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351部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51部分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於大体、而切於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菴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
  《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类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其《集解》则朱子殁后叶采所补作。淳熙十二年,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赍进於朝。前有进表及自序。采字仲圭,号平岩,建安人。其序谓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记闻》及诸儒辨论,有略阙者,乃出臆说。又举其大旨,著於各卷之下,凡阅三十年而后成云。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编修徐天柱家藏本)
  国朝茅星来撰。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按朱子《近思录》,宋以来注者数家,惟叶采《集解》至今盛行。星来病其粗率肤浅,解所不必解,而稍费拟议者则阙,又多彼此错乱,字句讹舛。因取周、张、二程全书及宋、元《近思录》刊本,参校同异。凡近刻舛错者,悉从朱子考正错简之例,各注本条之下。又薈萃众说,参以己见,为之支分节解。於名物训诂,考证尤群。更以《伊洛渊源录》所载四子事迹具为笺释,冠於简端,谓之附说。书成於康熙辛丑,有星来自序。又有后序一篇,作於乾隆丙辰,去书成时十五年。盖殚一生之精力为之也。其后序有曰: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言程、朱之学者,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间,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盖尝窃论之,马、郑、贾、孔之说经,譬则百货之所聚也。程、朱诸先生之说经,譬则操权度以平百货之轻重长短者也。微权度,则货之轻重长短不见;而非百货所聚,则虽有权度亦无所用之。故欲求程、朱之学者,其必自马、郑诸传疏始。愚於是编,备著汉、唐诸家之说,以见程、朱诸先生学之有本,俾彼空疏寡学者无得以藉口云云。其持论光明洞达,无党同伐异、争名求胜之私,可谓能正其心术矣。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近思录》虽成於淳熙二年,其后又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未及标立篇名,则诸本不殊。至淳祐间,叶采纂为《集解》,尚无所窜乱於其间。明代有周公恕者,始妄加分析,各立细目,移置篇章,或漏落正文,或淆混注语,谬误几不可读。永以其贻误后学,因仍原本次第,为之集注。凡《朱子文集》或问、语类中其言有相发明者,悉行采入分注。或朱子说有未备,始取叶采及他家之说以补之。间亦附以己意,引据颇为详洽。盖永邃於经学,究心古义,穿穴於典籍者深,虽以馀力为此书,亦具有体例,与空谈尊朱子者异也。
  △《杂学辨》·一卷、附《记疑》·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朱子撰,以斥当代诸儒之杂於佛老者也。凡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於下。末有乾道丙戌何镐跋。镐字叔京,何兑之子。丙戌为乾道二年,朱子三十七岁,监岳庙家居时也。《记疑》一卷,前有朱子题词,称偶得杂书一册,不知何人所记,惧其流传久远上累师门云云。盖程子门人记录师说,附以己意,因而流入二氏者,亦摘录而与之辨,凡二十条。其书作於淳熙二年丙申三月,朱子方在婺源,距作《杂学辨》时十年矣。后人附刻《杂学辨》后,以类相从,今亦仍旧本录之焉。
  △《小学集注》·六卷(通行本)
  宋朱子撰。明陈选注。选字士贤,临海人。天顺庚辰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
  追赠光禄寺卿,谥恭愍。事迹具《明史·本传》。朱子是书,成於淳熙丁未三月。
  凡内篇四,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曰稽古。外篇二,曰嘉言,曰善行。考《晦菴集》中有癸卯与刘子澄书,盖编类此书,实托子澄。其初有文章一门,故书中称文章尤不可泛,如《离骚》一篇,已自多了。《叙古蒙求》亦太多,兼奥涩难读,非启蒙之具。却是《古乐府》及杜子美诗意思好,可取者多。又有乙巳与子澄书,称《小学》见比修改,凡定著六篇云云。是淳熙十二年始改定义例,又越二年乃成也。案《语类》,陈淳录曰:或问《小学·明伦篇》何以无朋友一条,曰,当时是众人编类,偶阙此尔。又黄义刚录曰:曲礼外言不入於阃,内言不出於阃一条,甚切,何以不编入《小学》?曰:这样处漏落也多。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谓据此则编类不止子澄一人。而於两录又可见古人著书,得其大者小小处亦不屑寻究,其说最确。后人或援引古书,证其疏略,或误以一字一句皆朱子所手录,遂尊若六经,皆一偏之论也。选注为乡塾训课之计,随文衍义,务取易解,其说颇为浅近。然此书意取启蒙,本无深奥,又杂取文集子史,不尽圣言。注释者推衍支离,务为高论,反以晦其本旨。固不若选之所注,尤有裨於初学矣。是书自陈氏《书录解题》即列之经部小学类。考《汉书·艺文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小学家之所列,始於史籀,终於杜林,皆训诂文字之书。今案以幼仪附之《孝经》,终为不类。而入之《小学》,则於古无徵。是书所录皆宋儒所谓养正之功,教之本也。改列儒家,庶几协其实焉。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内府藏本)
