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红色的起点 >

第58部分

红色的起点-第58部分

小说: 红色的起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之后,瞿秋白唱起了《国际歌》,走向一片葱茏的青草地,席地而坐。瞿秋白说了最后一句话:“此地很好!”无情的子弹,便夺去了他的生命。
  殷殷鲜血,染红了茵茵嫩草。终年不过三十六岁!
  唯一在战斗中突围的邓子恢,解放后曾成为国务院副总理……
  第八部分:锤炼杨明斋死因终于大白
  杨明斋最初作为俄共(布)党员,与维经斯基一起来华,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明斋之死,曾是一个谜。
  过去,杨明斋的卒年,被写成“一九三一年”,或者说是“一九三一年后”。
  关于杨明斋之死的最为权威的说法,是《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三辑所载《曹靖华同志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情况》一文,曹靖华回忆了周恩来跟他在一九五四年的一次谈话,内中谈及杨明斋:
  “后来他(引者注:指杨明斋)生病,苏联送他到西伯利亚养病,那里条件比较好,但后来病死在伊尔库茨克。”
  为了弄清杨明斋的身世,华东石油大学马列教研室教师余世诚做了许多调查工作。一九八八年九月,余世诚以个人名义写信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求帮助查找杨明斋的下落——因为杨明斋死于苏联,苏共的档案中会有准确的记载。
  戈尔巴乔夫认真地批转了余世诚的信。
  不久,余世诚收到了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的来信,说他受苏共中央的委托,作如下答复:一九三○年一月,杨明斋未经党的领导许可,在走私者的帮助下越过中苏边界,直至这年秋天,他都在哈巴罗夫斯克扫盲站做中文教员。后来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在《红星报》和无线电台工作。一九三一年,杨明斋被当作“叛逃者”流放到托阿斯克,当勤杂工。一九三四年八月,杨明斋流放期满,来到莫斯科,在一家出版社当投递员、誊写员、校对员。一九三八年二月,杨明斋被以捏造的罪名逮捕,同年五月被杀。
  现在,根据苏共中央提出的建议,对所有非诉讼机关镇压的人都应该恢复名誉……
  杨明斋的死因之谜,终于大白。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如此悲惨地死于冤屈之案,几乎难以令人置信!
  杨明斋在中国共产党“一大”之后,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二大”。
  一九二五年十月,杨明斋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被留在那里,负责中国留学生工作。
  一九二七年夏,得知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处境维艰,他坚决要求回国,从事秘密工作。
  回国之后,环境险恶,杨明斋不得不隐居在北平。他埋头于著述,写出了近二十万言的《中国社会改造原理》。这本书上册在一九二八年出版,下册在一九二九年出版。
  这时,杨明斋和他的家人还保持着通信。
  在一九三○年之后,杨明斋消息杳无。他的家人曾在北平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也如泥牛入海,没有反馈。
  此后,杨明斋的命运,如同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的公函所述……
  杨明斋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之后,日渐受到冷落,其原因可能在于他曾非常坚决地反对共产国际马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杨明斋的身份,不同于一般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毕竟是由俄共(布)派遣来华的。虽然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之后,杨明斋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拥护国共合作,然而,他已不像当初陪维经斯基来华时那样受到信任……
  他蒙冤而死之际,为五十六岁。周恩来赞誉他是“忠厚长者”余世诚:《一位忠厚长者》,《人物》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虽然他被历史淹没多年,但中国共产党人仍深深怀念着这位建党元勋。经过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者们的努力,现在,终于把杨明斋身上的历史积灰掸去。
  第八部分:锤炼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1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贡献。
  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迅速得以发展。
  虽然马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刚一提出,便受到了极其激烈的反对,但他毕竟还是征得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同意和支持,带着“衬衫文件”回到中国召开“西湖会议”,说服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
  此后,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三大”,马林自始至终参加。就连陈独秀本人,也在中国共产党“三大”所作的报告中说:
  “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以后我们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开始参加现实的运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一九一九—一九二四),二六一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中国共产党“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贯彻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意见。
