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10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10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抵抗;宝贵的铁砂供应也将因此中断;而且,占领了挪威和丹麦便切断了盟国对瑞典的援助,这也就使瑞典无论如何在实际上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德国的这一决定无疑也受到了莫洛托夫于4月9日向德国驻莫斯科大使提出的下述警告的影响,即保持瑞典中立符合俄国人的利益的。4月12日,当盟国向瑞典保证一旦德国袭击瑞典即予以支援时,瑞典答复说,对于任何试图侵入瑞典领土的企图,它都准备进行武装抗击。同日,首相在向全国广播时强调说:“允许交战国之一利用瑞典的领土来达到它的目的,是和严守中立的原则不相符的。幸而没有一个国家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倘若有人提出这种要求,就只能遭到驳斥。”其实,瑞典已得到英国政府的保证:英国军队不会违反瑞典政府的意愿越过瑞典国境。
  就在同一天,瑞典不得不断然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科特从利莱博海关打来电话,询问可否准许哈康国王在瑞典逗留;如果准许的话,是否允许他随时任意离开,也就是说他们是否要将他拘留,瑞典在第一次回答中答复说,哈康国王及其随行人员“当然”可以进入瑞典境内,但瑞典不能就有关拘留的问题作任何诺言。两小时后的第二次回答中对国王及其一行表示欢迎,但又指出:按国际法规定,国王在待在外国境内期间,将不得行使他的皇室权力,瑞典政府也不能“事先”就他离开瑞典的问题作出承诺。哈康国王一收到第一次回答便越境进入了瑞典,但在半小时后又返回挪威国土。当天,科特和其他两名政府官员也越过了国境,并于14日同其中一名官员回到挪威。这里顺便提一下,挪威的一份白皮书写道:瑞典驻奥斯陆公使馆秘书道格拉斯伯爵为了帮助挪威政府,在其上司弗里黑尔·约翰·贝克…弗里斯暂时不在奥斯陆的一段时间里曾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尽可能同瑞典政府保持接触,甚至还跟随国王到哈马尔去。贝克…弗里斯不久也留在奥斯陆,并在那里按同样的精神行事,拒不接纳吉斯林的官员,直至大约7月中旬,德国人宣布他们再也不能容忍瑞典的外交代表驻在挪威,他才不得不离开奥斯陆。但是,瑞典公使从未正式撤退。哈康国王离开挪威以后,在他那个王朝的命运吉凶未卜的时候,古斯塔夫国王于1940年6月16日通过瑞典驻柏林公使告知希特勒:任何旨在废黜挪威王朝的步骤必将引起瑞典最广泛各界人士的严重反感。他劝告希特勒要以最大的宽厚态度去对待哈康国王和挪威人民。他的电报迄未得到任何回音,但我们现在知道,这份电报当时曾惹得希特勒暴跳如雷。7月24日,古斯塔夫国王也警告哈康国王:在瑞典寻求避难的挪威女王储及她的子女们所拟议的美国之行可能会危及挪威王朝的前途;但哈康国王在7月27日却答复说,他仍希望他们得以成行。在挪威战役接近尾声时,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之间讨论了纳尔维克地区中立化的问题,建议这一地区应由瑞典军队来占领,希望挪威借此可以继续保持对它最北部地区的控制。瑞典是非常乐意赞同这一计划以证明他们对挪威的同情,但是当盟国在挪威的局势日趋不利时,德国人对这建议就不感兴趣了;6月7日,挪威政府通知瑞典政府,这一计划已不得不予以放弃。
  第五节 德国过境运输问题
  应戈林通过比尔格·达勒鲁斯所发出的邀请,一个瑞典代表团于4月14日前往柏林。代表团由塔姆海军上将率领,成员除了达勒鲁斯本人外,包括外交部商务司司长贡纳尔·黑格勒夫、情报部大臣特恩堡教授。4月15日和16日,他们会见了戈林,塔姆海军上将于16日拜会了希特勒,此后,古斯塔夫国王和希特勒互致函件,确认了瑞典的中立。代表团拒绝了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请求,霍格勒夫在这方面显得尤为坚持。4月22日,瑞典外交部正式宣布:德国人提出的假道瑞典把军用交通工具运往别处的任何要求将不会得到同意。当战斗仍在挪威进行着的时候,瑞典不顾德国人屡次企图对它进行威胁,拒绝了一切类似的要求。并且,由于德国飞机侵犯了它的主权,瑞典不但随即向柏林提出了强烈抗议,而且还在这段时间内迫使三十九架德机降落境内。瑞典的国防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至5月为止已有将近四十万人武装起来;他们士气旺盛,但装备不良。当德国人发觉瑞典坚决不准他们军队和军用物品过境时,德国人便改变了他们的话题,提出应该让红十字会人员和医药用品运送过境。这一“人道主义观点”占了上风,因之得到了许可。可是,瑞典也采取了一些步骤,以保证这一让步不致被滥用,规定所有运输都要受瑞典的监督管制。据说一部分红十字会人员后来参加了作战,但是,整个这一批人员还不超过二百九十人,因此即使发生了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当挪威的战事停息,而盟国又在法国遭到重大挫折的时候,瑞典对德国的态度显而易见地有了改变。现在它已十分孤立,处于暴露的地位,只好完全依靠德国为其供应主要物资。在瑞典所做的让步当中肯定可称违反中立的一项就是,允许德国一艘被击沉的驱逐舰上的船员由纳尔维克取道瑞典返回德国,借以避免海上旅行的风险。另一方面,瑞典的一份白皮书也提供了许多事实证明:在瑞典的局势尚未因盟国的挫败而变得那般岌岌可危之前,德国人为诱使它允许军需物资假道运往挪威和作出其他违背中立的让步,曾百般讨好,但瑞典对之都进行了抵制。而与此同时,即从4月9日至6月10日,却将一些战争物资和食品运往挪威以援助挪威军队。