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先生-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天几乎天天在一起,叶梓也没听慕容提起过他的那个女友,或许,他们已经分开了吧……。不是说,毕业是大学恋情的坟墓吗?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情侣有多少啊!
“好了,我知道了,朱宇辰,你把精力放在好好准备话剧表演上吧,大家努力了那么长时间,你可是核心的主演阿,别再说这些无聊的话了!”叶梓结束了谈话,向慕容风走去。留下朱宇辰在那里一脸的黯然。
叶梓也知道朱宇辰对她的感觉,虽然也很佩服朱宇辰的才华和表演,但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叶梓也没有办法。
慕容风淡然的微笑,回来继续吃饭聊天,一点也没有问朱宇辰和叶梓说了什么话。饭后,他绅士的送叶梓回了女生宿舍,转身向停车场走去。
刚走到文化会堂东面的转弯处,迎面一位老者走了过来,慕容风看到立刻恭敬的走上前鞠躬道:“老师,您好!”。那老者也看到了他,微征了一下,顿时脸上显出喜色。
“哎呀,是小慕容啊?怎么回学校了?到学校了怎么没有来看我啊,是不是忘了我老头子了?”。中文系教授陈学彬意外看到了慕容风这个得意弟子,心怀大畅的笑道,上前拍了拍慕容风的肩头。
慕容风恭谨的回答:“学生怎么会忘了老师呢?这几天回学校在帮话剧社的同学准备艺术节上的话剧演出,忙着帮他们准备道具,一直乱跑,好容易才回学校正想着去看看老师呢!老师最近身体好吗?”
陈教授是中文系的大家,大学四年一直是慕容风最尊敬的师长。只是毕业时因为父母车祸而悲痛,辜负了陈教授希望他继续读研究生的期望,只想快点工作,后来在社会上不如意,更不好意思去见老师了。最近在学校里,还真想着找机会去看看陈教授呢,正巧在路上碰见了。
陈学彬笑容满面:“好!好。我老头子身体一向强健。你这是要走了?走,走,如果没事的话,去老师那儿坐坐,给我讲讲你现在怎么样!”
慕容风看教授这么高兴,便点头答应,跟着陈学彬来到学校住宅区,燕园的教授楼。
作为中文系的大师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学彬,在学校的教授楼里分有一套四居室的住所,方便老人课余时间来备课和休息。儿女都已出国留学的陈老,对慕容风这样自己非常喜欢的学生,平时都非常和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陈老的家,以前慕容风上大学时就常常过来,陪陈老下盘棋,请教学问,甚至来改善生活。
进入客厅,陈老亲手写的横幅“宁静致远”悬挂在正面墙上,慕容风看看书法上的落款,是前些日子刚写的,又想起自己的书房中一直缺一幅字。便恬着脸笑道:“老师的字每次看到都有新的意境。学生能不能求您一件事,原来挂在这里的那副“天行健”的字,能不能送给学生?”
陈学彬笑着点头:“好啊,知道找我求字了?恩,那副字刚收起来没两天,在我书房里,走,去书房我们谈谈。”
一进书房,几乎占据整整一面墙的四个高大书柜,棕红色原木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书柜的对面和侧面靠近门处,放置着一长一短两个白色沙发;墙上挂着两幅字,横幅的是草书的岳阳楼记,而另一幅竖条幅上“守拙”两个大字,苍劲绵长。窗台上摆放了几盆绿色植物和盆景,宽大的书桌就在窗旁,上面除了笔记本电脑、台灯等有限的设备外,密密麻麻排列着的也全是书,令人印象深刻;不仅书柜里,书桌上,沙发上也散放着几叠线装的旧书。陈学彬曾戏将这种略微凌乱的书房状态称之为“原生态”。
慕容风坐在书桌前的的沙发上,看着房间中四处密集的书,不禁感慨,回想起大学时有一年的中秋节,一帮中文系的学生围坐在老师的书房里,清茶、点心、圆月与书籍,就像一家人一样聚在一起,就像又回到了古代的书院。
正是在陈老的书房种多次的探讨学术问题,才让慕容风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书房中的学问”。这样坚持将“五四”精神薪火相传的老师,才是北方大学传承多年的人文精神之所系。坐进书房,慕容风心神忽然间就沉静了下来,毕业这些年来的纷杂往事,悲喜苦甜,都逐渐淡去,只有当年初次踏入这间书房中时那分闻道、受业、解惑的追寻与喜悦。
陈学彬也感觉到了慕容风霎那间精神上的变化,欣喜的看着他点点头,心下暗赞不愧是自己当年欣赏的学生,悟性很高,看来这些年他也有着不少经历。
“小慕容,讲讲你现在都看些什么书啊?”陈学彬微笑的沏茶。
慕容风比较汗颜,毕业这些年,倒也杂七杂八的读了些书,但多是历史、当代的小说,治学的那些书籍,是一本也没有读过。嗫嚅着道:“最近因为准备话剧节的事情,主要在看剧本,前些日子,在看一些小说。”小说两字出来,脸色都有些红了,不过他也不愿对最尊敬的老师说谎。
陈学彬爽朗的哈哈大笑:“好你个慕容风阿,看小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最近也在看一套历史小说,叫《明朝那些事》,我看就写的很好嘛,有思想,用现代的语言说史书,角度很新颖。”
慕容风哑然看着陈老,心下感慨老师果然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方大学人啊!