  后来,在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当马林跟美国伊罗生教授谈话时,曾回忆了他的关于国共合作的意见的由来:
  “我提出这些意见时,从来没有从莫斯科得到什么具体专门指示的问题。我离开莫斯科时没有什么指示。我只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兰教联盟运动中取得的经验作为依据。……由此,你就能理解在中国努力同国民党建立这种形式的合作是直接以爪哇的成功经验为依据的。”
  他提出的国共合作,人称“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他一次次跟陈独秀交谈,一次次跟孙中山交谈,终于促使陈独秀与孙中山会谈,终于促使孙中山在一九二三年八月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俄……
  共产国际在海参崴建立了远东局,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由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柯拉洛夫签署第二八二号文件,任命马林为远东局第三号人物。
  此后,马林的工作又有变动,如他所说:
  “我被先后提议任驻广州领事和俄罗斯通讯社(引者注:即塔斯社前身)记者,我拒绝了。后来,当我知道已作出上述人事变动的安排,我就离开了。”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马林与美国伊罗生教授的谈话记录。
  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被降为“驻广州领事”以至“俄罗斯通讯社记者”,是由于他的意见与共产国际领导——斯大林、加拉罕、鲍罗廷、罗易产生了分歧。
  一九二三年十月,马林被调离中国。
  一九二四年初,马林回到了莫斯科,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鉴于意见不合,一九二四年四月,马林向共产国际辞职,回到了祖国荷兰,参加荷兰共产党的工作,担任码头工会秘书。
  一九二五年,罗章龙赴荷兰汉堡出席国际运输会议,与马林相遇,彼此异常欣喜。会议结束后,罗章龙应马林之邀,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他的家里。他家很不错,花园洋房。那时,他的公开身份是教授。妻子也是荷兰人。马林以主人身份热情款待罗章龙,留罗章龙在他家住了一星期,情同手足。
  马林虽已远离中国,但仍非常关心中国的命运。
  马林对罗章龙说道: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民主习惯,推翻一代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但要建立民主制度却有重重困难。唯有通过工人运动可以接近民主,纵有困难,不宜灰心,舍此以外达向民主的道路可谓徒劳!”
  一年之后,马林的情况剧变: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以及联共(布)开展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马林站在托洛茨基一边。这样,他无法再在荷兰共产党内立足,于一九二七年宣布退出。
  一九二八年,当罗章龙到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六大”时,正巧马林也在莫斯科。马林前往鸱林别墅看望老朋友。谈及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后的艰难处境时,马林对罗章龙说了一番颇为感慨的话:“中国问题,棋输一着,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今后应正视错误,努力前进,历史车轮自会循正当轨道迈进。”
  在一九二九年,马林在荷兰建立了托派组织“革命社会党”。此后,他以“革命社会党”代表身份参加荷兰国会。
  不过,一九三八年当托洛茨基组织第四国际时,马林拒绝参加。
  一九四○年,德国法西斯侵吞了荷兰,马林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之中。他编辑了秘密发行的报纸《斯巴达克》,鼓励荷兰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
  一九四二年三月六日,马林终于落进了德国法西斯手中。
  第八部分:锤炼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2
  马林在狱中坚贞不屈。四月七日至九日,在法庭开庭审讯他时,他怒斥德国法西斯。
  他自知难逃厄运,在四月十一日给女儿菩菩、女婿桑顿写下了诀别的遗书:
  “永别了,我的女儿,我的宝宝——永别了,我亲爱的人!
  “孩子们,我无疑真诚地愿为我的理想献身。谁知骤然间死神将至,不可逆转。但我心中坦然——多年来我始终是一个忠诚的战士。告发我的人和法官们无不承认我死得光明磊落。这使我非常感动,因为人们都已十分了解我至死不渝,矢信矢忠,殚精竭虑,高举我信仰的旗帜,奋斗到最后一息……”
  马林最后写道:
  “直至弥留之际,我都希望如马来亚格言所云:见义勇为。你们要互敬互爱。最后一次热烈地吻你们。”
  这位久经考验、意志如钢的共产党人,在德国法西斯面前不屈不挠。他写罢壮烈的遗嘱,便壮烈地走上刑场。
  一位幸存的名叫普雷特尔的难友,后来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六日写文章给荷兰《火炬》周刊,翔实地记述了他目击马林就义的悲壮一幕:
  “四月十二日,星期天,我在睡梦中突然被噪杂声震醒。当时大约是晚上九点钟。七扇牢门被踢开,牢门前设了双岗(引者注:这七间牢房原本空着)。我听到大声叫嚷:‘非常危险的人来了!’德国人下达了指示,过了一会,我听到每个牢房都关进了一位难友。牢房与牢房之间,只要大声说话,隔壁的人都可以听到。我立刻听到其中一个被囚禁的人说:‘战争之前,荷兰政府就在搜捕我。五月十五日以后,德国人一直在追查我。如果我不是出了事故,如果不是被送进医院,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我。’当时斯内夫利特安慰着说:‘我们大家感到自豪的是,我们是荷兰第一批为国际事业而被法院判刑的人。我们必须为国际事业而牺牲。’
  “监狱防卫很严,每十五分钟牢房的灯便被打开,目的是通过监视孔看看是否有人自杀或企图逃跑。同时还有两名宪兵在窗外走来走去,手里还拿着手电筒晃来晃去。……
  “大约早晨六点钟时,有人通知他们说,赦免请求被拒绝了,而且将立刻执行。斯内夫利特当时问,他们是否可以手拉手一起受刑。这个要求也遭到了拒绝。‘你们要把手放在背后受刑。’斯内夫利特又问,枪毙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