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的先河,一位军事专家说得好:“这一惊人的成就,犹如用一颗子弹击
中另一颗子弹。”
“爱国者”是美国 1967 年开始研制的防空导弹,1982 年交付样弹并批
量生产。该弹从武器体制到技术方案,都是当今地对空导弹的佼佼者。它长
6 米,重 950 千克。最大作战半径 80~100 千米;作战高度最大 24 千米,最
小 300 米;最大飞行速度为 5~6 马赫,机动过载可达 25~30g;发射方式为
4 联装箱式倾斜发射。1 台国际最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制导雷达和 1 部自动化
程度很高的指挥控制计算中心,可保证“爱国者”导弹能够以大于 80%的杀
伤概率飞向来袭目标。
“爱国者”导弹系统的相控阵雷达可以监视正面 120°(±60°)、高
低 0°~90°范围内的 100 批目标;可同时跟踪 8 批目标、制导 8 枚导弹;
雷达的主天线探测距离为 150~160 千米。当发现敌目标后,所有经过处理的
信息都显示在 AN/MPQ—104 指挥控制车上。车上的 1 名指挥官和 2 名操作手
通过控制台即可完成作战全过程。
当伊军“飞毛腿”导弹一起飞,美军中最先获信息的是预警飞机和雷达
情报网。由于“飞毛腿”导弹的飞行弹道是在地面装定的,起飞后航向确定,
不易转弯或机动,因此美军可以根据预警机提供的信息很快估算出“飞毛腿”
所要攻击的目标,加上地面雷达的配合,随即得出“飞毛腿”飞行的弹道。
当多枚“飞毛腿”导弹来袭时,指挥控制车首先确定优先攻击的目标和拦截
时间,选定最适宜的发射架,并将飞行数据装入导弹,严阵以待。“爱国者”
导弹起飞后,按预定控制程序完成飞行转弯,同时相控阵雷达的制导天线不
断发出指令,修正导弹的飞行弹道。导弹在飞行中,头部制导舱内的小型相
控阵天线也在接受目标反射的雷达探测信号,一旦探测到“飞毛腿”就即行
跟踪。令人叫绝的是。该系统的相控阵雷达能根据目标的飞行速度和进入角
度来判断目标究竟是飞机还是导弹。如果目标是导弹,还要计算其落地点。
确定落地点是在无关区,就不再发射“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比如,在伊
军用“飞毛腿”导弹对沙特阿拉伯的一次袭击中,美“爱国者”导弹仅对袭
击利雅得市的 9 枚“飞毛腿”进行了拦截,而将其余的“飞毛腿”放过不管,
任其飞向水域。
“爱国者”导弹的战斗部引爆后被炸裂成无数碎片,一块碎片的打击力
相当于一辆重型卡车以每小时近 130 千米的速度撞击一堵砖墙,故只需用其
碎片即可击毁目标。
“爱国者”采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和半主动寻的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方
式,所以具有极高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就在“爱国者”名声大噪之时,一些专家颇有微词:“爱国者”主要设
计用于对付机动性强的飞机,其战斗部装药有限,改进余地也不大,今后战
争中很难彻底摧毁性能优于“飞毛腿”的弹道导弹。
海上敢死队——“飞鱼”导弹
许多人迄今都还记得 1982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南大西洋海域那惊人的一
幕:一枚价值仅 20 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倾刻之间吞噬了身价 2 亿美元的“谢
菲尔德”驱逐舰。自此,“飞鱼”名闻遐迩、身价百倍。
“飞鱼”导弹最初是由 MM38 舰对舰导弹“脱胎换骨”而成的,1978 年
定型投产,先后生产了 2000 多枚。这种导弹以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掠
海飞行能力强并具有“发射后不管”,以及全天候作战能力为特长,广泛装
备于法国的“超军旗”、“超美洲豹”、“幻影”50、“大西洋”海上巡逻
机、“超黄蜂”和“海王”直升机等。
“飞鱼”导弹总长 4.7 米,弹径 0.35 米,翼展 1.1 米,发射总重为 652
千克,最大射程 70 千米,最大速度 0.93 马赫。其外型采用典型正常式气动
布局,4 个弹翼和舵面按 X 型配置在弹身的中部和导部。该弹采用惯性导航+
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系统。导弹在自控段采用惯性导航,在自导段采用主动
雷达导引头实施末段制导。
导弹发射前,机械设备将目标数据输送给导弹计算机。发射后,弹上的
惯性导航系统将导弹引向目标,当导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等于零时,发出引
爆战斗部的指令。
代号为 AM39 的“飞鱼”导弹选用的是带冲击效应的聚能穿用爆破型战斗
部,同时兼有破片杀伤能力。战斗部上装有延时触发引信和导引头控制的近
炸引信两信,有机械、惯性和气压三级保险装置,从而可以保证战斗部适时
解除保险、准时爆炸。整个战斗部总重 160 千克,装高能炸药 40 千克,能穿
透 12 毫米厚的钢板,百米长、10 余米宽的战舰被命中 1 发便将丧失战斗能
力。
“飞鱼”之所以能成为水面舰艇的克星,与它的掠海作战、攻击方式独
特分不开。当载机发现目标后,先由载机上的发射系统把目标的方位、距离
和速度,以及载机的方向和速度等数据及时处理,得出导弹的飞行制导指令。
随后将指令装定到导弹上,一旦符合发射条件,导弹即沿着目标方向实施无
力投放发射。在导弹发射后 1 秒钟,自由下落约 10 米时,助推器点火,自动
