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密档案-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苏德神话比较
苏德神话比较
二战期间苏联宣传的神话,既不同于德国所歌颂的丰功伟绩,也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在德国,舆论首先大肆宣扬的是飞行员、坦克手和潜水员的战斗功绩,是他们消灭了敌人最大数量的飞机、坦克和船只。在全德国闻名的是飞行员埃里希·哈尔特曼,他击落了敌人352架飞机;德国第一个海军英雄是京特·普林,他指挥潜艇U-47,击沉了敌人28艘船只(普林牺牲的消息在两个半月以后才对人民公开);全国闻名的还有坦克手米哈埃尔·维特曼,他击毁了140多辆坦克。类似的丰功伟绩还在战后德国将军们的回忆录中有所反映。例如,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梅伦京就写到了某位大尉列斯特曼,这位大尉在1942年12月顿河的几场战斗中,率领着25辆最新的〃虎〃式坦克,在很短的时间里摧毁了苏军65辆坦克,而自己却毫发无损。
而苏联呢,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和列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在战时要比苏联最优秀的飞行员И。Н。阔日杜布和
А。И。波克雷什金名气大得多。至于亚历山大·马里涅斯科,他在苏联潜水员中发明了最有成效的进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击沉德军大型远洋轮船〃威廉·古斯特罗夫〃号。在很长时间里他处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连〃苏联英雄〃的称号也是在死后,直到1990年,才被授予的。
根据取得胜利的次数比较,苏军的王牌飞行员大大逊色于德军,这是毫无疑问的。埃里希·哈尔特曼一共取得了352次胜利(所有这些胜利大多是在苏德战场上取得的,同时包括在罗马尼亚上空击落7架美国〃野马〃战斗机)。处在第二位的格尔哈尔特·巴克霍取得301次胜利,第三位是京特·拉尔,共取得275次胜利。这前3名王牌飞行员取得的胜利几乎都是在与苏联空军作战的过程中取得的。苏联呢,即使阔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只不过取得了62次和59次胜利。
苏联将军们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也描写了那些在摧毁敌人装备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比如,装甲兵元帅М。Е。卡图科夫就讲述了自己的下属、上尉Д。Ф。拉夫里年科的故事……拉夫里年科于1941年12月在莫斯科城下牺牲:〃他同敌人一共进行了28场血战。德米特里·拉夫里年科驾驶的坦克曾有3次着火,但是,即使在最艰难危险的情况下,这位勇敢的坦克手也顺利地脱险。他击毁了52辆法西斯坦克。这是以往的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显然,他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因为德国坦克手维特曼的战绩几乎是拉夫里年科的3倍还要多。而且,拉夫里年科上尉所击毁坦克的数量也令人怀疑。首先,卡图科夫十分肯定地说,拉夫里年科最后击毁的那辆德国坦克是重型坦克,就像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对于拉夫里年科丰功伟绩的宣扬在战争年代就开始了,但是,对于他所消灭的敌人坦克数量的报道往往不同。正如《真理报》记者尤里·茹可夫所写的那样,〃拉夫里年科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所知道的最勇敢的坦克手。这个小伙子击毁了敌人的47辆坦克,曾经3次面临死亡的威胁,坦克也3次被毁,但每次都死里逃生,直到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半路上,他从坦克里出来,想熟悉一下环境,恰好一颗流弹飞来,在他身边爆炸,他就这样光荣牺牲了。〃这完全符合神话创作的规则,勇士般的英雄曾经3次从很难幸存的死亡线上逃了出来,最后却由于听起来非常荒唐的偶然事件丧生。
