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都是地府惹的祸 >

第287部分

都是地府惹的祸-第287部分

小说: 都是地府惹的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戒一笑,双手合十,有些腼腆道:“小和尚法号八戒。。。。。。”
范畴走了上去,往周围看了看,挥挥手道:“大爷,你就别管他八戒还是悟空了,抓紧上楼,正事要紧。”
当几个人到了夏冰大伯的家里,开了灯,依次坐下之后,范畴才终于松了口气,看了看表,折腾了这么半天,已经快八点了。
“大爷,现在可以说说了,这些天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范畴迫不及待地问。
谁知老头却摇摇头,苦笑道:“你问我发生什么了,我还想问你呢,我要是记得,还要你来干啥?”
“呃,说的也是,那大爷你还记不记得,最近的记忆是到哪里?就是说,最近有什么事情,是您记得特别清楚的,比如说,哪一天你去了单位,然后记忆很清晰,从那之后就不记得了?”
“这个就有点难了,一时半会的,我还真想不起来哪件事记忆清晰,我就觉得,好像这几天的事隐约也都记得,谁跟我说过什么事,我也有印象,可就感觉像是做梦似的,模模糊糊的,我记得,昨天跟老罗接班的时候,他来晚了,我还等了他十多分钟。”
范畴想了想说:“那你回忆回忆,记得我不?”
老头看他两眼,摇头道:“不记得。。。。。。”
“不是吧,今天和昨天,在你们厂子门口,你骂了我两次,狗血淋头的,难道你都不记得了?”
“我骂过你么?胡扯,哪有这事。。。。。。”老头竟然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范畴无奈道:“哎,老罗接班来晚了都能记得,骂我两次跟骂孙子似的,竟然想不起来了,您老人家这是选择性失忆啊。。。。。。”
“什么选择性失忆,我是真想不起来了啊。”
老头什么都想不起来,这可就糟了,问话根本没法进行,范畴敲着脑袋,苦恼道:“这可麻烦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要不这样吧,既然最近的事想不起来,那我就问问以前的事。”
“以前的事?多久以前的?”老头纳闷道。
“清朝的,其实这个事,是我在县志里看到的。。。。。。”
范畴又把那故事跟老头讲了一遍,大约也就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因为这故事实在是太简短了,一共就两句话,简短的他想添油加醋都没得可加,。
可没想到,这只有两句话的故事刚说完,老头的脸色就变了,目光烁烁地看着范畴道:“你问这个事情干什么?”
ps:坎坷,真是坎坷,拍个婚纱照,本计划一天结束,结果三天了还没拍完,大雾、阴雨,导致我们的海边外景一再推迟,时间都浪费了,今天还得去外景,能不能拍就看老天爷是不是眷顾了。无奈,人生最大的事,和写书最大的事撞在一起,半仙实在是太累了,昨晚回到宾馆,只写了一章,就困累的眼睛都睁不开,脑子都糊涂了,结果趴电脑上就睡着了。。。。。。对不起大家,今天上首页封推,也只能有几章发几章了,如果白天拍照顺利,能回来的早一些,那就再赶点出来。希望大家理解、谅解,祝我好运气吧。
对了,才发现,昨天少更一章,唉。。。。。。

