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新定义李白 >

第4部分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新定义李白-第4部分

小说: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新定义李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才没有最后走到一潭死水。中国文化里总是有几颗流星,偶尔划过漫长的黑夜。庄子和李白,就是中国文化里最美丽的流星。
李白的经济来源
“四川人”李白,“商人的儿子”李白,两种合力造就的是李白独有的生存策略。
在唐代,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建功立业?有三种途径。前两种是常规路线:如果你出身好,那太好办了,不需要努力,锦衣玉食都有了。如果你出身于贫寒人家,或者是破落地主,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家是良民,不做小生意,也没有犯过什么罪,你就可以通过考科举出来做官。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把自己炒成文化名人,一步登天。这就是李白的路线。这种路线,只有李白一个人能走。这是非常规路线,是天才路线,是不可以重复的。盛唐那么多的大文人,跟李白名气差不太多的,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他们都不走这种路线。
商人家世对李白的影响,在生存策略上,可以落实到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生财之道,二是炒作方式。
20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李白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00主流意见认为,李白家是经商的,他父亲买卖做得很大。郭沫若甚至说,李白的兄弟把长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码头都垄断了做物流。这完全是戏说,一点儿根据都没有。
李白的生财之道,据我推测,第一是“吃软饭”,第二是“挣稿费”。
先说“吃软饭”。前文讲过,李白的第一偶像司马相如靠吃软饭分了当时全球首富卓王孙的一半家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白也学这手。李白跟人结婚,都是看准了再下手的。李白先后结了四次婚,第一个夫人姓许,最后一个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孙女。谁家的爷爷做过宰相,李白就去做上门女婿。做过宰相,意味着家里有大笔遗产,还有人脉关系网。商人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眼睛贼亮贼亮的。
再说“挣稿费”。我认为李白的收入,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他的“稿费”。当然,唐代社会不存在写一本书拿多少稿费、多少版税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证明李白哪一次拿了多少润笔费,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
韩愈和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著名的文人,他们得的润笔费太多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但是对韩愈有一个负面说法,说他专写谀墓之文。因为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是很看重门第的,谁家的先人死了,子女有出息的,一定要给先人立碑,请大文人撰写墓志。中唐韩愈文章最好,所以有钱人都请韩愈写墓志。韩愈本来穷惯了,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那还不饱赚一笔?
韩愈靠阿谀奉承死人到底挣了多少润笔费,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但有材料证明白居易曾经一次性拿到六七十万钱的润笔费。白居易跟元稹是好朋友,元稹比白居易死得早。元稹死后,他的家人请白居易写了一篇墓志,送给白居易六七十万钱作为润笔费。白居易将这笔钱捐给了香山寺。
从中唐的情况来看,润笔费是一个惯例。韩愈不至于是历史上第一个挣润笔费的人吧?他跟李白隔的年代不太远,李白死后五六年,他就出生了。我认为早在韩愈、白居易以前,李白就在挣润笔费了。
李白的文章在当时非常有名,存下来的也还不少。他的文章,应用文居多,主要就两类:一类是替寺庙写的,一类是应地方官之邀写的。
李白以天才自居,凭什么给那么多的地方官和寺庙写文章?无非为了挣润笔费。要不然,他也用不着动手。李白跟道教关系密切,跟佛教关系一般。他的诗歌涉及佛教的很少,可是留下来的文章,有很多是专门为某个寺院写的,无非是因为寺庙可以给润笔费。
唐代的寺院往往非常有钱,所以寺院立一个碑,造一个像,碑记也要李白来写,这对双方都有好处:最杰出的文学家,笔底生花的李太白写的文章,放在那儿,寺院有面子;作为交换,李白的酬劳,肯定不菲。
李白为地方官僚歌功颂德的文章,基本是按一个模子写的。他歌颂各个级别的官僚,全部是行仁政,而且修养非常高,还懂道家的黄老之术,垂拱而治。他写过一篇《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在这篇文章里他夸韦刺史“干蛊有立,含章可贞”,这八个字来自《易经》。“干蛊有立”来自《易经》“蛊”卦的“干父之蛊”,是夸人家儿子有出息,父亲能做的事,儿子也都能做。“含章可贞”来自《易经》的“坤”卦,讲一个人内美,有才华但不轻易显露出来。
李白文集里另有一篇题为《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的文章,这位武昌的韩县令,便是后来善写谀墓文的韩愈的父亲。李白在文中夸韩愈的父亲“含章可贞,干蛊有立”。刚刚送给甲的八字评语,现在又送给乙了,可见李白纯粹是在糊弄人。这些人都是李白的衣食父母,你是县令也好,是刺史也好,可是我李白是唐代第一大文豪,你要我给你写一篇拍马的文章,我能给你白写吗?润笔费不会低的。
唐代文人都喜欢漫游。李白跟杜甫都漫游,杜甫过得特别苦,李白却过得很滋润。为什么李白的日子始终过得很好,而且能够一掷千金?原因就在于他名气大。名气越大,润笔费就越高。李白靠名气吃饭,自然也就热衷于炒名声。
李白花销特别大,是一掷千金的古惑仔。他要供自己开销,就要不断写文章。所以无论他去哪里,只要地方官有需要,他就会去写。李白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身价炒得越来越高。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经济来源上也就有了保障,这真是一本万利,名利双收。
这里顺便再讲一下李白的花钱习惯。李白自己说“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可不是说大话,他有恃无恐:我是大名人,到处都有人请我写文章,我怕什么?李白自夸年轻时候,看到有很多落魄公子,就周济他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是个什么概念?
陈寅恪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元白诗中俸料钱》,讨论唐代官员的薪水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陈寅恪指出,唐代官员的薪水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很难研究。陈寅恪提供的材料,基本是元稹、白居易时期的,拿过来套在李白头上,未必合适。好在《唐会要》里提供了开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员月俸的详细数据。这个材料,《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也引用过。开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员的月俸,一品是三十千,八品是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是一千九百一十七。李白“散金三十余万”,是在他刚从四川出来游历扬州一带的时候,约在开元十四年。开元盛世,社会稳定,不至于货币贬值。青年李白一年花掉三十余万,相当于当时一品大官十个月的俸禄,相当于八品官十年的俸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说明李白家境不错。商人的儿子毕竟有钱。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李白当时什么都没有,也没做过高官,他周济落难公子三十余万不容易啊,花掉了商人老爹给他的第一桶金,还养成一掷千金的习惯。接下来的日子,他该怎么办呢?李白为了支付巨大的消费,就得不断地去写歌功颂德的文字。主要歌颂两种人,一是朝廷官员,二是佛教徒。他们都有钱有势,好办事。李白看得太准了。
这就是商人的儿子李白。怎样达成自己的目标?靠炒作!怎样炒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一鸣惊人!这是四川人的传统路线。商人的家世背景,四川人的传统,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李白独特的生存之道。

