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灯-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整个校园当中,他们是众目睽睽之下非常般配的一对。她出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这个美院的毕业生,父亲曾经留学苏联,是有名的画家。不料文革多事之秋之中受尽凌辱,被关押进农场劳动改造,并且在那里染病去世。文革过后,母亲恢复在这个美院的任教。之后母亲与一名艺术收藏家结婚。再婚之后,家庭一直和睦美满。继父是儒雅的人,对辛和关爱有加,亦非常有分寸。在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对于画画,她从小耳濡目染,天赋亦甚高。
《大地之灯》 让人爱上的男子
2
他是能够轻易让人爱上的男子。而她是他经过衡量和接触认为喜欢的女子。两个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他至今不能够说自己像爱淮一样爱她——事实上他不再爱任何人——但他仍旧是欢喜她的。简生不喜欢身边人事繁乱。此番确定下来和辛和的关系,也就少了很多女生无谓纠缠,倒也安静。两个人一起,以某种意义上接受命运旨意的姿态,开始稳定地交往。而后来与辛和相处的事实也证明了自己的理性判断无懈可击。
他在假期不再单独租住公寓,而是应辛和的要求,与她住在家里购置的另一处房子里。那年春节,辛和带他去见父母。
已经以是非常正式的,未婚夫一样的姿态去与对方家长见面。因了辛和继父的关系,她家家境很好。而简生少年时代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亦不是没有见过大世面。加上英俊标致的外表和稳重的谈吐,十分招长辈喜爱。
辛和的母亲,一个端庄的女人,面带诚恳的表情,特意找了个机会私下跟他说,祝福你们。请相互珍惜,今后人生里好有个安稳的相伴。
他懂事地点头,谢谢伯母看重。他说。
转过头,他心中却有疑惑。这就是此生的安排么。他茫然凝视着坐在远处与家人谈笑风生的辛和。她天真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笑容,仿佛是臆想之中少女时代的淮的模样。
那个夜晚,他们像两个孩子一样仰面躺在一起。她说,简生,你愿意跟我结婚么。他回答她,愿意。
她又说,简生,不知为何,我常常看着你,便觉得你离我很远。仿佛是面对整整另一个幽深的世界,而我仅仅只站在它的门口。我知道,我永远都进不去。但是我只希望,如果那是些疼痛的过去,那么我能够带你走出来,到更幸福和简单的世界里面来,一起生活下去。你知道,我那么的爱你。我不知道这个过程将会有多长。所以,简生,我只想知道,你是否已经确定愿意和我在一起。
他沉默地听着。内心却深深被触动。天真明朗的外表下面,辛和亦是这般心思细腻的善良女子。是从那个时候,他真正开始从内心敬畏女性的善良。他知道自己一直都在被她们的恩与爱所包围。欠下太多。他感动地握着她的手,说,辛和,我确定和你在一起。
辛和听了,在夜色中浮现出意味深长的浅浅笑容。她说,我也许是太傻的人,竟然在向你索要承诺。简生,不管结果如何,你至少还愿意对我作出承诺。我了解你,知道这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容易。我很满足。简生。
他为她这番话感到深深羞愧。也许她早已经看到,这段关系一开始就依然是感情上的施舍与被施舍。某种程度上,她依然是淮。
想到这里,他心疼地把辛和抱过来。轻轻吻她的额头。女孩在他的怀里,渐渐沉睡。
窗外是新年的大雪,一夜都在静静飘落。他还是无法控制地,在内心深处想念淮。想念童年时代天寒地冻之间的靛青色冰湖。
这岁月的骊歌,在飞逝的流景之中余音绕梁,听得惹人伤怀。仿佛走过整饬的光阴的栅栏,往事像是浓盛的山茶花那样从这栅栏的缝隙探出头来,撩拨远行者匆忙而粗糙的足迹。
