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877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877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时它们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独立是以苏联的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它们不再有可能成为人们进攻苏联的“跳板”了。这第一次掌管时期由于德国人的入侵而中断,但是同红军并肩战斗的波罗的海各国部队及时地赶走了德国人。苏维埃立陶宛传统上的首都维尔纽斯和它的海港克来彼达(美美尔),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篇文章接着还说,现在这三个共和国正在苏联的帮助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苏联政府不让任何外界人士看到波罗的海各苏维埃共和国内正在创建的那种“光辉的新世界”,可能是很有其理由的。西方对这些波罗的海国家的战前面貌记忆犹新,知道这些国家的人对苏联的政治经济观点很少好感。那些最没有好感的,已有一部分在德国人入侵以前就被流放出去了,但这还仅仅是触及表面。1944年8月获准去塔林访问的英美记者团瞥见了屏幕后面的一些情况,虽然他们回莫斯科后所写的报道是受到新闻检查的,但其中有一个记者回到伦敦就发表了他的全部报道。据他说,整个记者团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足以形成一幅相当完整的图景,表明塔林的爱沙尼亚人是“真正吓呆了的”人,“他们鄙视俄国人,又怕俄国人”。而按照俄国人的说法,也就是这些爱沙尼亚人在1940年夏天“自动地要求”加入苏联。
  波罗的海各共和国被苏联“解放”之后,在德国人入侵前一度放慢了步伐的国有化和集体化政策又恢复了。最初据称,苏维埃领导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赞成较为渐进的变革。据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阿诺德·韦梅尔说,土地将再度分配,但不立即强制实行集体化。工业将实行国有化,但雇工少于十人的小型工业容许私人经营。大学按照苏联的方针进行了改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念成了教育的基础。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提高各共和国的工业化水平。根据苏联官方材料,1945年和1946年的发展重点,在爱沙尼亚是页岩油、纺织品和鱼类罐头等工业,在拉脱维亚是金属产品如铁路车辆等,在立陶宛则是燃料工业、工具和某些日用消费品。
  尽管缺乏可靠的情报,有迹象表明,苏联政府在同波罗的海各族人民的关系上遇到了一些麻烦。被包围在库尔兰袋形阵地里的德军在1945年还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据苏联的一些文章证实,这还不是抵抗的唯一方面。虽然波罗的海国家的逃亡者和他们在国外出版的书报上的一些夸张说法还没有得到证实,苏联出版物却偶而间接透露出仍然有一些反对占领国当局的游击运动存在。但很明显,苏联政府正在继续推行其由来已久的把苏联边疆各共和国中的“不可靠分子”迁移到苏联内地去的政策。在德国人入侵之前曾经使波罗的海地区各族人民深感恐怖的这种“流放”,现仍在继续进行,同时,原来住在苏联其他地区的一些家庭则被迁到波罗的海各国重新定居。
  当苏联政府把维尔纽斯和克来彼达交还给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它是试图以此消除立陶宛人和波兰人之间少数民族纠纷的根子。苏联又一次用出其不意的、大规模迁移人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944年9月22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署了一个协定,规定“立陶宛族居民撤离波兰领土,波兰公民撤离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撤离将“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此外,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达成了“在等待和会最后决定领土问题期间”,把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地区移交给苏联的“原则性”协议之后,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苏联的易地定居政策这时就推广到了这一地区;1945年秋,塔斯社宣布,已有一千七百户人家从明斯克、莫吉廖夫和其他白俄罗斯地区的集体农庄迁来,定居在前哥尼斯堡、现在改称加里宁格勒的这个地区里。
  第三章 芬兰
  第一节 从1944年春芬俄谈判失败到1944年9月19日缔结停战协定
  (一)1944年初芬兰的处境
  1944年春,芬兰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恶化。自1941年6月德军入侵俄国以来,芬兰一直是德国对俄作战的“战友”。不过,芬兰的攻势只持续到1941年12月,那时,曼纳海姆元帅命令武装部队由攻势转入守势,因为芬兰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了。改取守势已迟了一步,没有能够避开英国的宣战(英国于1941年12月6日对芬宣战),于是,突然之间,芬兰发现它前不久的朋友和支持者已经变成了敌人。芬兰对于德国的战争机器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既是木材、镍和其他物资的来源,又是保护瑞典铁矿砂经由波的尼亚湾供应德国的通路;而芬兰本身又在重要物资的供应方面仰赖于德国,因而使德国人能够紧紧控制芬兰的经济。在芬兰北部驻有相当大的一支德军,这就使德国政府有了施加压力的手段。不过,尽管德国坚决要求,芬兰人在1941年12月以后就不再参加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了;同时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外交压力(芬兰与美国仍保持着外交关系),他们也没有去切断盟国方面经由摩尔曼斯克往南的铁路向苏联输送物资的交通线。在严格的战时新闻检查和战时管制下保持的那套表面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希望摆脱战争的情绪开始在芬兰人民中滋长起来并有所表露,而且随着红军的攻势取得日益巨大的胜利,及早作出抉择的必要性也就日益显得紧迫了。芬兰怎样才能摆脱它同纳粹德国的联系而同时又能维护它今后的独立?芬兰人民之所以能意识到这一困境的严重性,是由于他们对1940年和1941年间波罗的海各国在苏联占领下的事态发展记忆犹新,同时也是由于最近关于意大利掉转枪口反对德国后的命运的一些报道。
