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道-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人之所以能取胜,关键在于他们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很清醒的认识。
精明的日本人善于避实击虚。日本精工集团在与瑞士名表“欧米茄”竞争中屡处下风,遂将目标转向石英表以期突破。石英表的运行机理是在石英上通入电流,使其发生伸缩性规律振动,然后将此振动以电气的方法连接马达来划出时间。从振动的精确性来说,机械表根本无法与石英表相比。只要拥有耐震的能力,石英表计时并不受温度等变化的影响,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
当精工表在1968年参加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比赛时,十五块精工牌石英表的参赛成绩令考评者哑口无言:瑞士表都排在了日本精工表的名次之后。这恰如当头挨了一闷棍,瑞士人久久无法回过神来。在沉重打击下,瑞士厂商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直到第二年才把得分表寄往日本,同时不公开名次,并宣布从此停办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竞赛。这意味着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瑞士钟表黄金时代已宣告结束。
纽沙贴夫天文台“比武”的失败,使瑞士人丢尽了面子。为了雪耻,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失去的自信和荣誉,瑞士人一味追求机械钟表的极致和高精确度,而忽视了竞赛钟表耐性差、成本高等难以商品化的缺点,他们刚从惨败中逃出,却又步入了误区。日本精工集团则恰好相反,他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迅速转移思路,准备将竞赛的成绩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将石英表商品化的战略决策。这样,大赛中获得的知名度又为产品大规模生产和走向市场鸣锣开道了。
日本精工集团规定了明确的目标:“生产大众化、小型化的石英表”。196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展出了外表直径30毫米、厚35毫米的石英表——精工35SQ。这在当时是件重大的事情,整个钟表业界为之震动。其实瑞士的钟表中心CEH开发石英钟表比日本早,但到了1968年才开始出售产品,迟到了半年。而此时精工表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瑞士钟表厂家又失去了一次扼杀精工表的机会。
不久,“石英10年黄金时代”到来了。这10年间,石英技术发展至一个极限,精工超薄石英表9320A独领风骚,厚度仅有09毫米,比钱币还薄。特殊高性能的水银电池只有095毫米,只超过驱动器005毫米,使石英表薄形化取得了飞跃发展。精工集团领导阶层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石英表终于成为钟表业的主流,高质量的精工表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盛销不衰。此后,精工集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鼓作气,乘胜开拓,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当。
企业虽有强弱之分、大小之别,但任何企业总会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要在竞争中击中对手短处,就要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克人之短,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利用竞争对手的劣势痛击其虚处。|Qī…shu…ωang|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目的。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运用这种策略击败对手立足福州的。
胡雪岩的福州阜康钱庄分号开张不久,就和当地的“会首”元昌盛钱庄的老板卢俊辉产生了矛盾。卢俊辉凭借自己钱庄长期积累的信用,想挤垮新来的阜康钱庄。无奈之下,胡雪岩出手还击。
胡雪岩以他多年钱庄经历深知,一旦对方扼住了自己的喉头要置自己于死地,便不能轻饶对方了,反击必须沉重有力,务求击中要害,将对方打得趴下,再无翻身之日。打蛇须打七寸,对手的软肋在哪里呢?
胡雪岩巧妙利用元昌盛伙计赵德贵打听出对手的内情。卢俊辉为了获厚利,大量开出银票。元昌盛现有存银五十万两,却开出几近百万两银票,空头银票多出四十万两,这是十分危险的经营方式。倘若发生挤兑现象,存户们把全部银票拿到柜上兑现,元昌盛立刻就要倒闭破产。
于是胡雪岩立即行动,调集头寸,收购元昌盛银票,一切有条不紊,暗中进行。而卢俊辉尚蒙在鼓中,全然无知觉。没过两天,元昌盛柜上,忽然来了一批主顾,手持银票,要求提现银,一天之中,顾客提走20万库银。卢俊辉听伙计报告,以为偶然现象,并不在意。谁知第二天,更多的顾客蜂拥而至,纷纷挥舞手中银票提现。没等卢俊辉反应过来,库银已提取一空。挤兑现象在元昌盛这家老钱庄门前发生了!