回头的时候,那个曾经以为会在记忆之中刻下无法磨灭的印迹的背影,却已经早已漫漶隐去。伴着青春的尾声,唯有天边断鸿的孤影沉入暮色,以及不知何处升起的伤心的鹤唳。
《大地之灯》 去俄罗斯留学(1)
3
到了他们大四的时候,辛和开始计划去俄罗斯读硕,积极张罗。因为父亲曾经留学苏联,所以她会一些俄语。而简生本是没有这个打算,可是辛和一再地恳求他,伯母也一再鼓励,他也就答应下来。开始恶补俄语,一时间也是弄得焦头烂额。
其间淮曾经写信来,问及毕业的去向。他回信道,准备毕业之后去俄罗斯留学,正在筹备。非常繁忙。
在此之后,再也没有淮的音信。
他那时正忙着交毕业作品,参加校庆纪念画展,念俄语,申请学校,办手续,亦是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念其他。他和辛和两个人,一起为了一个切近的目标共同奋斗,日子亦是迅疾而且充实的。交上去优秀的油画创作作品,他们的申请双双获得了录取。令人激动人心的结果,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与巴黎的中央美术学院一样,都是世界顶尖的美术圣殿。他拿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欣喜得有些不可相信。之后,等待已久的签证终于拿到手,然后就立即订了机票。
这一切竟然是出奇地顺利的。他想要把这个讯息告诉淮。然而却发现,自从淮结婚搬家,他们便再也没有打过电话。
他只好写信。而还未等到回信的时候,他和辛和已经飞往了俄罗斯。
先到莫斯科,然后再飞到圣彼得堡。在飞机即将拔地而起的时候,她被强大的加速度所震撼。她对他说,简生,我以前读到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旅德女摄影师的话,她说,飞机起飞的时候需要抗拒非常之大的阻力,然而一旦它冲破这个阻力,上升到了高空,那么空气的阻力对于地面来说简直就不值得一提了。它便可以自由在在地飞行。这就像人生。
简生,你看,我们飞了。她笑容天真地说。
他淡淡地笑。心中却是担忧的。俄语完全不过关,语言障碍,经济和生活问题,俄罗斯社会的动荡和种族歧视,还有读研的目标……这异国他乡,前途未卜。需要足够信念去坚持。
从莫斯科机场过海关检查的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女警察拿着他的中国护照,冷眼上下打量,流畅的队伍在他这里停下来。他疑惑,刚要开口问的时候,第一个元音还没有发声,那个女警察就厉声喝道:NOEnglish!其实他本来是要说俄语的。
女警察伸手示意让他站到一边去。他的护照被莫名其妙地扣留,然后又被另外一个警察带进办公室。简生刚要开口向他质询,门就被砰的锁上。等了半个小时,进来两个警察,操着浓重的斯拉夫口音长串长串地说着什么,他一句都没有听明白。本来也没想让他听明白。接着那个警察抄下护照上的号码,打电话给另外一边,看起来仿佛是要确认什么。
广播里面已经响起了飞往圣彼得堡的班机已经登机的通知。警察放下电话,听到广播里的声音。终于问了句,你是乘这个航班吗。他回答说是。那个警察脸转到一边去,十分不耐烦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警察把护照扔给了他,朝他甩了甩头,示意出去。没有任何道歉。
他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折腾一番——持着一份中国护照不巧地遇到一个情绪不佳的中年妇女。辛和在出口的地方焦急地等待他,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他终于走出来,两个人来不及道清事情原委,便匆匆赶去柜台办理登机卡,然后又匆忙地赶去登机口上飞机。
上飞机之后,他依旧是脸色铁青。辛和在一旁安慰他,没事吧?她问。
他摇头。一言不发。
