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

第23部分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23部分

小说: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动出击方腊,被方腊击退后坚守睦州,但兵力太过于寡弱。方腊率兵强攻,十二月一日,睦州陷落,叶居中被半个月前他还企图招降的方腊砍掉了脑袋。

睦州陷落,附近的县城相继被义军占领。

方腊占领睦州后,目标剑指与睦州相邻的江南东路的重镇歙州(今安徽省徽州),当时的歙州知州是仁宗朝名臣曾公亮之子曾孝蕴。曾孝蕴对方腊起义十分重视,方腊刚在睦州起事,曾孝蕴就在歙州界内积极组织兵力布防,以防方腊来侵。

但此时的朝廷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方腊起义的严重性,他们认为,同时期的活动中,开封附近的宋江起义对帝国来说更有威胁。于是他们把经验老到的曾孝蕴调到青州去镇压宋江起义,而歙州方面用没什么资历和经验的毛栗代理知州主持歙州全局,同时派东南第三将,有“病关索”(水浒一零八好汉中杨雄的外号)之称的郭师中率兵进驻歙州。

方腊大军很快杀向歙州,“病关索”郭师中率兵出战,被方腊不费吹灰之力斩落马下,而歙州城内则发生了民变,打开城门迎接义军。代理知州毛栗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没两天就被砍了头,歙州及附近属县陷落。

打下歙州后,方腊调头杀向了杭州,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杀到杭州城下,杭州是东南重镇,有朝廷重兵据守,要吃掉杭州,方腊必须证明他有足够好的牙口。

看到如洪水般的农民起义军涌来,杭州知州赵霆吓得差点尿裤子,撒腿就跑,把守城任务交给了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负责监察方面的长官)赵约。

起义军发动猛攻,很快将杭州拿下,方腊入城后杀了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

攻占杭州后方腊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方七佛率兵六万北上,攻占崇德、秀州(今浙江嘉兴);另一路由方腊亲自率领,南下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县)、处州等地。

方腊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方腊便攻占了六州六十余县,队伍扩展到了近百万,这终于惊醒了北宋帝国的高层。方腊起义,已经成为帝国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乱。

和宋江比起来,方腊起事更显得有组织有预谋有战略。在帮源的起事誓师大会上,方腊就作了慷慨激昂的誓师演讲,他指出,现在东南一带的百姓早已经不堪朝廷重负,他一旦起事,各州府的百姓必然会积极响应。他更是大胆判断,以帝国地方官员当下的行政办事效率,至少在半年后才能组织兵力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镇压,他方腊有半年的时间,就一定能带领兄弟们据有江表,划江而守。

方腊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廷在经过初期的混乱后,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了十五万人的大军南下平乱。

他的对手,是帝国军界第一人——童贯。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赵佶任命童贯为并、淮、荆、浙诸路宣抚使,谭稹为制置使,王禀为统制,刘延庆都统诸路兵马,让已经集中到京城准备北伐的陕西六路汉蕃精兵共十五万兵马全部南下,其中辛兴宗、杨惟宗统熙河兵,刘镇统泾原兵,杨可世、赵明统环庆兵,黄迪统鄜延兵,马公直领秦凤兵,冀景统领河东兵,加上东南第一将与第七将地方军,近二十万大军讨伐方腊。

方腊起事之初判定朝廷最少要半年左右才能调度大军来对付他,但世事总有偏差,这些军马当初真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是方腊的不幸,其实也是童贯的不幸。

赵佶赋予了童贯全权处理东南军事的大权,赐其御笔,便宜行事。

童贯知道江浙的百姓是为什么而反的,一到江浙,立即使用了皇帝给他的御笔,下手诏,把强征花纲石的罪过全赖在了朱勔父子的头上,并革了朱勔父子的职,同时宣布罢花石纲。

此举虽然不能使方腊放下屠刀回头是岸,但有效地阻止了革命的烈火继续扩散。

而剩下的,则需要在战场上一见高下。

宣和三年正月,童贯命先头部队抢在起义军的前面占领江宁、镇江二镇,避免了方腊军据守长江天险。随后,童家军兵分二路,东路由王禀率领由苏州南下,指向秀州;西路由刘镇率领由宣州南下,指向歙州,童贯率余部殿后。

王禀率军抵秀州,方腊军方七佛部正在攻秀州城,秀州守将王子武率部顽守,王禀杀到,二军里应外合,在秀州城下大败方七佛,歼敌万余,方七佛率二万残部退往杭州。

二月,童贯主力到达杭州,杭州城有方腊的主力军六万余和方七佛的二万余人,双方兵力悬殊并不大。

双方在杭州城下展开一次次激战,方腊军伤亡近二万。二月二十八日,童贯占领杭州,方腊逃向富阳,后逃回家乡帮源,童贯军趁势收复富阳、新城、睦州。

在东线战事节节胜利的同时,西路的刘镇也连传捷报,在三月十三日攻占歙州。

三月底,刘光世又率鄜延兵、张思正率河东兵、姚平仲率泾原兵继续增援。

四月七日,刘光世部占领衡州,歼敌两千三百人,斩首领郑魔王;十七日,刘光世在婺州歼敌四千,复婺州,并占领了方腊最初起事的青溪县。

在各路大军的逼迫下,方腊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最后退缩到老家帮源,想凭借帮源的有利地形(此处山峦众多地形复杂)和政府军打游击战。

但是,一方面,深受农民起义之苦的大小地主们积极为政府军当向导,另一方面,西北军已经习惯在环境更为恶劣的西北和党项人打游击战,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作战反而是他们所长(此后到了北方平原反而不适应),帮源的地形并没有对童贯大军有多大的阻碍。

