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三国十八扯 >

第35部分

三国十八扯-第35部分

小说: 三国十八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王曹芳即位后,改元为正始,晋封司马懿为太尉,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与同受顾命重托的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出身宗亲,靠血缘高贵而致显位,但才识平庸,颇有纨绔子弟习气。作为子侄辈,辅政之初对司马懿还能够“引身卑下”,“恒父事之,不敢专行”。但不久,两人分别为帮派领袖,就展开了权力之事。少壮派曹爽仗恃皇室权威,陆续把何晏、夏侯玄、邓飏、丁谧、诸葛诞、李胜、毕轨、桓范、文钦等人集聚到身边,形成了一个“皇室帮”。这些人多为曹氏皇室宗亲、姻亲和功臣后裔,或是庶族出身的新进显贵,在思想政治上崇尚黄老、刑名之术,轻视儒学礼法。而元老派司马懿则是军政权要,主管中书省的刘放、孙资早就是他的死党,出身豪门士族的元老重臣卢毓、傅嘏、王肃、何曾、孙礼等人也都与他关系深厚,长子司马师又以中护军的身份主管武职官吏的选举,背后还有郭太后支持,也形成了一个“权要帮”。这个“权要帮”在思想政治上崇尚儒学,推重礼法,维护门阀制度,抵制多引进新锐人才。两大帮派各有其集团性的特殊利益,水火不相容,度过托孤“蜜月期”势必就要争出个你死我活。

以曹爽为首的“皇室帮”,新锐进取性较强,主要采取进攻姿态。首先是争夺关键性的实权职务,刚辅政未久,便由曹爽之弟曹羲出面,奏请尊司马懿为大司马,而免去其录尚书事一职,让曹爽独自控制了尚书省。随后又罢了卢毓吏部尚书的官,而把何晏、丁谧、邓飏拉入尚书省,实际主持尚书省的日常政务。伴随矛盾公开和深化,“权要帮”的骨干成员刘放、孙资、傅嘏、何曾、孙礼等或被罢官,或被免职,或被迫告病引退,呈现出了瓦解的迹象。其次是积极网罗人才,扩充本帮的实力。他们奉行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由何晏主持选举文职官员,“内外之众职务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见《晋书·傅咸传》);由夏侯玄“拔用武官”,也出现了“参戟牙门,无非俊杰”的良性景象。这对门阀制度无疑是强力冲击,因而司马懿恨得牙痒,斥为“败乱国典”,不论善恶一概视作“群官要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其三是发动对蜀之战,试图借以提高曹爽的声威,让其在军队中凭功站稳脚跟。正始三年(242),夏侯玄、邓飏建议曹爽亲自挂帅,率军伐蜀;曹爽不顾司马懿以及其他元老宿将强烈反对,悍然领兵五万攻入了汉中。

其结果,被蜀将王平堵截于势兴山(在今陕西洋县北),进无可进而被迫退兵;退兵途中又遭到费祎伏击,损失了大量人马军资。虽然预期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此行此举,显然是对司马懿的军权挑战。此外,曹爽还于正始八年(247)奏请郭太后移居永宁宫,意在避免其干预朝政,削去司马懿在皇室内部的靠山。如此长达八九年,“皇室帮”步步进逼,几乎把司马懿逼到了边缘处。

面对“皇室帮”进逼,司马懿分析形势,本帮的力量既已削弱,就不能与之硬碰硬地正面冲撞,否则容易祸及于身。于是他采用韬晦谋略,主动地示弱退避,借以麻痹对方。先在选官用人问题上,还对夏侯玄说些不同意见,不听也就不管,仿佛无可奈何。既而称病,不再参预朝政。曹爽不放心,趁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之机,派其以辞行名义去拜望司马懿,伺机观察其真假实虚。司马懿当然对其意图洞若观火,就假戏真作,“示以羸形”。他让两个侍婢在身边搀扶侍候,披外衣,外衣掉落下来,要靠侍婢给他披上。口渴了,只以手指口,表示“求饮”;侍婢进羹汤,他自己不能持杯,全靠侍婢往他口里喂,以至汤水流出沾湿了胸襟。李胜告诉他,将回祖籍“本州”的荆州做官,请他善自珍摄。他喘了好久,才口齿不清地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故意把荆州“听”成了并州。李胜纠正是荆州,他仍然“阳为昏谬”,说“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李胜再三解释是荆州,他才做出微有所悟的样子,声言:“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当与君别,自顾气力转微,后必不更会。”还说“(司马)师、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去”,似乎对司马兄弟一帮极为友善。

说罢流涕哽咽。李胜离去向曹爽报告,“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患不可复济”,曹爽等人信以为真。以称病手段避祸蛰伏,伺机再起,历来是政坛权谋家的心传本领,但像司马懿戏演得这么好,这么以假乱真,这么迷惑住了敌手,并不太多见。