也许是因为出国前的准备太过顺利,踏上异乡国土的第一刻,他便面临了这样一个不祥征兆般的事件。后来的事情证明,的确是有更多的艰苦摆在后面。
在圣彼得堡天寒地冻的冬天,常常下起鹅毛大雪。食品变得尤其贵。取暖费用也高。漫长的夜,几乎看不到天明一般。两个人生活仍必须精打细算。宗教节日来临的时候,一片萧条安静。只有自己赶着关门之前去超市抱回一袋土豆或者长面包来果腹。那日大雪纷飞,他瑟缩着抱着一袋土豆往公寓赶,走过阒静无人的街区的时候,一群光头党的少年从背后冒出来,劈头盖脸对他一阵毒打。他扔出土豆砸过去,抱头逃离,却脱不了身,反而被人狠踢了几脚腹部,疼得蜷下身来。他蹲伏着,右手摸索到脚边的破砖,抓起来闭着眼睛一阵瞎拍。只听见一声惨叫,也许是打中了谁,血光四溅的。那些少年慌了神,忙着把受伤的人扶起来,他趁机得以逃脱,一路呼救狂奔。手上不知沾着自己的血还是别人的血,在雪地里滴了一路鲜红。
他惊魂未定地回到公寓,辛和亦被吓了一大跳。两个人一整个星期都心惊胆战。
便是这样的苦。
《大地之灯》 去俄罗斯留学(2)
在列宾美术学院,亚洲面孔是引人注目的。他们从列宾美院的大四插读,大四完了之后,如果教授同意你上大五,那么就意味着可以继续读完硕士。他是要强的,在他所在的那个导师的画室里面,有三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俊才,大家一起上课,一起临摹和创作,一起在假期去写生和去博物馆临摹。论天赋而言,他毫不逊色,并且最为刻苦。但是某种程度上,欧洲式的培养标准与国内接受的训练有所不同。刚开始的时候,他感到有些茫然,与教授言语交流也十分困难。若不靠着辛和帮忙和陪伴,他只觉得有些寸步难行。日子真的算得上是相依为命。
他们在俄罗斯的那三年,政府财政吃紧,古老城市的全面维护十分不到位。圣彼得堡四处弥漫某种苍凉的的气息。这座城市的历史始于1703年。彼得大帝在这里建立了彼得及保罗堡的水路要塞,后来逐渐从要塞扩建成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从莫斯科迁都于此,在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成为俄罗斯的首都。市内大多数都是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建筑,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风格本应是极度华丽高雅,然而由于缺乏修缮,它们大部分陈旧,墙体斑驳黝黑。室内电力供应不稳,巨大的装饰灯,光亮却透着一股黯然,气氛及其沉郁。有种特别的萧然沧桑之感。
放眼帝俄时代的宫殿和广场,高大的彼得铜像,涅瓦河边饱经战火洗礼的军舰,在铅灰色的天空之下,仿佛是哽咽地重复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历史。普希金决斗的小黑河,柴科夫斯基住过的旧公寓。艺术的历史无处不在地蕴含其中。古老的东正教堂耸立在苍穹之下,雾蒙蒙中勾勒着青灰色的轮廓。鸽子绕着尖顶静静飞翔,不祥而忧郁。看得人不知不觉感到落魄心酸。
依然有安好的时日。仲夏时节,他们两人像圣彼得堡那些情侣一样,在涅瓦河边散步,于彻夜不落的斜阳中欣赏白夜。漫步到子时,刚刚垂垂落下的夕阳又从另一边缓缓升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记忆跃然眼前。透明的天色泛白,似乎可以眺望远处波罗的海的点点扬帆。而身边轻然路过的白人女子,衣着时尚,带着贵族般的冷傲神情。
这就是曾经的列宁格勒。十月革命中,攻打冬宫的大炮至今还静静伫立。而英雄与理想的红色时代早就远去了。那些年轻的俄罗斯女郎,都不再会是身裹黑衣在爱情与宿命之中挣扎的悲情的安娜,亦不会是站在山崖上思念奔赴战场的情人的喀秋莎。英雄的人们已经离去了,然而在乡村的山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