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官途 >

第392部分

官途-第392部分

小说: 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晓丽说不过李向东,气得真想冲上去踢他一脚。她说,我不管,我就是不能让你把他交流轮换到别的地方。李向东笑了,说,你这是跟市委书记说话的态度吗?有你这么跟市委书记说话的吗?杨晓丽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五八七章 建新学校
  李向东要杨晓丽坐,觉得他应该把自己的意图告诉杨晓丽。他想,那些被他敲打的人,有可能会像壮局长那样,去找杨晓丽,要杨晓丽为他们求情说好话,他必须要杨晓丽和他保持一致,不能他在这把人骂了,杨晓丽却在那边和稀泥说好话。
  他说,我现在还没想具体要交流轮换谁,但是,肯定有一些人是要交流轮换的。至少,年纪大的人要逐渐从重要的位置上交流轮换到相对次要的位置。
  他说,我想让那些年青有想法,肯干事的人去冲一冲。市县不能总保持这种状况,总按部就班,只求稳定,只求小步向前。当然,这种交流轮换不会大面积,不能无的放矢,首先还是从经济部门下手。经济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他说,不过,我又不能让其他部门单位的一把手觉得这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我要敲打敲打他们,不能要他们太舒服,要让他们有一点危机感。
  李向东说:“你也要配合我,别让他们在你那里得到什么承诺。”
  杨晓丽说:“他们会在我那得到什么承诺?我会承诺他们什么?你是不是有点多心了?我是那种没分寸的人吗?会自作主张乱说话吗?”
  李向东说:“你听听你刚才说的话?如果,壮局长听到了,尾巴都会翘上天。”
  杨晓丽说:“我那是说给你听的。在他面前,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叫他回去好工作,用行动证明给你看。”
  李向东想起了什么,问:“说说壮局长有什么打算?他对改变现在这种状况是不是有新想法?”
  杨晓丽便沉默了一下,说,你怎么也不倒杯水我喝喝?他说,喝茶吧!她说不喝,说他的茶才浓。李向东就站起来,去水机那边给她装杯水,她说,给我杯冰冻的。李向东笑笑说,降降火是不是?杨晓丽瞪了他一眼。接过李向东递给她的水,喝了大半杯,觉得心里清凉了许多,再看一眼李向东,见他正询问似地看着自己,就说,我都被你刚才的话气糊涂了,最重要的事都忘了跟你说。
  她说,壮局长计划不用市财政的钱建一所新学校。
  她说,这个想法年初就开始实施了,他计划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建一所新学校。香港、澳门的乡亲已经发动起来了,已经捐资了几百万,有了这些启动资金,学校的新校址也已经定了。
  她说,他还准备发动美国加拿大的华侨乡亲,本来是计划让钟市长带队去美加出访一次的。你一来,这事就放下了。前几天,他还跟我谈这事,说是想把钟市长换了,由你带队去美加。
  李向东问:“这么大的事,你怎么没向我汇报?我都回来一个多月了,你们也没提一下?”
  杨晓丽脸就红了,说:“你这阵不是忙吗?不是忙着建立自己的威信吗?我想你也没心思顾这些事。”
  李向东严肃起来,说:“我想,你是觉得用不用向我汇报也没关系,反正这事你负责,我是肯定会同意的,所以,汇报不汇报也没关系。”
  杨晓丽说:“你不会不同意吧?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兴建家乡公益事业,这是一件大好事!壮局长已经和美加的一些华侨社团联系过了,他们都很热心很响应,已经向社团会员发出捐款倡议,认捐也很踊跃。”
  李向东说:“不是这件事本身的问题。我想,是你的问题。”
  他说,从这件事,从今天你的表现,我发现,你把一种非工作情绪带到工作来了。以前,你会那么对市委书记吗?这么大的事,你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会不向市委书记汇报吗?会一点也不考虑,就跟市委书记交换一个局长是否交流轮换的意见吗?
  他说,在家里我们怎么样都行,你不把我当市委书记也没关系,但不能把这种关系,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上来。
  杨晓丽已经冷静下来了,也觉得李向东说的有点道理,今天她确实失态了。如果这市委书记不是李向东,她不可能跟他你一句我一句地顶撞。以前,每一次向前书记汇报工作,或是谈自己的看法。她事先总会认真地想一遍,甚至于连藻词都想精准了,才会到这办公室来。
  至于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兴建学校的事,她似乎也有李向东说的那种现象,以前她也向前书记向钟市长汇报过的。本来,李向东来了,她也很应该跟他谈一谈这事的。
  她说:“以后会注意的。不过,你的事,也应该跟我通个气,让我事先也好有个准备,也好让我知道怎么去应付。”
  李向东连连点点头,觉得他们之间的确要形成一种默契,毕竟,他们关系特殊,他说:“以后,涉及到我的事,你最好不要表态,特别是与我看法不一致的时候。”
  杨晓丽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组织上为什么要制定,夫妻之间直系亲属间不能同在一个班子共事的回避制度了。
  李向东问:“你现在有时间吗?我们去看看那个新学校校址。”
  杨晓丽笑着说:“这能没时间吗?还有什么事比陪市委书记视察工作更重要?”
  李向东笑了起来,说:“这次我错了。不应该问你有没时间,直接就叫你陪我去。”
  他们是坐李向东的车去的。上车前,杨晓丽问,是不是叫壮局长一直去?李向东说,不用了。他说,别让他知道这个事,他如果知道,便会猜想到这次交流轮换与他无关了。杨晓丽说,其实,你不说,他心里也知道你不能轮换他。建新学校的事才刚开始,一直都是他负责的,海外乡亲都是他发动的,为了工作的延续性,你轻易不会把他换了。她说,他没跟你提这事,是怕你误会了他,以为他用这个事要胁你。所以,才叫我来向你解释的。