  (二)1944年2月至4月同俄国人的不成功的谈判
  早在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芬兰人就已经认识到德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了。可是,直到一年以后,他们才作出认真的努力来使自己摆脱战争,设法同盟国方面议和。在1943…1944年那个冬天曾经作过一些尝试,想为谈判奠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础,但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芬兰人不愿意接受苏方对于苏联根据1940年3月和约所取得的、后来又被芬兰军队收复的那部分领土的要求。可是,到了1944年2月,国内外的压力把这个问题推上了紧急议事日程,芬兰政府于是在2月中派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1940年和约签订后负责同俄国人谈判的就是他)去斯德哥尔摩,“给他的指示是去弄清楚让芬兰退出战争的条件”。他通过一个瑞典中间人向苏联政府探询是否愿意同芬兰现政府谈判。苏联政府表示同意。2月16日,巴锡基维请求苏联驻斯德哥尔摩公使柯伦泰夫人去弄清楚苏方关于同芬兰停战的条件;2月19日,他终于带着苏方开列的条件回到赫尔辛基。
  开列的条件有六点,其中三点是先决条件,必须先由芬兰政府接受才能开始谈判。这些先决条件是:第一,芬兰必须同德国断绝关系,并把驻在它领土上的德国军队全部拘留起来(如芬兰政府觉得自己力不胜任,苏联政府愿为此提供援助);第二,芬兰人必须立即同意恢复1940年和约所规定的原状,并把他们的军队撤回到1940年的边界;第三,必须立即遣返盟国的战俘和平民。如果芬兰政府接受这些先决条件,苏联政府准备在莫斯科接待芬兰代表团,就复员问题、赔偿问题和佩特萨莫省的前途问题等进行谈判。
  1944年2月29日,芬兰政府把这些条件提交国会秘密会议讨论。尽管反对的人不少,政府还是在它所提出的建议方面获得了信任票。3月8日,芬兰向柯伦泰夫人递交了答复,请求作进一步的讨论,并且请求给芬兰一个机会,在它接受那些象拘留德国军队等“复杂的”条件之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苏联提出条件到芬兰作出答复的这段时间里,苏联政府已表现出不耐烦的迹象,而拖延了这么久之后才收到的这个含糊其词的答复,显然无助于缓和当时的紧张局势。3月10日,芬兰政府接到通知说,莫斯科认为他们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并说只有在他们接受了“最低限度的、基本的”停战条件之后,和谈才能开始。而且,这一次只给芬兰政府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接受苏联的条件。
  在这七天宽限时间里,芬兰受到某些国家政府首脑的很大压力,他们试图劝说芬兰接受苏联的条件,退出战争。可是,尽管有这一些劝告,芬兰政府在国会秘密会议上取得了又一次信任票之后,于3月17日通知苏联政府,说他们不能在“没有确切了解条件内容和含义的情况下”预先接受这六点条件。但是,他们答复的语气是和解的,而且看来这一点产生了一定效果,因为,两三天之后,他们收到苏联政府通知,建议派遣“一名或几名”芬兰代表去莫斯科。以听取俄国人澄清他们所提的条件。于是在3月25日,巴锡基维和外交部长卡尔·恩凯尔出发去莫斯科。在3月27…29日的会议上,苏联领导人对原来的六点条件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说明。芬兰人被允许自行作出选择,在4月底以前或者把德国人拘留,或者把他们逐出芬境。可是。在三个先决条件之外,还有三点,在原先提出的要求中本是故意含糊其词的,这一次则说得更明确了,同时也显得更惊人了:芬兰军队应于5月份一个月内复员百分之五十,并在其后的两个月中把全军缩减到和平时期的规模;要求赔偿六亿美元,五年内陆续用货物支付;“1920年和1940年两项和约中苏联自愿割让给芬兰的”佩特萨莫地区应归还苏联。苏联还主动提出,准备放弃它对汉科区的租用权。
  如果说苏联原先的条件在芬兰人看来是难于接受的话,现在所提出的条件则被认为是根本不能接受的。芬兰人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够在不要求俄国帮助(他们当然不愿采取这一步骤)的情况下,一面把自己军队削减到软弱无能的地步,一面又把大批德军驱逐出境。假如他们由于丧失维普里和塞马运河,以及现在再加上佩特萨莫,而被切断其经济命脉,假如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重要工业被夺走,他们不明白怎么能付得出这样一笔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赔偿。国会议员们利用复活节周末考虑了这些条件,并在4月12日对总理拒绝接受苏联条件的决定投了全体一致的信任票。4月19日递交的芬兰政府给苏联的答复,婉转地表示芬兰无法接受这些更为严格的停战条件,其中“有一部分即使仅仅从技术上的原因来说也是不能实现的”。
  尽管芬兰迫切希望退出战争,特别是鉴于盟国在德黑兰会议上所宣称的团结一致和红军的节节推进,但是,从2月中旬开始的谈判却毫无结果。4月22日,苏方送来了一份简短的答复,说“苏联政府注意到芬兰政府在复文中拒绝以苏联所提的停战条件作为谈判基础,并已中断了停战谈判”。同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回顾了谈判经过,严厉地批评了芬兰政府的立场,把谈判的破裂归咎于芬兰同德国的关系和驻芬德军的“影响”。维辛斯基说,芬兰的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