方腊军退守帮源后,派兵驻守各进山要塞,最初政府军强攻方腊本人亲自把守的北山口,多次强攻都被击退。

眼见战局不利,刘镇的西路军剑走偏锋,转向进攻地势最为险峻的门岭。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方腊认为政府军不可能从此突破,仅派了六百名士兵把守。

刘镇偷袭门岭,没有充分准备的六百守兵全部被歼灭,门岭失守,童贯大军进入帮源。

四月二十四日,在帮源,东西两路大军合围,与方腊二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天的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但最终方腊军败退。政府军占领了帮源,方腊本人带领残部退到帮源东北的岩洞中。

洞战,是政府军面临的新课题,显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作战。在休整了一天后,童贯从部队中抽出了一支敢死队,队长是当时级别职务还比较低的韩世忠。

四月二十六日,这支敢死队偷偷潜入了帮源洞中,擒贼先擒王,遂向方腊本人的老巢发动袭击,一举擒俘方腊、方肥等三十六名起义军首领。

擒获方腊又另有一个版本,在《宋史·徽宗本纪》上生擒方腊的是当时的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但在同样的《宋史·韩世忠列传》上说,这是姓辛的抢了韩大元帅的功劳。

其实当时韩世忠不过是一个低级武官,级别上差了辛兴宗四级,当时极可能是西北名将辛兴宗的部下,在辛将军的领导下进行了这次擒贼先擒王的行动,所以两种说法或许并不矛盾。

真实的历史上,方腊的生死和那位在五台山砸寺门、在菜园子里拔杨柳树的鲁智深大和尚八竿子打不上关系。

方腊被押往东京,八月份在东京被处决。

擒俘方腊后,童贯大军继续在江南呆了一段时间,陆续镇压了吕师囊、仇道人、俞道安等各支附和方腊的起义队伍。

虽然方腊起义失败了,但它燃起的这把火对于帝国来说却是非常致命的,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着余下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帝国后来的非正常死亡。

而同时期的宋江起义与其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

第十三章太监童贯的突围

引子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童贯来到了南雄城外,跟随他的是几十个从胜捷军里挑选出来的精兵。

后面一队人马卷尘赶来。

童贯抬头,看见为首的是监察御史张澄。

“童贯接旨!”

在跪下接旨的瞬间,童贯心想莫非是北事又吃紧,皇上又召咱家回京主持大局?

张澄面无表情,诏数了昭化军节度副使童贯的十大罪状,处罚也很简单:砍头,立即执行。

旨意刚宣读完,童贯身边的亲兵们就拔出了刀剑,童贯的这几十位亲兵,都是当年童太师从西北战场上收养的孤儿,身经百战,以一当十,对童大帅更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孩儿们罢手,快收起刀剑,勿惊钦差。”

童贯颤抖着手接过圣旨,对张澄笑了笑,说天下人都骂我弄权误国,我童贯无话可说,但对官家(皇上),童贯却从来没想过背叛,富贵荣光是他们父子给的,当然现在这条命也是他们的。

“来吧,动手吧。罪臣童贯甘愿伏法。”

张澄竟有些呆滞,没想原本复杂的任务竟变得如此简单,他抬了抬手,对眼前这位被帝国臣民称为“六贼”之一的大奸逆竟有了一丝敬意,但念头也仅是一闪而过。张澄大喝一声,行刑。刽子手出列,手起刀落,童贯人头伴随着亲兵的哀号声在空中抛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那瞬间童贯感觉南雄的夕阳很温暖,一如当年走进东京皇宫的那个下午。

太监童贯的突围,在南雄落下了帷幕。



在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的权力最高层,围绕着皇权,有几种势力盘根交错,相互制约,共同奏出一曲权力交响乐。

这几种势力分别为:皇亲、后戚、太监、士人(唐以前为门阀,唐以后为科举文人)、边将(边镇割据的武将势力)。

在这之中,太监集团一直是璀燦的“政治明星”,也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群体。从秦帝国赵高,东汉的十常侍,蜀汉的黄皓,唐朝鱼朝恩李辅国,太监集团非常活跃,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然而在北宋帝国,无论是后戚势力还是太监势力,抑或是边镇割据武将势力,几乎一下从帝国的权力舞台上消失,舞台上几乎是士人集团在唱独角戏。

用开国始祖赵匡胤的话说,这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帝国的太监们在政治舞台上风光不再,北宋一朝,宦官们的官位品级都比较低,与前朝同行比起来,待遇区别也很大,而他们想获得在舞台上机会不多的演出机会,只有唯一的一条途径——抢本已没落的武将们的饭碗。

军职。

赵家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与猜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常常派出文人或太监(以后者为主)到军队任监军,赋予了监军更多的权力,监军常常可以代替主帅作出军事决策,这为太监势力走上军事指挥官位置提供了温床,也使帝国的太监队伍出现了很多的优秀军事人才,《宋史·宦官列传》中载入青史的北宋宦官共四十三人,其中领兵立边功者达二十七人。

帝国初期,在军界最风光的是窦氏兄弟窦神兴、窦神宝。

窦氏兄弟出身宦官之家,其父窦思俨(养父)是五代北宋初期的宦官,官做到皇城使,窦氏兄弟子承父业,也都净身做了太监。

虽然开国名将如云,但窦氏兄弟还是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在军界打拼下了一席之地。窦神兴曾经领禁卫军征伐南唐,做到了左领军卫大将军的高级军职。而其弟窦神宝,则成为帝国军界的一段传奇。

窦神宝虽然体型肥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