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岭南震撼 --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岳南 >

第42部分

岭南震撼 --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岳南-第42部分

小说: 岭南震撼 --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岳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的努力。 
    吕后大肆封王诸吕的活动,势必排斥刘氏贵族及其他功臣宿将的仕途,自然要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抗。当然,吕后健在之时,凭着她的权威和智谋,暂时谁也无可奈何。但是,这个靠山却不能构成永久的防线,一旦吕后死去,这些靠裙带关系受封或升迁的吕氏宗族成员,必然要遭受到刘氏集团的猛烈反击。   
    吕后之死,为刘氏集团向吕氏集团发动进攻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借助这个机会,刘氏集团加快了准备发动政变的步伐。吕禄、吕产也感到形势严峻,一场血战不可避免,便打算先发制人,利用手中掌握的南北军向刘氏集团发难。   
    南北军是西汉初年设置在长安城内的禁卫军。南军归卫尉统领,分别驻扎在未央、长乐两宫之内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北军归中尉(后改名为执金吾)统领,负责掌管宫城以外、京城内的治安。未央、长乐两宫位于长安城南部,所以卫尉统率的军队称南军;长安城北部归中尉,所以中尉统率的军队称北军。南军从各郡国选调,总数约有一两万人;北军由三辅(京兆尹、左冯姗、右扶风)选调,总数达几万人,实力上超过南军,成为护卫和稳定京城秩序的重要力量。   
    诸吕暂时控制着关中和京城的局势,把持着朝廷大权,但他们也深知刘氏集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而对于是否立刻在首都动手以诛杀刘氏集团还犹豫不决。而此时太尉周勃、垂相陈平以及刘章等人为首的刘氏集团,也正加紧密谋着诛除诸吕的行动计划。在刘氏集团的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太尉周勃设法取得对南北军的控制、指挥权。但北军营门森严,无法进人。这时,刘氏集团中的襄平侯纪通担任尚符节(负责掌管皇宫印信),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冒险派人“持节”假传圣旨,诏令吕禄控制的北军接纳太尉周勃。同时,周勃又让自己的心腹郦寄和典客刘揭骗吕禄说:“皇上令太尉接管北军,叫你回到封地去。你赶快把将军大印交出来吧,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   
    吕禄不知是计,他跟郦寄号称是生死之交,相信这位哥们儿不会欺骗、出卖自己,一念之差,就痛快地解下上将军印信交给刘揭,让他转交周勃。   
    吕禄离去后,周勃迅速集合全军将士,大声宣布:“效忠吕氏的人请袒露右臂;效忠刘氏的人,请祖露左臂。”霎时,全军将士一律袒露左臂。由此,周勃掌握了北军的统帅权。   
    此时南军还控制在吕产手中,因而,周勃还不敢贸然发动对吕氏集团的进攻。陈平得知周勃控制了北军的局势,就让刘章去协助周勃,敦促他迅速发动兵变。周勃一面命令刘章守卫辕门以防南军突袭,一面令曹参向卫尉《南军主帅)传达他的命令:“阻止相国吕产进人殿门。”   
    这时,吕产还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仍然按原计划准备人据未央宫发动政变,当他来到殿门口时,殿门紧闭,不得人内。吕产一边在宫门外徘徊,一边思谋对策。曹参不敢行动,飞报周勃。周勃仍没有必胜的把握,担心吕产劫持少帝(刘弘),使形势发生逆转,于是命令刘章:“快进宫保护皇上!”   