陈学彬却接着和善的笑道:“小慕容啊,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多读书,中国人读书,归根结底是学习怎么做人。正是先做人,再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这些年来走上社会,想必也有不少感悟,多读书,能帮你梳理自己的思想,你是有悟性的人,相信一定会有所得。”
慕容风恭敬的点头:“是!”
陈学彬是他最尊重的导师,他的交代,慕容风自然铭记,下决心回去就多多读书,那个豪华的书房也不能成为摆设啊。
之后陈学彬便兴致勃勃的和他探讨起最近自己研究的经济学内容起来,慕容风很是惊奇,一个醉心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家,居然开始研究经济学了,原来陈学彬深感近些年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挂帅,文学逐渐没落,金钱成为了衡量人的标准。他主张不能仅埋首在书斋中钻研学问,还应该研究在当今经济主导一切的现实中,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道德。物质的极端追求,却更需要文学这种精神的力量来支撑灵魂。所以陈学彬发起成立了一个研究传统文化和中国经济如何有机结合的课题。
陈学彬道:“纵观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不得不看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问题,官员的问题,一些企业通过法律的空白打擦边球,虽然一时辉煌,却最终败落,破产倒闭的例子,都说明很多问题。而一些能发展壮大到现在的著名企业,大多是正正当当从商,企业文化也多以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演变而成,走正道,才能成大事。这些都很值得深思阿!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来促进更好、更稳健的发展经济,不得不研究经济学哦。”
慕容风听的频频点头,老师的这个课题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接着陈学彬看着他深思的神情,忽然心思一动,说出一句话,却让他一惊:“小慕容阿,你有没有兴趣,加入到我这个课题组里呢?回来做我的研究生,和我一起研究这个课题。”
慕容风知道陈教授一直对他很器重,不想居然对自己如此寄予厚望,这种由陈教授这样的大师级学者主持的课题组,如果出了成果,必然是很高的荣誉和成就,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很大,作为课题组的成员,陈教授的学生,他也会大有获益。
慕容风有些犹豫:“老师,我学识浅薄,只怕帮不上您的忙。”陈学彬呵呵笑着摆手道:“无妨,我也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多给我提供些现在社会上的现象和案例。你才学出众,我一向很欣赏你。多读书,多思考,我相信你没问题的。”
慕容风看老师殷切的目光,不禁感动:“那好吧,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陈学彬微笑点头。
一般象陈学彬这样的大师级教授,报考他的研究生是很难的,但如果是他主动要求,却很容易,尤其是加入了他的课题组。慕容风需要做的,是每周2到3次到学校,参与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并在平时研读陈学彬布置的各种著作文章,每周末去陈学彬的家中探讨所得。这种带研究生的方法,倒很符合慕容风的风格和喜好。
两人正谈论的高兴,门铃响起,陈学彬起身去开门。
第十三章 “司长”师兄
慕容风坐在书房中,随手翻看着桌上一本旧籍线装书,唐朝虞世南的《笔髓论》,居然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刻本,着实难得。
慕容风翻开一页,“释行,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口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
慕容风轻声念着,只觉心神似随文字翻飞,若笔端之丝缕断续。陈学彬爽朗笑着,带了一人进入书房。“小慕容啊,你也看书法的书?”。慕容风忙将书放下,笑应道:“是很喜欢,只是从小时没有重视,现在练似乎有点晚了。老师,您的这本乾隆刻本的《笔髓论》可是很难得的好东西啊!”。
陈学彬笑道:“你眼力倒是不错!”。转身对身后紧跟着进来的那人笑道:“来来来,若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算是你的小学弟,也是北方大学中文系毕业,很快他也是我的研究生了,名叫慕容风。”,又对慕容风笑道:“这是王若云。从前也是我的学生。”
随陈学彬走进书房的男子王若云,40出头模样,面容清雅,一身合体的黑色西服,神色谦和,慕容风却总感觉他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气势。忙起身恭敬的点头道:“王学长好。”
王若云眼光似电的在他身上闪过,看到陈学彬眉眼间透露出的对慕容风的喜爱,便也微笑起来,说道:“是师弟啊,你好!”。
陈学彬笑着道:“不用那么客气,来,都坐。若云啊,我刚才正和小慕容商量,让他加入我们的课题组,你以后可要对他多多指点阿。”看慕容风有些茫然,便解释道:“若云现在在国家发改委的综合司工作,这次的课题组也是在发改委的支持才得以成立的,若云在课题组里担任副组长,小慕容,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多和若云探讨,他比我老头子可明白的多了。今天正赶巧,他这个大忙人也过来了。”
王若云忙恭敬的道:“老师,您千万别这么说,我哪能和您老相比,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对了,慕容师弟?你现在在做哪方面的工作?”慕容风回答:“我算自由职业者吧,还在一个杂志社做编辑。”他不好意思说是时尚类的杂志。
王若云有些奇怪为什么陈学彬会对一个毕业后在杂志社当编辑的学生这么看重。他眼光犀利,扫过慕容风一眼,已发现他穿着不凡,气度自若。有些明白,想必慕容风是颇有背景的世家子弟,也许是家中和老师有旧。再说话时,便又和善了三分。
客套了两句,王若云才说明来意:“老师,这次您提出的课题,我们发改委的领导和很多征询意见的经济学家都非常感兴趣,廖平主任还向王副总理做了专项汇报,因为这个课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