元昌盛门前闹哄哄一片,不能兑现的顾客骂声不绝,义愤填膺。卢俊辉叫伙计关了店门,缩头乌龟一般不敢露面。眼看事情将要闹大,官府已派人来钱庄弹压,声言庄主若不拿出银子平息民愤,将按律治罪,抄家拍卖。意味着老板流放,妻儿拍卖为奴,家破人亡。
卢俊辉思前想后,唯有把店门抵押给他人,钱庄易主,才可免祸。但同行钱庄老板谁也不愿多事,只隔岸观火,作壁上观。这当口,胡雪岩翩然而至,他同卢俊辉谈妥,以接收元昌盛银票为条件,接管钱庄铺面。并当场向顾客宣布:凡元昌盛银票,均可到阜康分号兑现,决不拖欠分毫。持银票的顾客大多系胡雪岩有意安排而来,听他此说,一哄而散。一场风波,顿时云开雾散。
接着便清盘,“元昌盛”大到房屋家具,小到一根铁钉,俱一一作价。胡雪岩则名正言顺,将阜康分号搬进元昌盛旧址。吞并当地最有实力的第一大钱庄后,初来乍到的胡雪岩阜康分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扩张。
胡雪岩以“打蛇七寸”之法兼并元昌盛,这与日本人“猛捅软肋”打败竞争对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一商道二精心谋划巧妙运筹
商务活动是一种高智商的较量,必须善动脑筋,靠谋划运筹取胜。如果你是一个策划高手,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很高。日本人喜欢谋略智慧,他们看重以智取胜。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人受到重创,显示出了日本人精心谋划的高水平。在商战中,日本人的巧妙运筹之技更是让人不敢小看。
上篇日本人经营之道 一用小的代价谋取大的利益
日本人喜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经营谋略。比如姜太公钓鱼,是用小小的饵儿钓天下,这真是诱以小利取其大利。又如《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这里的“佯北”(假装败北)、“饵兵”都是诱敌出来的战术。日本人认为,孙子的“诱之以利”的“利”既可以是“兵”,也可以是牛羊、百姓、财物等。日本人在经营活动中重视智谋的运用,常常是用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企业经营的特色之一是劳资双方都坚信“劳方与资方同舟共济”。劳资利害关系一致的确很重要,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公司要“盛情”对待职工使之深受感化,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
丰田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创造力让职工“爱丰田”,“忠于丰田”,树立起做一个“努力、诚实,谦虚”的丰田人是光荣和自豪的意识,他们从物质上鼓励职工。对职工买东西、住房给予特殊照顾,把八成新和半新的小车廉价卖给职工,并且还发给无息购车的专用贷款等等。公司还经常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设重奖加以鼓励。丰田的“盛情”,使职工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大量合理建议不断涌现,使丰田不断受益。这样的“小利”赢来了“大利”,是企业家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诱以小利取其大利,是国际商战中许多企业公司普遍重视和采用的方法。这些公司大多设办有“公共关系部”,为实现公司的目的,去请客、送礼,拉关系。据说,日本企业每年单是花在赠品方面的支出就高达百亿美元。
日本在对国外市场开展攻势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对手国家提供便宜的进口产品,然后将该国的企业从市场上排挤出去。由于过分便宜,所在国的厂家一般不能与之进行长期的竞争,最后,它们不是被排挤出这一行业,就是忍痛放弃这块市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样一来,日本就能使自己的产品充斥该国市场,随后,价格徐徐上涨,恢复原来的价格,也就是能够获得利润的价格。这也可说是“利而诱之”的具体写照。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商业定则。精明的日本人善于从长计议,为未来打算。先放弃小利而得到大利,不只盯眼前而是放眼长远,这是其经商秘诀。
有一年,日本广岛市水道局打算将埋在市区的电线、煤气管和自来水管的阀门位置、各类管道和铺设时间等,绘制出一幅能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示意图。水道局的预定价格为1100万日元。当时共有8家公司参加投标,报价分别为2700万日元、980万日元、55万日元、45万日元和35万日元。拥有大型计算机厂家的富士通公司最后报价竟只有象征性的1日元,以其几乎完全免费的绝对优势,逼得其他公司纷纷退场,一举中标。
富士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人家生产耗资1100万日元的产品却只收1日元的报酬?不要以为富士通是有利不图的傻瓜,富士通是在运用“图大利敢弃小利”的计谋,它要通过丢弃这1100万“小利”赚上比这大几十乃至上百倍的大生意。
原来日本政府建设省早已发出通知,要求包括东京在内的11个大城市都要把铺设在地下的管道绘制成电子计算机能够控制的示意图,广岛不过是率先付诸实施的城市而已。富士通若能在广岛中标并绘制成功,便可为在其他10个城市的招标竞争增加必胜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最终计划是要根据绘制出的示意图来设计和安装电子计算机。
富士通丢弃这1100万日元顺利中标并争取到了示意图的设计权,于是就可以设计出符合自己计算机特点的图纸,也就等于把非富士通牌的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统统排斥到这一市场的千里之外,自己却成了使用这一图纸以控制地下管道的唯一的计算机生产厂家。试想,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此巨大的生意利润,岂是1100万日元的损失可以比拟的?
小与大这一对最简单的矛盾里包含着最复杂的辩证法。有的人视小为大,有的人视大为小,而小与大之间又常可以互相转化。做人若能悟得小大之中的真味,也就能在商圈里立地成佛了。李嘉诚曾说过:“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以小换大”是李嘉诚的大局观,李嘉诚在董事袍金工作报酬上的做法,早已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以20世纪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诱饵钓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上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