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990部分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90部分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死海。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土壤
                   
    指陆地上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主要是由矿物颗
粒、有机物残体、腐殖质以及水分、空气等成分组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土壤具有供应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中的各种肥力因素是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主要决定于土体类型和土壤结构。常见的几种土
壤类型有黑土、砖红壤、黄壤、红壤、棕红壤、褐土、冰沼土、黑钙土、栗
钙土、紫色土、水稻土、草甸土等。我国的贵州、广西、四川等处的山地为
黄壤;河北省的冀西山地、燕山山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秦岭等处为棕
壤;褐土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从河北省北部到太行山东麓一带;灰化土分布于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水稻土在我国的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
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其中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台湾西
部平原最为集中;紫色土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江南地区分布有红壤;砖红
壤主要在广西、广东和云南各省的南部边缘地带以及海南省大部分地区。
                    
             植被
                   
    是指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总称。全球地表的植被称世
界植被,某一地区的植被称为地方植被,天然的森林、草甸等称为自然植被,
各类森林可称为森林植被。植被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合理地开发、利用、保
护植被将会给一个国家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根据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在一
定区域内可依照植被类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植被区域。例
如,全球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稀树草原等多种植被区域。




         哲学基本知识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与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
系统的哲学思想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形成的。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各种哲学学说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
具而存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通常反映先进阶级的进步要求,唯心主义和形
而上学一般反映保守的或反动的剥削阶级的利益。哲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
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互斗争、竞长争高的历史。19 世纪 40 年代,马
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传统,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和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人类哲学思
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级。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与存在
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第
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
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
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对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和存
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即为可知论;凡是否认或至少否认
有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即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
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分各种哲学
派别的标准,是理解全部哲学发展史的基本轴线,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
本问题。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
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
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
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
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
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
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
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和世
界观是一致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观察问题和处
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用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去指导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
形而上学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观察问题
和处理问题,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人类认识史上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
论,是无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力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
系。它正确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
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
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一
般是进步阶级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级,相应地,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缺
陷,是唯一科学、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
系。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
题。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
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唯心主义
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
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
观念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
精巧圆滑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
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物质
                   
    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

客观实在,都是物质。意识只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世界上
各种事物的存与亡,只是物质具体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
高概括,不能把这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相混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
展,对自然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具体形态的认识会不断改变和深化。而
哲学的物质范畴,则是永远不会陈旧和被推翻的,只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证实和丰富。


             运动
                 
    运动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
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
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一样,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的,是永恒的。运动的动因在于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源
泉。在矛盾的推动下,物质运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根据科学已达到的
认识,可以归结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主体,认为运动是某种精神活动或“神”的作用。
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把静止绝对化。


             静止
                 
    静止即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某种特定物
体在空间上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
没有发生质变。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暂时的、有条件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正确认识物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有相对静止,人们才能把握事物的质,认识事物,才能对事物的运
动进行测量和计算,才能在事物不具备质变条件时促进事物的量变,为质变
做准备。形而上学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
相对静止,也就否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否定了事物的存在。
         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
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
到将来的一个方向,一去而不复返。空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