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日记-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轻易就断定没有一点问题的人是极不牢靠的无论大事小事,一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做事情说到底也就是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没有任何问题,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这种草率作风是极不牢靠的一种表现。如果让他来做一些重大的事情,那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失望的结果,所以这种人不可轻易相信他,否则上当的只能是自己。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一般人对任何事不可能许下重诺,因为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人并不一定会常常许诺。相反,正是由于他的责任心,使他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考虑,他才不会轻易许诺,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承诺而不委以重任,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情多半就会成功。而相反有一类人,随口就答应,表现得很自信,到头来却不能完成使命。而且这种人也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塞责,对于这种轻诺又寡信的人,千万不可信任。
(8)拘泥于小节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做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利益上有大也有小,要想取得一定的利益,必然要舍弃一部分小利,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小节上争争吵吵,不愿放弃的话,那也就终难成大业。就如做广告,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公司越大则广告也做得越大,现在很多跨国集团所创的世界名牌,都是长年累月广告效应的结果。有的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几个亿,但是他们的利润却比这高出好多倍。某种意义上,这种小节不拘得越多,所能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所以说拘泥于小节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业。
(9)说话很少但说话很有分量的人定能担当大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未必就是能担当大任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能。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信别人,抬高自己。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没有草率的作风,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客观全面,做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锦囊:
对于急缺的人才,用其力不用其心也是一种虽无奈但属必要的选择。用人要做到
成功有效,就要区别哪些人可以委以重任,哪些人不可以用。
5 知人才能善任
早上一上班,屁股还没坐稳,刘总的秘书慌慌张张跑进来,说刘总一早收到关总一封信,看完信后急得直跺脚,现正在办公室里转圈圈,让我请你过去一趟。我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麻烦事。
一见面刘总二话没说把一封信递给我,一边嘟囔着:“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二弟非要来总部与马超对质,可荆州公司那么多重要的事等着他,哪里耽误得起?怎么办?怎么办?”我接过信,见信中写道:大哥:听说马超主管的子公司本季度评比业绩第一,我很不服气。兄弟我主持荆州公司的工作多年,今天反被一“个体户”压在下面,我关羽在大哥您面前、在蜀汉公司还有什么脸面可言?我觉得马超有虚报业绩之嫌,我准备到总部去,查看账目,与马超当面对质……“哦,云长急了。”我把信随手放在桌上说。刘总看我不经意的样子就更着急了:“哎呀!孔明,你怎么一点不急?荆州公司的上市正在紧要关头,曹魏、东吴两大集团又一心把这块肥肉抢到自己碗里,摩擦不断。我二弟一离开,你说啥后果嘛。”
我摆了摆手轻松地说:“老板你放心,我回一封信,保管让关总安心尽力地待在荆州。”刘总半信半疑。我的回信是:关总:我听说你要跟马超争个高下。以我看来,马超虽然能力过人,但最多跟你兄弟张飞上下差不多,如果张飞要与马超争一争那还罢了,但关总你大不一样,他们哪里比得上你关髯公绝伦超群呀。现在刘总把荆州公司独一无二的重任托付给你,如果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坏了公司的大事,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呢?信发出后,果然关羽再没有提回总部的事。
后来听人讲,关羽阅信后极为得意,绰髯笑道:“还是孔明了解我,我就不跟马超计较了。”我解决这件事如此顺利又如此轻描淡写,在于我了解关羽这个人,那就是孤傲。关羽自视甚高,一般人他瞧不在眼里,凡是他瞧不上的人他理都不理。说实话像他这样的人在一般企业里很难为人所容,只有真正了解他,从理解的角度使用他,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其才智。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疏于“知人”,或者视“知人”可有可无,这样造成了所任非所宜或所长未得所任等种种用人弊端。对于骨干人才和关键岗位,这种弊端更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蒋琬“社稷之器”,堪为帅才,我委以行政副总裁的重任;邓芝口才不凡,善于外交,我命他担任与东吴公司进行项目合作的首席谈判代表;黄忠老当益壮,人皆疑其能,我力排众议,仍让其到一线指挥,获胜后连刘总都对黄忠说:“大家都觉得黄总你年龄大、精力不济了,只有孔明认为你心不老、能力不老。还是孔明了解你呀。”
不只是对下属,对老板,我更得了解透彻。刘总去东吴娶亲,我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其中第二个的内容是要求赵云,如果刘总只顾享受,不思进取,就要想办法让他回来,哪怕是骗回来。正是这一个锦囊让周郎的诡计没有得逞,而这一锦囊的基点是对刘总个性、习惯、思想的了解,我就知道周瑜一计不成必生二计,当时情况下,这第二计无非就是把刘总稳在东吴,以刘总之智,以他的经历和生活作风,他必会中计。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能把蜀汉公司这盘棋下得有板有眼,能知人是我致胜的法宝之一。
我的成功心得:变被动知人为主动知人
对于关羽,我们在一起工作合作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了解了。但要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不能满足于靠工作的正常接触被动知人,而是能从管理的高度,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去“知”。
因为职业领导人要想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
要避免把任务分派给了员工而他们根本没有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者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职业领导人若想知道手下人都有哪些能力,必须了解他们的特长,而初步印象就是通过他们的履历表获得。然后制定一份员工专长表。这样,职业领导人就会了解他手下有什么样的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一旦有了新的任务,职业领导人能够很容易地决定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职业领导人似乎可以看出每个员工具备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还需要什么培训。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有些员工十分擅长隐藏他们的缺陷。他们害怕让领导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
一种揭示事实真相的方法是与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进行私下的交谈。问他们下面的问题:
(1) 你最喜欢做你工作中的哪部分?