制导系统开始工作,导弹进入俯冲飞行,当导弹速度到 280 米/秒时,主发
动机点火工作,导弹增速至超音速;然后,导弹迅速降到 15 米并改为水平飞
行,惯导系统开始工作,导弹以 0.9 马赫的速度贴海面巡航飞行并解除战斗
部引信保险。在导弹距目标只 10 千米时,导引头开机搜索目标,截获目标后,
转入对目标的自动跟踪并用比例导引法使导弹迅速接近目标,这时导弹按预
定程序下降高度至 2~8 米,掠海飞行,直至命中目标。
深海隐蔽杀手——潜空导弹
自从反潜飞机和潜艇投入实战以来,两者之间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殊死
搏杀。反潜飞机凭借飞行速度快、机动性能强,航速 10 倍乃至数十倍于潜艇,
因而能迅速飞抵战区。它作战反应快、效率高,可携带多种兵器在较短时间
内探测搜索较大范围的海区,且受敌潜艇威胁小,能低空或超低空飞行,难
怪潜艇面对反潜飞机的攻击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招架。
最初,潜艇只能消极地深潜隐匿,暂避一时,但终难逃脱其“天敌”的
“掌心”。一些国家海军迫于无奈,只得把火炮搬上潜艇。交战时,让潜艇
浮至水面,由射手操纵火炮进行抗击。然而作战效果并不理想。
导弹的问世,特别是 50 年代形形色色的导弹广泛应用,使潜艇防空出现
了转机。不少国家的武器专家先后把新型导弹搬到本国潜艇上,目前比较突
出的有:英国的“斯拉姆”潜空导弹系统、美国的“西埃姆”潜用防空导弹
和瑞典 AIM—9L“响尾蛇”潜用防空导弹等。
英国“斯拉姆”潜空导弹采用六联装发射装置,使用的是“吹管”导弹,
其制导方式为光学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该装置的 6 个导弹发射筒装在一
个可旋转和俯仰的共用支架上,在发射筒中间装有电视摄像机、控制设备及
发射装置的陀螺稳定系统。攻击时,发射装置从容器里升出,可旋转 360°,
并可在…10°至+90°内俯仰。当潜望镜探测到目标后,射手立即将导弹发射
装置伸出水面,并与潜望镜随动对准目标。一旦捕获住目标,射手可通过电
视荧光屏的显示,进行手控跟踪。目标进入导弹射程后,射手立即发射导弹,
红外跟踪器即跟踪导弹尾部的红外光源,将导弹引入电视摄像机的瞄准线
上。若导弹与目标位置有偏差,则用手柄及时纠正,直至摧毁目标。
“西埃姆”潜用防空导弹方案最初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经
过大量的深水试验,1977 年正式开始研制,1980 年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发射试
验。这种新式潜空导弹外形酷似“飞鱼”导弹,装在潜艇舰桥围壳中的导弹
箱内。当潜艇探测装置收听到反潜直升机和反潜飞机低空飞行时发出的声响
后,导弹即以低速从发射筒内垂直射出水面。当捕捉住目标后导弹由红外自
导装置操纵对准目标,直至将其摧毁。
瑞典的潜用防空导弹系统是由美国的 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改装
而成。所不同的是,弹体中增加了滚转俯仰机装置和中间制导装置,以便导
弹垂直发射出水面后,能转人水平飞行,因而能更有效地搜索、捕捉和击毁
目标。该型导弹安装十分灵活,既可装在耐压艇壳外部的垂直或水平发射管
中,也可用艇首的鱼雷发射管发射。这种潜空导弹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深度和
航速限制,且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可靠性高。据悉,瑞典海军今后打
算在每艘潜艇上均装备 8 枚这种潜空导弹。
潜艇装上潜空导弹将“如虎添翼”。届时,潜艇和反潜飞机究竟谁死谁
活?将很难预卜。
人体奥秘
人类的起源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灵长类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而根据生化理论和
生物考古学的证实,任何高一级的生命形态都是由低一级的生命形态进化而
来的。生命形态有动物植物之分,但它们都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单
细胞生物又是经由无机物、有机物、简单生命物质等环节发展起来的。从无
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这是数十亿年的一个漫长而艰苦的
历程。人类出现至今也大约二三百万年了,然而有趣的是,如同恩格斯指出
的那样:“整个有机界的发展史和个别机体的发展史之间存在着令人惊异的
类似。”人类的胚胎发育成为一套完整的动物祖先肉体发展史的“缩影图”,
而孩童智力的发展,更是动物祖先智力发展史的“更加简明的缩影”。
我们不妨将人的个体发育与生物进化的系统发育作一简要比较(见下页
图表):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比较
人的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 生物进化中主要代表动物
1.受 精 卵 1.单细胞生物(蓝藻等)
↓ ↓
2.桑椹胚( 16 个细胞) 2.团藻(多个细胞、无组织分化)
↓ ↓
3.胚泡(有分化,包括内细胞群、 3.多细胞动物(有分化、能摄食运
胚泡腔、滋养层) 动、生殖等,如最原始的海绵动物)
↓ ↓
4.二胚层胚胎(原肠胚) 4.二胚层动物(腔肠动物、身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