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

第24部分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24部分

小说: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开国名将如云,但窦氏兄弟还是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在军界打拼下了一席之地。窦神兴曾经领禁卫军征伐南唐,做到了左领军卫大将军的高级军职。而其弟窦神宝,则成为帝国军界的一段传奇。

窦神宝虽然体型肥胖,打起仗来却很英勇,他还是个小太监的时候,就跟随太宗赵光义出征太原,攻城战中窦胖子一马当先,和士卒们一起攻上了太原城楼,并中箭挂了彩,得到了赵光义的赏识,为了进一步锻炼窦胖子,赵光义派他监并州戍兵。

窦胖子到了并州表现非常出彩,派兵屡袭山贼,前后破山寨三十六个,斩首达千余级,大获铠甲、牛马、骆驼,向老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赵光义后来又派他去夏州。在夏州,窦神宝率兵大破反叛宋廷已久的岌伽罗腻等十四族,“焚其庐帐,斩千余级,虏获甚众”,名震边陲。

窦神宝后期的军事生涯主要是与党项人的救星和战神李继迁对抗。早在宋廷想利用党项人来对付契丹人时,熟悉西北边事的窦神宝就向朝廷上书,说党项人狼子野心,早晚成为朝廷大患,需多加防范。后来李继迁叛宋,窦神宝在西北率兵与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至道初年(公元995年),李继迁率兵攻灵武城,窦神宝率兵坚守。西夏人围城一年多,其间还发生地震达两百多天,窦神宝与李继迁在灵武城下不断的地震中上演了一出出的攻防战,但最终以李继迁选择撤退而告终,窦神宝一战而惊天下,并以战功拜西京作坊副使。

窦神宝在西北和党项人对抗了几十年,绝不比同时代的任何名将逊色,后来和其父一样,官至皇城使,活到了七十一岁。

尽管窦家兄弟一生驰骋沙场,战功累累,但是却依然不受士人们的待见,朝廷流传的关于两位窦大将军的故事都是笑话。关于窦神兴的是胡子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叫郭忠恕(后来被称为界画之祖),太宗赵光义闻其名召至京,并安排住在了窦神兴的府中。郭忠恕本来是一个长满胡子的大帅哥(宋人以胡子长为美,如苏大胡子东坡),到了窦府,却把胡子剃得光光,窦神兴不知其故,问郭帅哥为何突然剃须,郭画家说学你啊,窦将军不是没胡子吗?说完大笑。

窦神兴受此耻辱,当然很委屈生气,自然把状告到了赵光义的耳边,赵光义对郭画家的印象分顿时低了很多,打狗也得看主人吧(何况窦神兴是一只如此威猛的狼犬)。不久,郭画家犯了一个小错,老赵就把他流放登州。郭画家后来死于半途。

而窦神宝转战边疆几十载,宋人的笔记闲谈中没记下他多少英雄事迹,倒是老拿他那肥胖的体形说事。其中一则就记载说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时候,汗水泛滥,赵光义派泽州禁军统领梁迥率领三千兵士去堵塞决口,参加抗洪救灾抢险的还有当时还是黄门小太监的窦神宝和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李继隆。梁、窦、李三人来到河边渡船,河边小船两艘,一好一坏,论体形,梁、窦二人都是大胖子,自然不能同坐一船,论资历论官阶,梁迥自然比窦、李二人高出许多,所以梁迥独坐一艘好船,而窦神宝和李继隆坐上了另一艘坏船。结果是船到河中,窦大胖子太重,加之船是坏船,没走多久就渗水散架了,窦、李二人差点丧命,幸亏在激流中寻到了一棵老树,救了两人的命,也为帝国挽救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李继隆为北宋初四大名将之一)。

除了窦氏兄弟,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监还有王继恩。当初赵匡胤驾崩后,原本皇后命王继恩速召皇子德芳入宫,料理后事,可是他却径自去南府宣召赵光义,为太宗登基立下大功。王继恩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时是三路北伐军的后勤部长,后来又被赵光义任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俘虏了义军领导李顺。此时的王继恩已做到宦官的最高品级昭宣使(正六品职官),为此赵光义特设了一个新的官品宣政使,特别授予王继恩。

到了帝国的中后期,一方面是武将越来越受抑制,武将离政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太监势力却慢慢膨胀。太祖开国之初,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而到了仁宗朝时,这一数字增长为一百八十人,帝国的太监队伍则达到了四千余人。到徽、钦时代,数量就更多了。太监们更为频繁地参与到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来,神宗大举五路北伐西夏之时,领军的五路大将,竟有两位是太监。

其中就有被称为史上最能打仗的公公——李宪李公公。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仁宗时期入宫当了太监,在神宗皇帝赵顼上台前,他当了从八品的供奉官。神宗施行变法,在军事上采取积极的开边政策,李宪也迎来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赵顼派他任永兴、太原府路走马承受(官名,诸路一员,多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负责各路的边情上报)。在任上,李宪就地方边情及帝国未来的军事战略多次向皇帝上策,颇受皇帝的赞同与常识。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起,赵顼任王韶为主将,李宪为监军,王李组合于熙宁五年击败羌族的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熙宁六年,王李大军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岷(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宕(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亹(治所在今青海门源县境)等州地,将河湟大部分地区纳入宋帝国的版图。

收复河湟后,李宪升迁为东染院使,御药院干当官。

其后,李宪继续活跃于西北边塞,攻克坷诺城,解河州之围,大败并逼降了木征部,灭羌酋隆吉卜部。李宪在西北的成绩单相当优异,他的官职也一升再升,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宣庆使——太监所能做的最高级别官职。