曹爽一帮人自以为司马懿为首的“权要帮”已经群龙无首,肢解离散,更加有恃无恐地专政谋私,为本集团攫取各种特殊利益。

何晏、邓飏、丁谧掌控尚书省,共同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以及汤沐地等处国有资产,将其侵吞为己有。凭仗权势“窃取官物”,向州郡索贿受贿,各级官员都望风依从,“莫敢忤旨”。廷尉卢毓与何晏个人之间素有矛盾,何晏等人就抓住卢毓一点小过,深文周纳,无限上纲,派主管官员先收缴了卢毓印绶,然后才补办一个奏表表示合乎程序。何、邓、丁三人飞扬跋扈,时人谓之“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不少人都鄙薄“三狗”,仅只碍于他们背后有帮主曹爽支持,不敢招惹。而曹爽不但对“三狗”言无不从,倚为腹心,抑且自己放纵权势,奢靡无度,肆意淫乐。反正国有财产就是曹家财产,既已大权在握,岂能过期作废?他的饮食车服,比侔皇帝标准;宫廷府库的珍玩异宝,说是老子的就是老子的,充牣其家中。据《三国志》本传记载,他的“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还伪造诏书,征选宫廷才人57人送邺台,令先帝婕妤“教习”其“为伎”。对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也擅自取用。专门修建了一处窟室,四周装饰得绮丽堂皇,美轮美奂,经常与何晏等人“会其中,纵酒作乐”。他们在“骄淫盈溢”,却不知死对头司马懿并未闲着,而是密令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待瞅准时机,就要“一朝而集”,实行反攻倒算(见《晋书·景帝纪》)。

时机终于给抓住了。嘉平元年(249)正月,曹爽兄弟三人率领着禁军,随同曹芳去洛阳南郊,拜谒曹叡的高平陵。司马懿乘机起事,派司马师率领死士先占领了武库,并亲自出马,率领部队屯驻于洛水浮桥,切断曹爽归路。同时奏请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曹爽兄弟。代拟的诏令中,历数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的滔天罪行,“敕主者及黄门令罢(曹)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军事和政治两手齐用,两手都硬,司马懿一复出便显示出他这个“老姜”实在够“辣”。曹爽“迫窘不知所为”,桓范建议他“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以图抗衡,其兄弟三人都犹豫不决。司马懿料定曹爽“弩马恋栈豆”,即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前去攻心,宣示可以指洛水为誓,只要他们罢兵归罪,就可以免除官职,“以侯还第”。曹爽同意罢兵,说“我不失作富家翁”。桓范哭道:“曹子丹(曹真的字)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还真让桓范言中了。政治家发的誓,无非权谋应变而已,哪里都靠得住?司马懿装病装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熬到翻身之日,一旦扬眉吐气,就要利剑出鞘,怎会真正让你安心“以侯还第”,甚或日后东山再起?曹爽兄弟归第初,司马懿就像老猫戏弄爪下耗子一样,令洛阳县发800民众,由尉吏带领着在曹爽府第四周围住,并在其四角建起高楼,监视曹爽兄弟的一举一动。曹爽穷极无聊,持弹到后园,楼上人便高喊:“故大将军东南行!”曹爽摸不透司马懿的心意深浅,与两弟商量之后,给司马懿送去一封试探信,说家里粮食“数日乏匮”,乞盼接济“以继旦夕”。司马懿故作吃惊,回以“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令致米一百斛,并肉脯、盐豉、大豆”,还真送了去。曹爽兄弟“不达变数,即便喜欢,自谓不死”。殊不知喜犹未尽,司马懿戏弄够了,就使出夺命狠手了。随手拈出了一桩既往屁事,宦官张当曾经私下给曹爽送去张、何二位才人,供其淫乐,就给曹爽扣上了“谋图神器”、“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乎,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及其帮派骨干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加上宦官张当一网打尽,不仅本人掉脑袋,而且夷灭三族。两大帮派的权力之争,由此而画出句号,枭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最终战胜曹爽,关键在搞成功了一场军事政变。这场军事政变,蓄谋如暗流微火,发动如迅雷疾风,干净利落,堪称完胜。在三国时期,王允、董承等人也曾策动过,或者部分成功了,或者完全失败了,无一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司马懿作为那个乱世的一大政治家,在曹魏集团内,论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总体上应与曹操不在同一档次,但若论耍阴谋,弄权术,搞政变,却为曹操所不及。曹操当年提携他,曹丕当年亲重他,显然都没有发现他有这样的特长。从30余岁到60余岁,司马懿也是效忠于曹氏的,若说他天生就是政变专家,未免失之太不公允。在弱肉强食的政治丛棘当中,政变还是逼出来的。而他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稳然不倒,除了曹丕、曹叡两次托孤的客观因素而外,他个人特别善于审时度势,特别长于隐忍后发,特别敢于凌轹用暴,以及他那阴鸷持重的品行定势,毕竟起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在除掉曹爽的第二年,亦即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就病死了,但司马氏独断魏国乾纲,14年后以晋代魏的大势业已形成,不可逆转。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接力似地充当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他的孙子司马炎只不过是仰承祖恩,坐享掘墓成果而已。

第十五章 从“中国”走向中国

三国时期的“中国”并非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的中国。魏、蜀、吴分峙割据,却都把一统天下当作立国目标,因而迥别于古往今来专事分裂的政治实体。三国历史特出的文化价值,不在提供了多少史鉴范本,而在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最终打造成型,阶段性地发挥出了超越秦、汉的催化作用。

读三国历史,总体性地会遇到两个潜在问题:其一为,孙、刘联合抗曹,假若实现了灭曹目标,相互之间又将如何?其二为,曹操东征乌桓,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孙权多次派兵镇压山越人,都关涉到民族问题,对之又该怎么看?这两个问题,都紧扣着中华民族国家的前世今生,因而还牵出了第三个问题:三国时期所说的“中国”,与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诚然是假设。实际的历史演变早已彰然揭示,不是魏、蜀、吴,而是司马氏的晋结束三国纷争,实现天下一统。那个一统却相当短暂,就被更加四分五裂的南北朝另行取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