  新校址准备建在城郊的一块山坡地上,约三百多亩地的面积。李向东那辆四驱车很轻易就开上一个最高的小山坡。两人下了车,杨晓丽便站在那山坡指点着告诉李向东,计划要把哪几个小山坡推平,哪里建教学楼,哪里建生活区,哪里建操场跑道。她说,出访美加回来后,资金也基本到位了,就开始全面施工。
  李向东问:“征地没问题吧?”
  杨晓丽说:“已经征下来了。”
  李向东说:“我担心农民会不会有反复。”
  杨晓丽说:“应该不会吧?”
  李向东问:“这里属谁的地头?黄的地头吗?”
  杨晓丽说:“是他们城郊区的。”
  李向东便打电话给黄,说他要去他那,了解一下新学校征地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一下,被征用地的农民情况。他担心,征用这地会不会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往往是农民思想反复的突破口。现在好像风平浪静,但一开工,农民有可能就会发难了。
  黄说:“你这是不是太偏心了?就只关心教育的事了,我们城郊区的发展情况就不需要了解一下?这两年,我们城郊区招商引资可是又上新台阶了。你这个市委书记都上任一个多月了,也没来我们这走走。”
  李向东说:“这不是来了吗?随便也向你了解城郊区的情况。”
  黄说:“你这不是真心的。我不提,你会想到要了解城郊区吗?”
  李向东说:“真心也好,假意也好,今天晚饭你请客!”
  黄说,你不说,我也会请你的,但你一说,就显得你这市委书记太没水平了。他问,你们几个人?李向东说,就两人。黄“哈哈”笑着说,你和杨市长?你这是假公济私吧?两个人跑到我这玩浪漫了!李向东说,我要跑到你哪去浪漫?要你当电灯泡?杨晓丽问,你们说什么呢?
  第五八八章 全国第一侨乡
  市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是侨乡,也就是市县有很多人侨居世界各地,海外乡亲甚多。市县还大胆地宣传自己,是全国第一侨乡。
  许是以前很穷的缘故,市县人大多外出谋生,离香港澳门也不远,就有一些人跑到那去了,也有跑到东南亚等国家去种橡胶的,叫“去南洋”。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挖掘金矿、建设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便到香港澳门来招募苦力,市县的人得到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便纷纷前往签定卖身契,俗称为“卖猪仔”,把自己卖去了美国,于是,掀起第一次移民美国的热潮。像这种移民热潮,随后又发生了两次,一次是1943年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案,实行新的移民政策。一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宽移民限制,市县人纷纷移美与亲人团聚并寻求新的生计。
  到二十一世纪,祖籍属市县人在各国开枝散叶,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人数统计竟比现居市县人还多,分布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以美国、加拿大居多,占60%以上。
  因此,有一种说法,去美国的唐人街,就像回到市县的旧城区,每走一步,都能遇到熟人,或是老同学老朋友,或是旧街坊邻居,即使讲市县话,也能通行无阻。
  市县人便在唐人街设了许多名目众多的会社团体,我们称之为华侨社团。这些团体一则联络居侨乡亲增进彼此沟通。一则也反馈家乡市县情况,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出钱出力。
  早在辛亥革命期间,许多市县的华侨便效忠于孙中山。那年,孙中山赴美被美国海关拘禁,就是市县人出面营救,几经艰辛,终使孙中山安然入境,并资助孙中山在美国华侨聚居地巡回演讲宣传,发动华侨捐资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市县华侨捐资捐物援助国内抗战,一些青年还回国效力,其中,参加飞虎队,从美国回来参加抗日战争的市县籍美国飞行员便达50多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市县旧城区建设,也有得益于华侨乡亲回家乡的置业盖楼屋,两三层中西文化交融的小楼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建筑风格。
  那时候,华侨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便方兴未艾,市县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的学校,就是华侨捐资兴建的。现在人民医院的前身,也曾是华侨捐资兴建的一所医院。
  改革开放后,海外乡亲损资兴建的公益建设更是多不胜数。最典型可说载入史册的可算是公益桥的建设了。桥未建时,凡坐车离开市县,都要乘渡轮,车到了河边,人都得下车,车先缓缓开上渡轮,人才跟车而上,渡轮便连车连人一起载到河对岸,车再缓缓驶下渡轮,人这才回到车上,再继续前行。有了这条桥,打通了市县的陆路交通,改变了这种离境乘渡轮的窘况,促进了市县经济发展的步伐。
  现在,壮局长要发动海外乡亲建一所全新的学校,也可说是一大创举。
  虽然,以前海外乡亲也捐资建设学校,但多是一幢幢地建,建了这幢,隔些时日,再筹资建下一幢,有一种吃了上顿不知还有没有下顿的现象。先是在某块空地建了一幢教学楼,觉得还可以,隔个三五年,海外乡亲又捐资建校友楼,才又想想该在哪建?因此,许多学校欠缺整体规划,建筑物都有一种见逢插针杂乱无章 的感觉,甚至于以缩小跑道操场为代价。
  壮局长要建一所全新的学校,就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