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7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7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月的捷克斯洛伐克大选中,亨莱因的苏台德德意志党得到令人注目的胜利,所得票数比其他任何一个党都多,得到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口三分之二的支持。因此,希特勒就掌握了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强大手段,而在1936年6月21日,亨莱因在赫布的演说中要求说,德意志少数民族需要的不是个人的权利,而是全体的民族权利,这时此种手段的性质也就很明显了。这样的要求是1919年的少数民族条约所未曾梦想到的——使少数民族成为民族中的民族;这样的要求使东欧诸国在以后的两年中陷于分裂和屈服。具有象征意味的是马萨里克于1935年12月辞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职务。他也许是欧洲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比任问其他人更能体现和约解决方案的好的方面。贝奈斯继任总统,正值他一生的事业即将经受考验的时刻接受了全权。
  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是孤立的。它和它的盟国法国之间被它所惧怕的广阔的德国隔开了;莱茵区的重新军事化意味着即使法国依然愿意援助它,法国也无法这样做,除非它和德国展开全面战争。它和它的盟国俄国之间隔着一块宽度不到一百英里的乌克兰领土,这块土地战后属于波兰和罗马尼亚管辖。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来说,它们是否允许俄国军队通过它们的领土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政治上的难题:波兰自身与俄国或捷克斯洛伐克均无结盟关系,实际上与两国的关系是不友好的,所以它决定拒绝俄国军队过境,对波兰来说,捷…俄协议还形成了部分的包围形势,对东加里西亚是一种威胁。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则有着结盟关系,而且从1934年以后它自己也同俄国改善了关系;此外,它对苏…捷条约还曾表示赞同。罗马尼亚国内在政策上有着尖锐冲突(和法国的情况一样),一派主张加强同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的联系,另一派则害怕因此而得罪德国,这是害怕德国胜于害怕俄国和害怕俄国胜于害怕德国的两派人之间的冲突。前一派的领袖是蒂图列斯库,他是一个看问题非常敏锐、非常坦率的人,多年来指导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是仅次于贝奈斯的小协约国的主要设计者,本人又是巴尔干协议的主要设计者。但是他也象威尔逊和维尼齐罗斯一样,只顾追求国外的胜利而忽视了自己在国内的地位,1936年8月他的下台明白无误地标志着政治风向的变化,正如三年以后李维诺夫的下台一样。在他以后的政府继续建造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铁路,以便沟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往来,但又不愿承担义务使罗马尼亚成为外交合作的中间环节。
  在1936年和1937年,德国的压力无情地迫使小协约国分裂。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强大压力;波兰摆脱罗马尼亚;意大利摆脱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日益仰赖于同俄国联盟,南斯拉夫是东欧唯一拒绝和俄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国家,罗马尼亚在俄国问题上和法国一样意见分歧。捷克斯洛伐克由于既是一个战略堡垒,又是一个坚决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成为德国控制东欧的主要障碍。贝奈斯和他的人民愈顽强地拒绝为德国的利益效劳,他们受到的压力也就愈大。匈牙利和波兰都卷入了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争端中,都指望得到领土。在德国的鼓动下,匈牙利修改和约的要求暂时从南方和东方转向北部边界,解除了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压力,从而削弱了小协约国对它们的价值。这时匈牙利的外交目的是,放弃匈牙利对南斯拉夫的领土要求以换取后者同意在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交战时保持中立,通过德国对匈南边界的保证以取得德国的合作,与德国参谋部会谈以便联合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仍然不好。这时波兰的外交目的是,恢复与法国和罗马尼亚的联盟(不开罪德国),它陷于幻想而妄图组成东欧的中立集团,重萌曾鼓舞罗马集团的反德联盟的动机。1936年9月,贝克谋求与立陶宛和解,但遭到拒绝。在蒂图列斯库的继任者安东尼斯库的领导下,罗马尼亚的政策电是旨在加强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关系,恢复1921年原有的“防疫线”,这为两国提供了妄图建立独立路线的幻想,又符合德国削弱现有东欧外交结构的意图。小国不可能在它们之间成功地推行再保险政策以对抗侵略性的大国,这必须与另一个大国合作。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正在和德国结成前所未有的经济关系,和意大利结成前所未有的外交关系并恢复旧有的经济关系。1934年亚历山大国王的被刺成为意南关系中的转折点;从那时起,随着德国的幽灵逐渐向亚得里亚海延伸,墨索里尼大力推行对南斯拉夫的再保险政策,此项政策虽在埃塞俄比亚战争时期由于南斯拉夫参加了对意制裁而中断,但并未终止。斯托亚迪诺维奇就是墨索里尼的贝克上校,他们两人在1937年3月签订了一项友好条约,此项条约在亚得里亚海就等于1937年的德…波条约。如果该条约是由亚历山大国王谈判签订的,那将成为他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因为条约使意大利承认南斯拉夫在亚得里亚海彼岸是有生存权的,但这时看来此项条约似乎只是为了轻率而失策地同轴心国拉上关系而削弱了小协约国。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是巴尔干公约的签署国,但它们向着轴心国的游离或摇摆政策成了巩固公约的阻力。希腊已为自己对巴尔干公约承担的义务规定了界限,以避免被拖进一场对非巴尔干国家作战的危险,特别是对意大利。保加利亚最早最全面地陷于德国的经济控制之下,重新充当德国在巴尔干帮手的老角色。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于1937年1月签订了一项单纯的永久友好条约,这本可以说是斯坦博利斯基、维尔切夫和亚历山大的伟大传统的成果,把拜占庭的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对抗西方长期来的剥削和侵略,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都是在不得人心的独裁者统治之下,两国的政策都已在遵循德国主子所规定的路线。唯一不受德国压力影响而由自己制定其政策的巴尔干协约国家是土耳其,这个东欧国家在东欧承担义务的领土最少,是唯一既与俄国也与西方大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是个有利条件,也是一个危险。
