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沿着各排巡视每个学生,每个人都在纸上写下他们所不能做的事。诸如:“我没法做10次的仰卧起坐。”
“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
“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
此时,整个活动引起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决定去看看唐娜在做些什么。我接近她的时候,发现她也忙着填写。我想还是不要打扰她的好。
“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
“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
在我心里是反对学生和老师如此专注于消极的一面,而不去看积极的那一面,诸如:“我能做”这一类的。但我仍回到后面的位子、坐下来继续观察,学生大约又写了10分钟。大部分填满了一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了下页。
唐娜告诉学生,完成现在在写的这一张。并指示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来到老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
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盒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而我则尾随其后。
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铁锹。她一手拿着盒子,另一手拿着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10分钟,因为每个孩子要轮流挖。直到洞有3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立刻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31个十多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埋好的“墓地”,里面埋着所有每一个“力不能胜”
的事情,这些深深地埋藏在3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学生很快地牵手围绕墓地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唐娜则念出一段颂词。
“各位朋友,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上面刻着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来得有名、有影响力。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人站起来,向前迈进。阿门!”
听完这段颂词之后,我想孩子们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这个活动是这样具有象征性,这样意义深远。这个特别的正面鼓励将深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上。
写上“我不能”,埋葬它、聆听颂词。老师完成了大部分的活动,但现在还没结束。
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
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果汁,庆祝他们越过了“我不能”的心结。唐娜则用纸剪下墓碑形状,大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
这个纸墓碑挂在唐娜的教室里。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我不是唐娜的学生,事实上她是我教出来的学生。但从这次的活动,我从她身上学到一个永久不变的功课。
直到如今,只要我听到有人就:“我不能……”我的脑中立刻浮现出那个葬礼的情景。和小朋友们一样,我会记起“我不能先生”已经死了。
(其克·默门)
三三三的故事
我们可以做到任何事,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去做”,而不是想着“这是办不到的”。
上周末,我在多伦多北方的得赫多基参加一项研讨会。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在我们北方的小镇巴尔被飓风所侵袭,造成12人死亡,百万元的财产损失。星期天晚上,我回家时,途中行经巴尔。靠着公路旁,我停下车,看了看四周的情况。到处是一片混乱,眼睛所及,尽是倾倒房屋与翻覆的汽车。
那天晚上鲍伯·谭普尔顿也沿着公路停靠,看到和我所见到一样悲惨的灾情。但他的想法不只是难过而已。鲍伯是无线电台的副总裁,拥有安大略至魁北克一带许多的电台。他想利用这些电台,帮助此地的灾民。
星期一晚上,我在多伦多举行另一个研讨会时,鲍伯·谭普尔顿以及另一位副总裁鲍伯·约翰到研讨会中,站在教室的后面。他们分享了帮助巴尔灾民的信念。会后,我们回到鲍伯时办公室,并推举鲍伯为召集人。
接下来的星期五,鲍伯召集了无线电台所有的行政人员到他的办公室开会。在黑板上写着3个“3”并列。他说:“你们想如何能利用3个小时,在3天中筹到300万。好去帮助巴尔的灾民呢?”会场一阵静默。
终于有人开中:“谭普尔顿,你太疯狂了,你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鲍伯回答:“等等,我不是问你们……我们‘能不能’或是我们‘应不应该’。我只问你们……‘愿不愿意’。”
大家都异口同声说:“我们当然愿意。”于是鲍伯在三三三下面画了两条路。一边写着“为什么做不到”,另一边写着“如何能做到”。
鲍伯在“为什么做不到”的那边画个大叉叉。说:“我们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做不到,因为那样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把一些可行的点子写下来。好让我们能达到目标。现在开始,直到想出办法来才能离开。”又是一阵静默。
过了好久,才有人开口:“我们制作一个广播特别节目在全加拿大播放。”
鲍伯说:“这是个好点子。”并且随手写下。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这节目恐怕没办法在全加拿大播放,我们没那么多电台。”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只拥有安大略到魁北克的电台。
鲍伯反问:“就是没那么多电台才可能,维持原议。”这真是很困难,因为各个电台业务都相互竞争。照常理而言,是很难结合各个电台来一起合作的。
忽然有人提议:“我们可以请广播界赫赫有名的哈维·克尔以及劳埃·罗伯森来承包这个节目阿!”很快地就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妙点子陆续出现。
讨论后,到了星期二,他们争取到50个电台同意播放这个节目。没有人抢功,只想着能不能为灾民多筹些钱。哈维和劳埃承包了这项节目。在短短3个小时的节目里,在3天内,募捐了300万。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做到任何事,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去做”,而不是只想着“这是办不到的”。
(鲍伯·普克特)
要求,要求,再要求
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且连带地也会得到更多乐趣。
如果你说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女推销员是个黄毛丫头,她也不会介意。因为玛奇塔自7岁起,便以卖女童军饼干赚进了8万多美金。
玛奇塔13岁那年发现了推销的秘诀后,便在放学后挨家挨户推销饼干。原来害羞得要命的玛奇塔,后来竟变成卖饼干的高手。
这一切都起始于愿望——火红炙热的愿望。
对玛奇塔和她的母亲而言,她们的梦想就是能环游世界。玛奇塔的父亲在她8岁时抛下了她们母女俩,之后,玛奇塔的母亲便在纽约当服务生糊口。有一天玛奇塔的母亲对她说:“我要努力赚钱让你上大学,等你大学毕业后,你就可以赚足够的钱让我们去环游世界,好不好?”