第四百四十六章 镜湖
(第二更)
这句话,却显然已经是承认他知道了,范畴心中暗喜,追问道:“大爷,这么说,这个事情你是真的知道了?”
老头默然半晌,才终于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个事我知道,而且,你也问对了人,现在的人,知道这个事的不多了,唉,沧海桑田,什么都在变,又有谁能想到,当年一望无际的湖泊,如今竟。。。。。。”
他说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范畴正听到紧要处,忙问:“如今竟怎么了?大爷你要是真知道什么,就直接告诉我们。”
老头抬头瞥了范畴一眼,眨了眨眼睛,似乎想要说什么,又欲言又止的感觉,把范畴急的不行,夏冰也催道:“大伯,这件事应该真的很重要,你要是知道,还是说出来吧,毕竟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说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妨害,但是对他们很可能就非常重要了。”
老头又思索了片刻,忽然坐直了身子,挺了挺腰板,正色对范畴说:“告诉你们可以,不过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究竟是干什么的,打听这件事的目的又是什么?我先听听理由,再决定是否告诉你们。”
范畴道:“大爷,我都已经说了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因为我怀疑,那湖泊淹没村庄的事情,会跟你们厂里工人中邪的事情有关系,之所以跑来问你,完全是好意,为了救人,仅此而已。”
老头听完。缓缓点了点头,终于开口道:“好吧,那我就给你说说那湖泊的事,不过,这是一个被禁忌的故事,之所以那县志上面没有详细记载,就是因为,压根没人敢详细记录当时的情形。。。。。。”
范畴来了兴致:“您老慢慢说。我们洗耳恭听。”
老头看了他一眼,却忽然又问了句没头没脑的话:“你知道,我们这城里,有一位城隍老爷么?”
“知道啊,怎么了?城里不是就有他的城隍庙么。。。。。。”范畴愣道,心中却是隐约一动,难道这件事和城隍老爷还有什么关系?
“嗯,知道就好,其实这件事。真要讲的话,还得从城隍老爷讲起。”
夏冰大伯这就拉开了话匣子,这件事情。还是在他小的时候。听老辈的爷爷讲起过,据说,那是从一个瞎了眼的说书先生嘴里传出来的。。。。。。
说的是清朝咸丰年间,朝廷**无能,社会动荡不安,遍地饥荒。匪患四起,内有太平起义阶级斗争,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但却唯有一个叫做范县的地方。却与其它州县不同,不但没有天灾饥荒,反而年年丰收,百姓生活虽不能说富庶,却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那时候,方圆数百里之内,只有这一个地方有粮食吃,许多饥民灾民逃难而至,当地县府清明,开仓赈济,广施粥饭,一时间着实救了不少灾民。
这些灾民得了甜头,便看中这块宝地,当时荒野之地甚多,众灾民纷纷垦荒拓地,都想要在这里挣得一块安身立命之所。
而这其中,又以与范县最近的洪县百姓最多,两个县城相距仅十余公里,距离非常的近,但两个县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范县土地丰腴,风调雨顺,洪县却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灾荒不断,民不聊生。
由于两地相距太近,洪县的百姓便大量涌入范县,并有许多百姓一去不复返,就在范县落地扎根了。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洪县大量的房屋土地被弃置,县户籍簿上原有四万余人,慢慢的,竟然连一半人都没有了,反观范县的土地人口,却是剧增,除了洪县,再加上其它州县的人,竟凭空多出数万人口。
范县倒还没觉得如何,反正是来者不拒,没地的给地,没房的帮着盖房,就差没媳妇的给媳妇了。
可洪县却渐渐受不了了,这么下去,整个县城的人要是都跑了,那县大老爷岂不是成了光杆司令?再说,如果哪天上司一纸公文下来,干脆撤了洪县,并入范县,可怎么得了?
于是洪县的县太爷便施展出了种种手段,劝阻,拦截,施恩,恐吓,甚至派人去范县,要求他们不得再接收洪县百姓。
范县的人态度也很干脆,百姓要来,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你洪县能让百姓有吃有穿,他们干吗要跑?难不成,硬生生把百姓都留在洪县,等着饿死么?
一来二去的,两个县城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洪县开始上报朝廷,因为当时清朝的移民政策是有很大限制性的,通常来讲,绝对不会允许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但是,在当时的年代,到处都闹灾,朝廷也明白,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硬把人家关在家里也不行,时间久了,岂不是官逼民反?再说,两县之间距离太近,也算不得什么人口迁移,不会带来什么大的麻烦,于是,朝廷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懒的管了。
这么一来,洪县也无可奈何,只得捏鼻子认倒霉,另想其它办法去了。
当时,两县之间有一片湖泊,名为镜湖,因为这湖水平静,碧绿清澈,看上去就如同一面镜子,加上物产丰富,在湖泊两岸,着实养活了不少渔民。
于是,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或许是洪县的领导看着范县眼红,或许是为了出气,竟然暗暗下令禁湖,说是镜湖距离洪县更近,应属洪县所有,不许范县的人在此打鱼,所有出产尽数归洪县所有。
这其实也算是个拉拢人心的办法,为了不让百姓继续逃亡想的一个计策,为此,甚至还以乡党为名,纠集一些流民恶霸,组成护渔队,日夜巡逻,意图强占镜湖。。。。。。