朝廷连年对西夏用兵,财政一度吃紧,赵顼令李宪兼理熙河路财政。李公公打仗是好手,理起财来也是一把好手,在他手头一度节省冗费十分之六,政绩卓然。

而李宪的成名作还是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西征。在元丰西征中,李宪独立作为五路大军军团主帅之一,率熙河、秦凤兵向东北逼近。李宪军连战连胜,先攻克西使城,随即攻克西夏人屯积了大量战略物资的要塞龛谷城。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筑兰州城,在西夏人的地盘上插了很深的一根钉子,西夏人在筑城期间几次来攻,均被李宪击退。

兰州城建成后,李宪留大将李浩驻守,继续率兵向天都山方向进发。由于李宪军太过强势,西夏梁太后令各部放弃城池,而在各山川据险坚守,但仍然被李宪一一袭破。李宪在祁连山东端的屈吴山打败了旺家族大酋长禹藏郢成四,逼降了禹藏郢成四部,最后直捣天都山赵德明修建在那儿的极尽奢华的行宫南牟宫,并将其付之一炬。西夏名将仁多零丁率大军来救南牟,李宪在啰逋川与仁多零丁交锋,大败仁多零丁,斩首数千级。随后李宪挥师至满丁川,在那里大破嵬名统军。

元丰西征,五路大军三路惨败而归,种愕部战绩虽然也很辉煌,但后来因为天气原因,损失也很大,独李宪部纵横千里,斩首数万,筑兰州城,毁灭南牟宫,一时西夏无人可挡其锐。

元丰西征后,李宪被升迁为封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知兰州,在王韶和种谔相继逝世后,成为帝国最具威望和军事才能的大将。

可惜他只是个太监。

帝国的文人们,对于太监从来都很忌惮,对威信过高、立功过巨的武将同样也是忌惮的,而于能打仗能立功的太监,那就直接由忌惮转换为恐惧了。从李宪领兵打仗的第一天开始,关于他的非议之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熙宁九年,安南(今越南)发生叛乱,攻占廉州、钦州等地。赵顼开始准备以天章阁待制赵禼为安南道招讨使,李宪为诏讨副使,率兵平乱。

皇命一下,遇到了文官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说安南一个蛮夷之地的叛乱祸小,李宪借机立功的祸大,让李公公出征,不如把那些不长兔子不生草的荒蛮之地给安南人算了。

在众人的强烈反对下,赵顼不得不取消了这个任命,最后以宣徽南院使郭逵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赵禼为副,出兵征伐。

李宪没能出征安南,赵顼继续派他到西北总领秦凤、熙河边事,二路诸将皆听其节度。此令一出,又是激起千层浪,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等纷纷上书,怎么能让一个太监掌握这样大的兵权?纷纷向赵顼说,皇上你忘了唐朝的杨思勖、鱼朝恩了吗?

赵顼这次没被说服,坚持自己的任命。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北宋帝国在西北永乐城遇受重创,二十万兵马灰飞烟灭,西夏人斗志高昂,要把北宋人插在西北的要塞全部拔掉,永乐城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李宪修筑的兰州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二月和六月,西夏人两次率军数十万(最后一次号称八十万)猛攻兰州十昼夜,李宪部坚守兰州城,让西夏人只能望兰州城却步。李宪将击退西夏人的捷报传到东京,朝中的文臣们却说守住一个兰州有什么了不起的,也值得上报邀功。御史中丞刘挚更是奏请皇帝罢黜李公公,别让他再在西北惹是生非激怒党项人。

所以当力挺他的老板赵顼死后,李宪的春天也就结束了。新皇帝哲宗赵煦上台后,李宪就开始连接被贬,先降为永兴军路副总管,又降为宣州观察使,再贬右千牛卫将军。帝国的文人们既不愿他在西北打仗惊扰友邦党项人,又嫌他回东京碍眼,于是给他找了个好地方——陈州。

一代名将狄青冤死之地,文人们的意思李公公自然明白。

李宪最后和狄青一样,病逝陈州。

最为搞笑的是《宋史·李宪传》对李宪一生的评价,说他“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

既然能拓地降敌,又何来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史官们的逻辑,非常人能理解。

只能说能打仗的太监,在帝国文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窦氏兄弟英明神武,但还是免不了总被酸文人拿体貌特征说事儿,而在帝国末期粉墨登场的童贯,比起窦氏兄弟来,先天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首先,童公公虽然是太监,但他是有胡子滴,不多,两三撮,但毕竟是如假包换从脸皮里面长出来的,就凭这点,童公公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避免了窦神兴那样的尴尬。

其次,童太监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估计身手非凡),脱离了太监的那股娘娘腔,穿上军装就是一彪悍的职业军人,这为他日后在军界立足赚到不少形象分。

作为李宪的门生,李宪生前并没有对这位在帝国日后大红大紫的北宋太监第一人有多大的关照和提携,童贯早年只是随着李公公出生入死在西北战场上奔波,积累了不少的军事经验,而西北也成为了他日后崛起的本钱。加之童贯早年曾经读过几年私塾,肚子里多少有点墨水,最少在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太监集团是鹤立鸡群,对于太监群体来说,这是一棵文武兼备的好苗子。

但一直到四十六岁的时候,童贯的人生还是看不到什么曙光和希望,依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宫掖,帝国不管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