最可笑的是,卡图科夫在自己回忆录中描写拉夫里年科的丰功伟绩的同时,还详细叙述28名潘菲洛夫战士的英雄事迹,虽然杜博谢克会让站旁进行的战斗同卡图科夫第1近卫坦克旅的军事行动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在公开场合,德国领导人都特别强调不仅要减少军队,而且要减少德国平民的伤亡。客观地说,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言时,曾号召武装力量和德国人民准备流血牺牲,并且把自己准备〃做出任何形式的个人牺牲〃作为这次号召的理由。德国元首立下誓言,决不能忍受失败。众所周知,他的确遵守了自己的誓言,最后自杀身亡,虽然他未必在战争的第一天里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即1939年10月6日,在完成波兰远征后的国会发言中,希特勒强调,希望把德国的伤亡人数降低到最低。同时,他很肯定地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波兰军队的余部才可能在10月1日之前守住华沙、莫德林和赫尔沙嘴。1942年11月8日,正值斯大林格勒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希特勒在慕尼黑也做出了指示。他十分肯定地说,德国军队之所以向伏尔加河推进缓慢,正是由于试图避免发生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那样的血战,在塞瓦斯托波尔实施漫长的包围也是由于要避免德军发生更大的伤亡。
只是到了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时,德国的战败对于大家来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自我牺牲的主题才成为了纳粹宣传舆论的主调。比如,1944年10月7日,希特勒号召自愿奔赴前线的战士们说:〃我的孩子们!我十分高兴,也十分自豪地得知,你们这些1928年出生的年轻人要全体自愿奔赴前线。现在是第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凶恶的敌人正大兵压境,你们为我们全体人员树立了激动人心的榜样,这使大家士气大振,你们无限忠诚于胜利的事业,你们本来不必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我们都知道敌人的计划,他们就是要残酷无情地消灭德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将更加忠诚地斗争,这样你们才能在这个国度里光荣地劳动和生活……我们年轻一代光荣的牺牲将换来胜利,它将保障我们的人民和纳粹德国骄傲地、自由地发展。〃
黑贝尔斯在1945年4月1日的日记中写到,德国战斗机开始冲撞英美的轰炸机,希望以此实现空战中的转折:〃到目前为止对付这些轰炸机的方法就是,用德国老式战斗机进行冲撞。结果,在他们冲撞轰炸机的过程中,这些实施冲撞的战斗机的总损失达到了90%。〃
实际上,无论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还是在舆论宣传中,这样的〃冲撞战术〃都没有来得及实施。即使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德国方面的自我牺牲也只是狂热的党卫军分子的行为,整体来说,军队仍然处于传统派将军的控制下,他们仍然遵循最小限度牺牲士兵生命的原则。难怪,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第三帝国的主要损失并不是阵亡,而是被俘,将军和官员们成功地破坏了希特勒在第三帝国土地上实行〃焦土战略〃的政策。
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在公开场合总是强调必须关心、珍惜每个人的生命。比如,1935年5月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军校毕业生时,苏联领袖就列举了一个自己在西伯利亚的见闻为例:〃当时是春天,正值春汛。有30多个人到河边伐木,河水湍急。天快黑的时候,他们回到了村里,但是少了一个同伴。别人问起这个同伴在哪儿,他们冷漠地回答说'留在那儿了',当我问到'什么,留在那儿了',他们同样冷漠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可问的,淹死了呗'。然后,他们中间有个人立刻就急急忙忙地跑了,边跑边说'该饮母马了',我指责他们,说他们对牲口的关心都比对人的关心多,其中有个人代表大家说:'我们为什么要怜悯人?人嘛,我们随随便便就造出一个,而母马,你造造看。'(大厅里骚动起来)。你们听听这个故事,虽然意义不大,却很有代表性。我觉得,我们的某些领导对待人,对待干部的冷漠态度,以及不珍惜人的生命,就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的、人与人之间的非常冷漠的态度。〃实际上,斯大林对待人们的态度就像遥远的西伯利亚村庄的农民一样。斯大林在1941年11月17日发布的命令中,要求在撤军时〃带走苏联的居民,并且务必销毁包括居民点在内的一切设施,以便让敌人无可乘之机。〃为了销毁已经留在德军后方的居民点,最高统帅要求〃立即派遣空军,大面积使用火炮和迫击炮,情报部队和游击队利用燃烧瓶、手榴弹和其他爆炸性物质进行破坏活动〃。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措施导致数千和平居民成为牺牲品。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