赤裸裸的自我炒作

李白看到的是名声背后的效益。他看到自己“奇货可居”,于是进行自我包装。
四川人从来都有自我炒作的传统。由于四川不容易出人,所以一个人要想出来的话,除非确实是不世出的天才,而且还要采取非常规的运作手段。四川人司马相如、陈子昂,都是采用非常规手段,自我炒作成功的好例子。这些前辈老乡是通过什么手段成功的,李白太清楚了,他自然是要效仿他们的。
李白怎样自我炒作呢?他在任何场合都说我是北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有高贵的血统。
给自己编造一个身世——这是传统中国自我炒作惯用的伎俩,中国文化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个普通人,如果成名了,他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份加以神化。秦汉之际,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陈胜让吴广带人去学狐狸叫,一直叫“陈胜王”。还买通厨师,先找一条鲤鱼,用帛书写好“陈胜王”三个字,塞到鱼肚子里面去,等大家把鱼剖开一看有“陈胜王”三个字,吴广就说老天都要陈胜做大王呢。陈胜、吴广失败了,司马迁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史记》里另外还有一个自我炒作成功的人就是刘邦。刘邦纯粹是一个流氓无产者,他的身世完全是自己编出来的。《史记》说刘邦本来叫刘季,“伯仲叔季”的“季”,是排行,说明刘邦本没有名字。《史记》还提到刘邦有一个哥哥叫刘仲,那不还是“伯仲叔季”的排行吗?哥哥叫刘二,自己叫刘四,没文化、没身份的人家的儿子才会这么叫。《史记》里还提到刘邦的老爹叫“刘太公”,刘邦的老妈叫“刘媪”,不就是刘老爷子、刘老太太吗?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贫下中农出身。
虽然陈胜说过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古人强调王侯将相是要有种的。陈胜、吴广为什么失败?就在于他们不立“六国之后”,只有立六国国君的后人为王,才能号召人心,当时就是这个文化背景。刘邦,一个什么也不是的流氓无产者,他凭什么做皇帝呢?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给自己老爹戴绿帽子,他说:我不是我爹的儿子。为什么呢?刘邦说:我们家很穷,在乡下种地。有一次我爹给我娘送饭,看到有一条龙趴在我老娘身上,回来就生了我。所以,我不是刘太公的儿子,我是龙的儿子。多么无耻呀!但是他不得已,龙子龙孙才能做皇帝。
还有一个故事:刘邦本是个亭长,有一天夜里带一群人去某个地方,前面的人忽然不肯走了,刘邦问为什么,回答说是前面有条白花花的大蛇。刘邦就去了,因为他喝了酒,并不觉得害怕,拿起宝剑砍过去,那条大白蛇就断成了两截。第二天早上他派人去看,发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在那儿哭,大家问她为什么哭,老太婆说:“赤帝子杀我白帝子。”白蛇是白帝的儿子,现在赤帝的儿子把它杀了。正好大家知道头天刘邦杀了一条大白蛇,结果刘邦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人看做天上赤帝的儿子。当然《史记》叙述得非常神秘,让我们觉得刘邦好像多么伟大似的,但揭穿了,一钱不值。无非是刘邦花钱雇了一个老太太,另外给了手下几个人一点儿钱,他们都是刘邦雇的“托”。为了获得文化认同,刘邦非得给自己编造一个神奇的身世不可。
李白的动机、方法和刘邦一样:我是皇族的后裔,我当然比你们高贵许多。李白老强调自己是“谪仙人”,也是这个道理。李白说:我妈生我的时候梦见太白金星下凡,文化昆仑贺知章又钦点我是“谪仙人”,我不是神仙下凡,是什么?李白拜当时最著名的道士为师,还登记注册去做道士,都是用来证明自己是“谪仙人”。他恨不得跟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