(2) 你为什么最喜欢那部分?
(3) 你想让公司分派你做什么工作?
(4) 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擅长做那件工作?
(5) 你是否具备一种公司所不知道的技能?
(6) 你是否想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
(7) 关于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你的技能,你是否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8) 你最不喜欢做什么?
(9) 你最不喜欢它的什么?
(10) 如何才能使它变得不那么令人不愉快?
一般的规律是,人们喜欢做那些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而不喜欢做那些令人遭受挫折或者掌握起来有困难的事情。发现员工们不喜欢做哪些事情,就会知道他们缺乏哪些技能。
诸葛锦囊:
磨刀不误砍柴功,必须清楚:对下属的“了解”就是一个磨刀的过程。
6 制造竞争气氛,提高办事成效
今天,我与刘老板一起视察刚刚兼并的桂阳公司,桂阳公司总经理赵范在桂阳大酒店为我们接风洗尘。席间我故意不住口地称赞赵云,赵云不辱使命,以极小的代价收购了桂阳公司的全部股权。桂阳公司经营不善,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但他的大片破旧厂房紧邻黄金地段,将来搞房地产开发肯定大赚。我与刘总连番给赵云敬酒。张飞在一边看不下去了,大叫:“偏是子龙干劲!偏我是无用之人!多了不要,你们拨给我100万资金,看我让曹操的武陵公司姓刘。”我要的就是张飞这句话。我手下虽不像曹操人才济济,但就市场开发这一块来说,几员大将都是以一顶二,个个不是吃素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能人都有清高的毛病,遇事如果总是自矜身份,不主动,贪图享受,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岌岌可危。我的对策是刻意在公司中,尤其在关、张、赵、魏等几个主力之间制造竞争气氛,把这种气氛延伸到公司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办事成效大大提高。
前几天我与刘总商议趁桂阳公司经营窘迫,怎么样低价把它收购过来,虽然名义上属曹魏公司,实际上是挂靠性质,现在不取,将来曹操真的注资收走就不好办了。当时赵云、张飞在场,我故意说这个事比较难办,非一般人所能担当,真不知道让谁主持此事。赵云说我去,你给我200万资金,我保证完成任务。张飞奋然地说还是我去,我只要150万元的费用。赵云满脸不高兴:老张,可是我先说的,太不给我面子了吧。张飞也不相让:得了子龙,你立的功还少吗?反正这次我一定要去。看着他俩脸红脖子粗地不相让,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才是干事业的气氛,是一个公司欣欣向荣的体现。我说你俩别争了,这样吧,咱们抓阄,谁抓着谁去。结果还是赵云抓了个“去”字。张飞却死不认输,我忙跟他说,以后公司有什么艰巨的任务一定优先他去。张飞这才极不情愿地回去了。
赵云出马,经过精心策划、稳步实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的如意算盘早就打好了:桂阳、武陵、长沙三个鞋业公司原来都属刘表,后来趁乱各自独立,又纷纷挂靠在曹魏公司名下。我这次想趁曹操不注意把这三个公司一网打尽,这三个公司所属市场也就连成一片都归我们了。具体工作分配上,为求速效,必须提起项目主持人的斗志和竞争意识,我的想法是以赵云取桂阳以激张飞邀功之心,以张飞的成功激关羽,使其生主动取长沙之意。这样你争我抢事才好办。
现在第一步已成功,今晚酒后我特意把张飞叫到我屋里,让他明天出发去取武陵,张飞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回去准备了。等武陵事成,我打算把赵云、张飞的功劳写信告诉关羽,并询问他长沙公司谁能解决掉。
至于结果,已尽在我掌握之中了。
我的成功心得:让能人动起来——我的以“无为”促“有为”战术
于不经意间见真章,这是我使得关、张、赵、黄等高管人员有序竞争,争当排头兵的巧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