  宋咸淳庚午导江黎靖德编。初,朱子与门人问答之语,门人各录为编。嘉定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於池州,曰《池录》。嘉熙戊戌,道传之弟性传续蒐黄幹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刊於饶州,曰《饶录》。淳祐己酉,蔡杭又裒杨方等二十三人所记为二十六卷,亦刊於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又增入未刊四家为二十卷,刊於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辑者,则嘉定己卯黄士毅所编,凡百四十卷,史公说刊於眉州,曰《蜀本》。又淳祐壬子王佖续编四十卷,刊於徽州,曰徽本。诸本既互有出入,其后又翻刻不一,讹舛滋多。靖德乃裒而编之,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条,分为二十六门,颇清整易观。其中甚可疑者,如包杨录中论胡子知言以书为溺心志之大穽之类,概为刊削。亦深有功於朱子。
  《靖德目录》后记有曰:朱子尝言《论语》后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圣人法语。是孔门所记犹可疑,而况后之书乎?观其所言,则今他书间传朱子之语而不见於《语类》者,盖由靖德之删削。郑任钥不知此意,乃以《四书大全》所引,不见今本《语类》者,指为或问小注之证,其亦不考之甚矣。
  △《戒子通录》·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清之撰。清之字子澄,号静春,临江人。绍兴二年进士。光宗时知袁州。
  《宋史》本传称其生平著述甚多,是书其一也。其书博采经史群籍,凡有关庭训者,皆节录其大要,至於母训阃教,亦备述焉。史称其甘贫力学,博极群书。故是编采摭繁富,或不免於冗杂。然其随事示教,不惮於委曲详明,虽琐语碎事,莫非劝戒之资,固不以过多为患也。元虞集甚重其书,尝劝其后人刻诸金谿。后崔栋复为重刻。顾自宋以来,史志及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惟《文渊阁书目》载有二册,亦无卷数。外间传本尤稀。今谨据《永乐大典》所载,约略篇页,厘为八卷。所引诸条,原本於标目之下各粗举其人之始末,其中间有未备者,今并为考补增注,以一体例。惟自宋以前时代错出,颇无伦次,盖一时随手摘录,未经排比之故。今亦姑存其旧焉。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胡宏撰。宏有《皇王大纪》,已著录。是编乃其论学之语,随笔札记,屡经改订而后成。吕祖谦尝以为胜於《正蒙》。然宏之学本其父安国,安国之学虽出於杨时,而又兼出於东林常总。总尝谓本然之性不与恶对言。安国沿习其说,遂以本然者与善恶相对者分成两性。宏作此书,亦仍守其家传。其所谓性无善恶,心以成性。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指名其体曰性,指名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云云。朱子力诋其非,至作《知言疑义》与吕祖谦及宏门人张栻互相论辨,即栻亦不敢尽以其师说为然。其论治道,以井田封建为必不可废,亦泥古而流於迂谬。然其他实多明白正大,足以阐正学而辟异端。朱子亦尝称其思索精到处殊不可及,固未以一二瑕疵尽废其书也。自元以来,其书不甚行於世。
  明程敏政始得旧本於吴中,后坊贾遂有刊版。然明人传刻古书,好意为窜乱,此本亦为妄人强立篇名,颠倒次序,字句舛谬,全失其真。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属宋椠原本。首尾完备,条理厘然。谨据其章目,详加刊正,以复其旧,其《朱子语录》各条,亦仍依原本。别为《附录》一卷,系之於末,以备考证焉。
  △《明本释》·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荀撰。荀,东平人,尚书左仆射挚之孙。书中所称先文肃公,即谓挚也。
  孝宗时尝知盱眙军。其事迹则不可考矣。是书乃其讲学之语,大旨谓致力当求其本。因举其切要者三十三条,各为标目,而著论以发明之。论所不尽者,又自为之注。中多称引元祐诸人、程门诸子及同时胡宏、张九成、朱子之言,持论颇醇正。其文率详明恺切,务达其意而止。北宋诸名臣之言行出处,亦附注焉。盖党籍子孙,尊其先世之旧闻也。《宋史·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皆不载,陈振孙《书录解题》、马端临《经籍考》,但载荀所撰《建炎德安守御录》,而是书亦略焉。惟明《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有之。盖其书在宋不甚显,至元、明间始行於世也。杨士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