服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为大多数科学家所采纳。而且化学家按照书中所提出的方案行事:准确地确定出相对原子重量和每种分子的原子数;定量分析化合物。当然这个方案已取得彻底的成功。
  原子假说的重要性是不易被夸大的。它是我们认识化学的主要学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是因为在道尔顿以前就有人经常讨论原子论,所以他在此册中的名次并不很高。
  道尔顿于1766年出生在英格兰北方鹰田庄。他只是在11岁以前受过正规教育,几乎完全是靠自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他才智早熟,12岁就当上了教师。15岁迁往肯德尔城,26岁又迁到曼彻斯特,在那儿一直居住到1844年去世。他终生未娶。
  道尔顿在1787年26岁时对气象学发生了兴趣,六年后发表了一本有关气象学的书。对空气和大气的研究又使他对一般气体的特征发生了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了有关气体特性的两个重要定律。第一个定律是道尔顿在1801年提出来的,该定律认为一种气体所占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一般称为查尔斯定律,是根据法国科学家查尔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比道尔顿早几年发现了这个定律,但未能把其成果发表出来)。第二个定律是1801年提出来的,叫做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
  1804年道尔顿就已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并且编制了一张原子量表。但是他的主要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直到1808年才问世,那是他的成功之作。他在晚年获得了许多荣誉。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
  94。荷马
  约公元前九至八世纪
  许多世纪以来就荷马诗歌的作者真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①是何时何地及怎样写出来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一个人吗?每部诗都是由一个作者独自写出来的吗?也许没有象荷马这样的一个人,这两部诗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修订过程汇集而成的,或者是编者从许多不同作者的诗集中编辑成册的。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做过许多年的研究,彼此意见不一。那么一个不是研究古代希腊文学的学者怎么能知道真正的答案呢?我当然不知道答案,但是为了确定荷马在本册中的名次(如果他有一席之地的话),我做了下列假定:
  第一条假定认为《伊利亚特》确实只有一个主要作者(这完全是因为该诗写得太妙了,所以不可能是一帮人写的)。在荷马以前的几百年间,其他希腊诗人已写出许多同一题材的短小诗篇,荷马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但是他决不是仅仅把先前的短小诗篇收集起来汇编成《伊利亚特》,而且从中挑选、整理、修改、补充──与此同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天才创造出最终完美的成果。荷马,创造这部杰作的作者很有可能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虽然对这一日期还有许多其它说法,其中大多认为比这早些。我还假定《奥德赛》的主要作者也是同一个人。虽然认为这两部诗是由不同作者创造的论断(部分根据其风格不同)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从整体来看两部诗在风格上的相近点远远超过其不同点。
  从上所述显然可见现在对荷马本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实际上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两部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
  似乎难以相信象这样的宏篇巨制的诗的画卷能够用口头语描绘出来,但是大多数学者看来一致认为它们至少大部分或许完全是口头作品。但是它们何时首先有了书面形式还无法确定。从这两部诗的长度来讲(总共近2800行),要不是在问世不久就被记载下来的话,看来就完全不可能很准确地流传下去。到了公元前6世纪,这两部诗就已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有关荷马生平的情况在当时就已失传。从此以后,希腊人一直认为《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自己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学杰作。令人惊奇的是,许多世纪过去了,文学风格变化沧桑,而荷马的声誉却一直未减当年。
  从荷马的偌大名气和声誉来看,我因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这样低而感到有些不安。这样做与我把大多数其他文学艺术人物的名次都相对地排得低些的道理相同。就荷马的情况而论,声誉和影响之间的差别似乎特别大。虽然在学校里学生常学他的作品,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从中学或大学毕业后,相对来说很少有人再谈荷马。他与莎士比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不但有人读,而且他们戏剧也经常上演,拥有众多的观众。
  荷马的话也不被广泛地引用。虽然荷马的诗句可以在巴特利出版公司的读物中找到,但是在日常交谈中却很少使用,这又与莎士比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欧马尔·卡雅姆这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诸如“省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这样被广泛重复使用的警句可能在实际上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政治上的态度和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