    刘章率领1人赶到未央宫时,看见吕产正在庭院,遂下令将他团团围住。双方僵持到傍晚,刘章开始发动攻击。正在这时,天空忽然刮起大风,吹得吕产的卫队和随行官员乱作一团,丢盔弃甲,无法跟刘章交战,纷纷跪地投降。吕产眼看大势不妙,就逃进郎中令府的厕所里躲藏起来,可还是被刘章发现,冲过去一刀砍死。接看,刘章又带兵冲进长乐宫,斩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然后直奔北军,回报周勃。周勃肃然起立,向刘章拜谢说:“我所担心的就是这个吕产,如今把他杀掉,天下大事定矣。”   
    随后,周勃分别派出军队,搜浦诸吕在京城的宗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屠杀。于是,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迅速展开,长安城一时鬼哭狼嚎,血流成河。吕禄从北军回到府上,正兴致勃勃地拥着爱姬喝酒,忽听喊杀声四起,还没回过神来,士兵已冲杀进来,将他团团围住。这些士兵以前都归他指挥,不忍下手,就请求他自裁。吕禄平时作威作福,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手里提着佩刀,却怎么也举不起来,还是他的爱妃性格刚烈,夺过刀,闭着眼睛就是一剑,正好从吕禄的心窝穿过,然后她自己也伏剑而死。   
    在京城的吕氏集团被屠灭后,周勃又派人诛杀了燕王吕通以及其他吕氏集团的各色人物。   
    至此,以周勃为代表的刘氏集团,几天之内通过一场宫廷军事政变,便痛快淋漓地扫荡了吕氏集团,在他们举杯庆祝胜利的时候,又考虑到对少帝(刘弘),以及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等人的处理问题,大臣们共同商议后作出决定:少帝、淮阳王、常山王等,都不是惠帝真正的亲生儿子,是吕后诈取别人的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送到皇宫养育,命令惠帝收作儿子,立为皇太子,晋封王爵的,目的是力口强吕姓家族的力量。而今吕姓家族已全部屠灭,而皇帝也好,亲王也好,年龄一天天长大,一旦掌握了权柄,那么诛杀诸吕的这些人就要付出代价。与其冒这种风险,不如从刘氏诸王中选择一位品德贤明的人为天子,以绝后患。   
    继这个决定之后,众大臣又经过一番商量,秘密派出使节,前往晋阳(代国都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迎接刘恒继登大位。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薄姬又称薄夫人,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秦朝的时候,薄姬的父亲跟故魏王宗室女子魏媳私通,便生下了她。秦末农民战争中,魏豹被项羽封为魏王时,魏姐把薄姬献进魏宫做宫女。楚汉战争之初,有个叫许负的人给薄姬相而,说她能生一个天子。魏豹本来和刘邦合纵攻楚,听了许负的话,暗想自己会取得天下,所以一面把薄姬带在身边,加紧临幸,一而背叛刘邦搞中立,与楚连横。不久,刘邦派韩信等讨伐魏豹,结果魏豹兵败被俘,薄姬被输到织室(王宫中的纺织工场)劳作。魏豹死后,刘邦有一次到织室寻欢,见到薄姬,很是喜欢,就下诏把她选进后宫。薄姬原以为会得到刘邦的宠幸,可刘邦在织室逢场作戏后早把她给忘了,竟使薄姬一年多没有机会接近刘邦。   
    薄姬小时候,和管夫人、赵子儿都是密友,曾在一起相约说:“将来谁先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好朋友!”这时。管夫人、赵子儿都先于薄姬成为刘邦的姬妾,而且很受宠爱。汉四年,管夫人、赵子儿在成皋服侍刘邦,闲来无事便互相窃窃私语,说起了跟薄姬儿时的约定,觉得很好笑。刘邦隐约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就询问是怎么回事。两人不敢隐瞒,遂说了实情。刘邦听后,顿生爱怜之情,觉得薄姬很可怜,当天就召薄姬侍枕。薄姬喜不自胜,对刘邦说:“昨暮梦龙据妾胸。”刘邦听后兴奋地说:“是个好梦,我今晚就成全你。”薄姬由此怀孕,生下刘恒。薄姬有孩子以后,逐渐失宠,刘恒在皇子中也不得势,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宽仁、随和的性格。   