  1936年3月莱茵兰的重新武装在东欧到处都有影响,接着在四个月内便是黑海海峡的重整军备。这是土耳其自1933年来一直提出的要求,大国保证土耳其安全的洛桑条约到了1936年已完全失去价值。导致1936年6…7月举行蒙特勒会议的外交活动,只是使土耳其赢得以和平手段修改条约的道义声望。但原来为允许土耳其重新武装黑海海峡而召开的会议却讨论了怎样修改海峡通行的条件,俄国希望作有利于它的修改。跟1923年的洛桑会议一样,蒙特勒会议也发展成为英国和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过这一次法国是站在俄国一边,土耳其再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会议前它已在原则上达到了它的目的(这一次是重新武装海峡,1923年则是收复东色雷斯)。自洛桑会议以后,俄国的实力和威望都已大为增加,它这时希望取得海峡的出口以便与它的法国盟友保持联系。英国希望减少土耳其对俄国的依赖,也希望为允许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取得补偿,因为俄国舰队驶入地中海将影响那里的均势。伹英国在蒙特勒会议上是孤立的,1936年7月的蒙特勒公约按下列条件确定了黑海海峡的新体制:(1)重申商船自由通过海峡的原则。(2)非黑海国家只限于派遣轻型水面舰只驶入黑海,总吨数也有限制,但黑海国家得派遣任何吨位的主力舰驶入地中海。(3)撤销国际海峡委员会,其职责交由土耳其行使。(4)土耳其在战时或战争迫在眉睫时得关闭海峡。(5)土耳其准予立即重新武装海峡。在洛桑会议上由俄国扮演的不满者的角色在蒙特勒会议上改由意大利扮演了,因为限制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势力是土耳其、俄国和英国政策的共同目标;所以意大利既不参加会议,也不签署公约。蒙特勒解决方案是在土耳其国家安全和俄国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俄国又一次被正式承认为黑海的主要大国。当年意大利纵谈它“在亚洲的历史性目标”,并梦寐以求在爱琴海的优势,蒙特勒公约便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所以它也预示着,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的冲突,即将成为五年后破坏德苏协定的主要因素。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1…12日征服奥地利就属于这种情况。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虽然最明显的现象是奥地利共和国并入第三帝国,但它也导致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绐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居民,他们在那里生活、消失、受着迫害。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胜利地升起他们的旗帜时'纳米埃尔写道',整个中欧和东南欧,从波希米亚山和喀尔巴阡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希腊和黑海海峡,都将燃烧起来了,欧洲的政治均势将被破坏了。
  德奥合并对于推翻均势所产生的影响好象1796年法国入侵意大利一样,扩张中的大国征服小国是逐步累积的,征服了一个,下一个便更容易更有把握了,如此一个又一个直到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全部填满为止,在十八个月内,苏联也签署了它的福米奥营条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使自己循多瑙河而下,同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有了共同边界。捷克各省五分之四的边界已被包围。
  与奥地利合并……不仅实现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民族目标,而且肯定地改善了我们的战略地位,从而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直到现在为止,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它是朝向法国的蜂腰,又是盟国特别是俄国的空军基地),现在捷克撕洛伐克自身也被钳住了。它自己的战略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不利,以致在能得到西方的有效援助之前,它势必成为强有力攻势下的牺牲品。
  希持勒并不是一直打算先征服奥地利然后再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五个月以前他声称有必要同时征服这两个国家;在4月21日,维也纳失陷后五个星期,在这个被征服的首都自杀的浪潮尚未减退,恐怖统治才开始成为常规时,希特勒便开始详细考虑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三天以后,亨莱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他在卡罗维发利发表了演说,这一回不象1936年在赫布的那次演说那样有保留了,他在取得胜利的德意志帝国全部威望的支持下,要求德意志民族集团的行政自治权和法律上的人格尊严,要求他们有权“宣布接受德国国籍和德国政治哲学”,即在德意志人地区建立纳粹极权主义政权来肢解这个民主共和国。他还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把国家引导到德意志民族的敌人的行列”。5月20日深夜,贝奈斯鉴于德国军队集结的报道,下令实行部分动员。这就激怒了希特勒,促使他提前实施他的计划,5月30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