第四百四十七章 水淹范县
洪县的人想要强占镜湖,范县的渔民自然不同意,这湖自来就是两县共有,凭什么你洪县就要强占?再说这些渔民世代以此为生,这突然不让打鱼了,让人家怎么办,种地去?咽不下这口气呀!
范县的渔民,自成一个村庄,以宗族为大,村里大部分都是姻亲,民风颇为彪悍,在几番理论不成后,就要强行驾船而出,非跟洪县的人争个高低不可。
有人劝阻,说此等大事,不如上报县里,由父母官来处置,他洪县无理在先,这官司打到哪里都能赢。
族长却说,洪县为避嫌疑,故意让此事成为乡党之争,若是两头告状,费力不说,更让范县官长为难,眼下四处灾荒,咱就不要再添乱了,凭着自己的力量,打退洪县那群渔霸湖匪,到时候,谁也不敢放个屁出来!
就这样,双方各执兵器,在镜湖之上恶斗了数次,都是不分高下,双方各有损伤,却都不肯退让半步。
很快,这事就惊动官府,范县当时的县令几次带人前去交涉,均是无果,而双方渔民械斗不止,已经出了人命,情势愈演愈重,眼看就快无法收场,而范县县令也已经准备上报,让朝廷前来调停。
但是,当时时局已乱,人命如草芥,这区区两县民众之争,朝廷又哪里有空理会?奏折上了许多天,也等不到半点回应。可这时,形势已经控制不住了。这争斗的范围越扩越大,几乎在镜湖左近的所有村庄乡镇都被卷入其中,拼杀时常都要发生,武斗更是天天都在上演,不过斗了许久,双方始终是势均力敌,纯粹只是无谓的消耗战,本就受到灾荒的百姓。这回更加陷入了苦难之中。
却在这时,不知怎的,洪县在一天突然撤退十余里,竟貌似要放弃镜湖,从此认输。范县的人虽然不知道洪县的人究竟为什么这么做,但也很是高兴,毕竟争执了数月之久,好歹也算有个结局。
怎料,就在这天夜里。天降暴雨,湖水泛滥,往常平静的湖水如同狰狞猛兽般。冲破湖堤。在黑暗中,在众人均没有防范的情况下,不但淹没了范县沿湖一带所有的渔村,更乘势扑入范县境内,毁掉了大片的农田、房屋、村庄、城镇,受此水患的灾民达到数万人。甚至整个范县都被浸泡在洪水中,死伤无数。
三天后,洪水缓缓退去,重新收拾家园的人们,惊讶地发现。那洪水竟没有退回镜湖,而是另行冲出一条水道。改道西行,后来居然汇入早已干涸的另一条河沟,成为了那条河中之水,而那沿河一带的几个县城,也因为这水的缘故,灾荒大大得以缓解。
这在当时,成为了天下奇闻,一片湖水冲出湖堤,沿途一路毁坏,硬生生开出一条水道,最后冲入另一条河里,这还是发洪水么?这简直就是湖水大迁移啊。
正是因为这最后一点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才讳莫如深,重建后的范县,把这场灾难记入县志,但却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