    刘邦死后,吕后嫉恨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等姬妾,把她们统统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因为失宠,因祸得福,被允许前往)L子的封国代国,尊称代国皇太后。   
    长安的使节到了代地,向刘恒递交了秘密信件。时年23岁的刘恒,对这个飞来的洪福,且喜且惊,举棋不定,于是召集谋臣们商议。郎中令张武等抱怀疑态度说:“汉中央大臣都是高皇帝时代的将领,精通战阵,长于谋略。他们不会满足现有的地位,只是畏惧高皇帝、吕太后的威望,才不敢轻易表现。如今,他们已诛灭吕氏家族,喋血京师,此时前来迎接大王,不可轻信。我们建议大王声称有病,静观京城的变化。”   
    中尉宋昌持不同意见,他说:“大家的判断似是而非。当初,秦王朝失去控制,六国王族后裔和英雄豪杰,风起云涌,有数万人之多,都以为可以夺取天下。然而,天下终于归于刘姓,大家早已绝望,此其一。   
    “高皇帝把子弟们封王各地,犬牙交错,互相牵制,已像磐石般地稳固,再没有人可以起来对抗,此其二。   
    “汉王朝建立以来,废除秦朝的暴政,法令简单,广施恩德,人民相安,任何煽动都难以动摇,此其三。   
    “以吕太后的严厉,强立吕氏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周勃一旦‘持节’进入北军,登高一呼,将士们都袒露左臂,愿为刘氏而战,吕氏家族终归灭亡。这是天意,并非普通人力可以办到。如今即使大臣们想发动政变,人民不听驱使,他能靠一小撮党羽就干起来吗?   
    “现在,首都长安之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刘章之弟),是皇族血亲;在首都长安之外,有吴王刘澳、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琅邪王刘泽、齐王刘襄,以及我们代国,都使大臣们畏惧。现今高皇帝儿子中,只有你跟刘长,而你是兄长,人们又知你仁爱忠厚,所以大臣们顺应人望,迎你登极,请不要怀疑。”   
    刘恒觉得宋昌说得有些道理,便把此事报告给母亲薄太后,同时派人到长安探听虚实。当派去的入回来相告长安方而的举动完全出子诚意,可以相信后,刘恒才放下心来,日夜兼程,赶奔长安。   
    公元前180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傍晚,刘恒进人长安,并于代邸正式即天子位,这便是享誉古今的汉文帝。   
汉越罢兵再言和   
    文帝即位不久,便颁诏大赦天下,修改苛刑酷罚,以松弛自秦王朝以来过分紧张的政治局面,缓和对民众的压迫程度,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与大臣们商议说:“一人犯法,定罪即可,为何要把父母、妻子连同治罪?诸位可议改此法!”众臣经过一番讨论,很快废除了一人犯罪全家连坐的法令。不久,又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同时,文帝还颁出一道诏命,救济各地的娜、寡、孤、独之人。规定so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给米、肉、布帛,地方官吏必须按时按节去慰问年老的人。各地官吏在宣布这道诏命时,老弱病残者都扶杖驻听,拍手称赞。与此同时,还规定了赦免官奴脾为庶人的办法。   
    多少年来,百姓被称为黔首,绝对不允许谈论政治,更不用说对皇帝的所作所为提出批评。针对这一情况,文帝颁诏,允许百姓向皇上进谏。如此一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皇帝的日益增多。,除在朝廷中接纳众人的进谏外,就是在道边路旁,凡有人上书,文帝也总是停下车来,把奏章接过去审看。对于这种做法,有些臣僚提出异议,但文帝却对大臣们说:“可采用者则采用,不可用者搁在一边,这有何不好?”文帝还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强调农业是天下之本,百姓赖此生存。他一方面仿照古代的“籍田礼”川,作出带头耕田的样子,以鼓励农耕;另一方面还多次减免田租,有时减一半,有时全免。口赋和摇役也减少三分之二。他还倡行俭约,有效地控制朝廷上下的开支,不新建宫室苑囿,并陆续撤销旧有的苑囿,将土地赐于贫民。除了自己带头节俭以外,文帝又坚持保境安民的原则,尽量避免用兵作战。这就使得百姓的摇役负担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