由于瑞典已完全处于德国和苏联的包围之中,又亲眼目睹了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的命运,因而终于屈服于德国的压力,于1940年7月8日同德国缔结了一项有关过境运输问题的正式协定。其实,6月份就已经允许过境,并在当月21日议会举行的秘密会议上相应地通知了议会。报界也接到了通知,但不许发表这一消息。7月5日,外交大臣宣布了这一协定。德国休假士兵将被允许经越瑞典国境。军队和军需物资可以经由瑞典从挪威的一处运往另一处的所谓“马蹄形运输”也包括在这一协定之内。而且,这一协定也适用于那些先前被禁运的货物,虽然军需物资的运输还须取得特别许可。休假士兵应搭乘专车,并卸去武装,往返方向的人数必须均等。在缔结这一协定之前,德国已在取得瑞典的同意下,在厄勒海峡的瑞典领海内布下了潜艇网,这一事实除了那些最初参与其事者外对任何人都一直是个秘密,直至1946年4月13日经《哥德堡商务报》加以披露后,方才真相大白。
  对德国假道过境作出让步的消息在瑞典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因为人们担心这些让步事实上可能会比所承认的范围更为广泛。当时,的确还有其他许多迹象表明瑞典对德国的卑躬屈膝。7月,瑞典从德国占领地区撤回了它的公使馆人员,仅保留了享有领事职权的官员。挪威政府自出亡在外之后,曾多次要求瑞典向其设在伦敦的政府派出一名使节,但瑞典却拒绝这样做(表面上,或许是正确的),其理由是:这样做会使德国要求瑞典撤回其在奥斯陆的总领事,反而会妨碍瑞典为援助挪威人民所作的努力。因此,两国仍是通过瑞典派驻英国的公使馆来保持联系的。同时,瑞典也拒不同意德国占领地区向它派遣使节,例如它拒绝接纳因前任公使逝世而由挪威于1940年10月派驻斯德哥尔摩的公使布尔,但在1943年11月8日,瑞典还是同意了对布尔的派遣。
  7月7日,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逊对政府缔结过境运输协定的理由公开作了解释说:这一协定不再严重影响到挪威或全面战争,“它还有利于我们的兄弟邻邦恢复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也公布了签订瑞挪贸易条约的消息。汉逊在发表这一声明之前,还对英国驻斯德哥尔摩公使以及瑞典驻伦敦公使普吕茨作了某些解释,6月20日,两位公使都得到通知:可以预期德国军需物资即将假道瑞典过境。6月26日,哈利法克斯将英国对此事的态度告诉普吕茨:英国十分体谅瑞典的困难,不过瑞典在困境中保持均衡时未免向德国靠拢得太近了。英国外交大臣警告普吕茨:英国可能不再会允许将美国飞机运往瑞典,并提醒说,美国也许为了使英国得益而自动放弃对它们的所有权。实际上,美国政府不久就征用了瑞典政府前已订购的六十架单座战斗机和五十架单座轰炸机。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在答复瑞典提出的抗议时作了解释说:第一,美国的国防利益迫使它不能允许发给向瑞典出口军需物资的许可证;第二,美国陆军部征用了那些飞机,这是因为美国空军为了进行训练迫切需要它们。
  但是,当时无论英国还是挪威都没有半点心意要使瑞典陷入无法克服的困难境地,也不愿把它拖入战争的漩涡,而它作为一个情报监听哨所实在是太有用了。因而,对于过境运输协定,除于7月20日提出了强烈的官方抗议外,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当然,这项过境运输毕竟成了一种永久的麻烦,瑞典的政治家们强调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困难迫使它不得不保持这些让步。譬如根瑟在8月16日就解释道:从实际作用来说,国联已寿终正寝,因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能做到的一切只是“使我们自己尽可能不让压迫者轻易地吞噬下去”。他在12月又谈到了瑞典的地位跟在苏芬战争时有所不同:德国对挪威和丹麦的占领已形成了全面战争的一个明显部分,因而瑞典就必须保持中立。到1940年8月底为止,由挪威送出的德国士兵约有二万三千人,送往挪威的有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人。总的说来,并没有超过约定的人数。8、9月间,德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国于9月14日互换了有关订立一个新的协定的照会,根据这一协定,从特雷勒堡到里克斯格兰森(通向纳尔维克的北部铁路线),每周应分别有两列火车对开行驶。该协定同时还规定了要大量增加特雷勒堡和科尔斯耶(挪威南部)之间铁路线的北向运行,并对有关武器的规定做了修改;凡经确定称作轮换部队的士兵现在允许携带武器。事实上,在1940年秋季,装载德国士兵经瑞典从特雷勒堡开往里克斯格兰森到挪威的列车不是每周两班,而是每周三班。德国士兵南来北往的人数比例也有所变动,9月至11月间,送往北部的人数达八万六千零二十八人,而送返德国的则为七万三千零九十八人。此外,德国人还利用了允许输送军需物资的许可证制度的便利。第一次申请是在1940年9月7日提出的,及至同年12月底,已有四百五十辆载有军需物资的大货车驶过瑞典。
  然而,瑞典政府还是继续试图保留某些独立的象征,并继续不遗余力地抗拒德国人的压力。l940年10月,德国人要求允许一支由一万五千人组成携有军用物资的分遣队假道过境,并要求在原则上允许那些既非前往度假,又非销假返防的德国士兵过境,这两个要求最初都遭到了拒绝。但在12月5日,在现有的协定上又附加了一份备忘录,规定增加准许假道过境的士兵人数,并把他们称作“主要是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