因此13岁的玛奇塔从女童军杂志上获知,卖最多饼干的童子军可以带另一人免费环游世界,她就决定尽全力卖出女童军饼干,她要缔造史无前例的女童军饼干销售纪录!
但仅有欲望是不够的,为了使梦想实现,玛奇塔知道她必须有个计划。
玛奇塔的姑姑建议她:“随时随地要服装合宜,穿上代表你专业精神的行头。做生意时,就要穿得像生意人。穿上女童军制服,在四点半或六点半去推销,尤其是在礼拜五晚上去公寓的住家推销时,你要请他们多订些饼干,并随时面带微笑,不管他们买不买,你都要彬彬有礼。不要求他们买你的饼干,而是请他们投资。”
或许有很多其他的童子军都想环游世界,或许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计划,但只有玛奇塔每天放学后穿着她的制服,随时随地且锲而不舍地请人投资她的梦想。她会在门口对应门的人说:“嗨!我有一个梦,借由推销饼干,我可以为我和我妈妈赢得免费的环球之旅,你要不要投资一打或两打饼干?”
玛奇塔那年卖了3526盒女童军饼干,并赢得了她的环球之旅。从那时候开始,她又卖掉了42000多盒的女童军饼干,她也在全国各地的推销大会上演说,并在一部描述她冒险历程的迪斯尼电影中演出。此外,她也是畅销书《如何卖出更多饼干》、《凯迪拉克》、《电脑》及《其他重要的事》的作者之一。
和其他数以千计心怀梦想的老老少少比起来,玛奇塔并不很聪明,也不见得更外向大方。差别在于玛奇塔发现了销售的秘诀,那就是要求、要求、再要求。许多人在尚未开始前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请求别人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不管我们推销的东西为何,我们总是在别人有机会拒绝之前,就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先否定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在推销,玛奇塔14岁时说道:“我们每天都在推销自己,你在学校推捎自己、我把自己推销给你的老板及新认识的人。我妈妈是个服务生,她推销每日特餐,想得到选票的市长和总统也是在推销……萧屏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她把地埋课教得很有趣,这的确是高明的推销……我举目所见尽是推销,推销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要求别人给你你想要的东西是需要勇气的,勇气不仅是不害怕,而是尽管内心有恐惧,但仍去完成必须做的事情。正如玛奇塔所体会到的——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且连带地也会得到更多乐趣。
有一次,在一个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里,制作人决定给玛奇塔一个最困难的考验,他要玛奇塔把女童军饼干推销给另一位参加此节目的来宾。玛奇塔问这位来宾:“你要不要投资一打或是两打的女童军饼干?”
“女童军饼干?我从来不买什么女童军饼干!”这位来宾如此回答:“我是联邦监狱的典狱长,每天晚上我要使2000名的强暴犯、抢劫犯、罪犯、诈欺犯及虐待儿童的犯人乖乖入睡。”
玛奇塔对这样的回答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很快地反驳道:“先生,如果你肯买一些饼干,或许你就不会如此小气、愤怒及恶毒。而且,先生,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你可以带一些饼干回去给每一个犯人。”
玛奇塔如此要求。
这个典狱长马上开了一张支票。
(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世界为你震动吗?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叔本华
11岁的安琪拉患了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患病使她日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