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大能量,使气息运用自如,音色优美动听,音调华丽多变,共鸣丰富浑厚,
歌唱持久连贯。
美声唱法大致形成于 16 世纪的意大利。这和意大利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
以及意大利语言适宜歌唱有关。19 世纪上半叶是美声唱法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和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的创作业绩分不开。他
们创作的声乐曲不仅适宜原有的美声唱法,而且将新的歌唱技巧融入这一唱
法,使美声唱法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通俗唱法 这种唱法一般没有固定系统的发声方法要求,而是靠歌手根
据所表现歌曲的情绪要求,打开喉咙自呼吸,采用近似口语化的歌唱形式,
如气声、轻声、柔声、强声、直声、喊叫、说白、鼻音等方法来组合完成一
首歌曲,达到一种亲切自然、通俗上口以及与听众自然交流的音乐效果。这
样的唱法比较活泼、轻松,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种唱法一般要借助于电声
扩音,演唱时歌唱者距话筒很近,由小乐队伴奏。通俗唱法 20 世纪 30 年代
起流行于欧美,后来很快风靡全世界。
民族唱法 这是当代声乐艺术中有别于美声、通俗唱法,具有中华民族
独特的歌唱风格和演唱技巧的一种歌唱方法。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
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具有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特点。
根据用嗓方法,它基本上包括四种声型:(1)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
(2)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3)真假声相混的混合声型;(4)真假
声相接的声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外声乐艺术的不断交流,民族唱法在以
上四种声型的基础上,还发展出借鉴西洋唱法的某些技术,又充分发挥民族
风格特色的新的有生命力的民族歌唱方法。
人声的分类
音乐中的人声,主要可以分为男声和女声。依据不同嗓音的色彩及音域,
男声、女声又可以分别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声部。即男高音、男中音、男
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如果再细分一下,女声可以分为:
抒情女高音 音色柔美,演唱中常以音质而不以音量取胜。善于抒发富
有诗意的内在感情。
花腔女高音 声音轻巧、富于弹性,音色中含有年轻少女那种明亮、清
脆而华丽的色彩。花腔女高音受过更多的花腔训练,例如模拟夜莺、百灵鸟
的音区相当高而又有婉转清脆的衬腔演唱,即需要花腔技巧。
戏剧女高音 声音浑厚有力,适宜表现激动、复杂的富于戏剧情节变化
的歌剧选曲或音域更宽的声乐作品。
女中音 音色与戏剧女高音相近,虽不如女高音那样光彩夺目,但比女
高音更为深厚、甜美、内在。
女低音 这是声音最为丰满、结实、浑厚、庄重的女声。
男声声部亦可参照女声声部的分类做更细一层的划分,一般分为:
男高音 音色开朗、豪放、昂扬,音域比女高音低一个八度。
男中音 音色明亮、宽广,近似于戏剧男高音,兼有男高音与男低音之
长。
男低音 音色纯厚沉着、朴实动人。深沉的男低音声音重浊、音量宏大。
世界十大男高音
在现代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有十位有造诣的男高音歌唱家,他们是:
卢契阿诺·帕瓦罗蒂 1935 年生于意大利,早年当过小学教师,自 1961
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亚国际比赛中获奖后,即以歌唱为职业,被称为“高音
C 之王”。
弗朗克·科莱里 1921 年生于意大利,30 岁在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
声乐比赛中获奖,是自学成材的歌唱家。
尼科莱·盖达 1925 年生于瑞典。艺术生涯从 1952 年演出亚当的歌剧
《朗朱穆的驿骑》开始。他通晓俄、德、意等六国语言。
帕拉契多·多明戈 1941 年生于西班牙,曾就读于席德音乐学院,后
成为墨西哥国家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歌剧之王”。
杰姆斯·金 1925 年生于美国,曾是餐厅、酒吧的歌手,到 1957 年才
成为改唱传统唱法的男高音。1961 年迁居欧洲,名声大振。
约西·毕约林 1911 年生于瑞典,6 岁即与父亲和两个哥哥在欧美演出
四重唱。17 岁起,先后受教于皇家音乐学院与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学校。1960
年病逝。
杰姆斯·麦克莱肯 1926 年生于美国,曾攻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他擅
长扮演奥塞罗、唐霍赛一类角色。
马里奥·德尔·莫纳科 1915 年生于意大利。13 岁首次正式登台,后
来进音乐学院研习声乐及音乐史。他音量宏大,被誉为“黄金小号”。
卡尔罗·贝尔贡济 1924 年生于意大利。从小酷爱歌剧艺术,曾做过
乳酪工人、司机和面包师,后参加歌剧演出,是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诠释者。
朱赛佩·迪·斯岱法诺 1921 年生于意大利。少年时就酷爱唱歌。五
六十年代与莫纳科齐名,特别擅长演唱那不勒斯歌曲。
音乐之最
交响乐作品写得最多的是奥地利古典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共写了 104 部
交响乐,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
歌曲写得最多的是奥地利古典作曲家舒伯特,他一生共写了 600 多首歌
曲,人们称他是“歌曲之王”。
圆舞曲写得最多的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他一生共创作了近
500 首圆舞曲,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器乐协奏曲写得最多的是意大利古典作曲家维瓦尔蒂,他一生共写了
450 多首协奏曲。
德国古典作曲家贝多芬在声乐作品中最早创造出声乐套曲这一音乐形
式。
匈牙利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在管弦乐作品中最早创造出“交响诗”这一
音乐形式。
德国古典作曲家约·塞·巴哈在器乐作品中最早创造出练习曲和变奏曲
这一音乐形式。
管弦乐队中应用双簧管这一乐器定音的惯例,是 200 多年前由德国古典
作曲家亨德尔最早发明并一直沿用到现在的。
世界上最长的歌剧是德国歌剧作曲家瓦格纳花了 20 多年才写成的组歌
剧《尼伯龙根指环》。全剧由四个部分组成,要用四个晚上才能全部演完。
世界上最大的音乐会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 1872 年在美国波
士顿指挥过的一次由 2 万人(包括歌唱演员)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约翰·施
特劳斯也是音乐历史上指挥过人数最多的一个乐队的音乐家。为此,美国还
特地盖起了巨厦来容纳这 2 万名演员。
世界著名的序曲
罗西尼(意大利):《塞维勒的理发师》、《赛米拉米德序曲》。
勃拉姆斯(德国):《大学庆典序曲》、《悲剧性序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一八一二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扎特(奥地利):《费加罗的婚礼》。
韦伯(德国):《自由射手序曲》(又名《魔弹射手序曲》)。
贝多芬(德国):《菲岱里奥序曲》。
斯美塔那(捷克):《被出卖的新嫁娘》。
苏佩(奥地利):《轻骑兵》。
门德尔松(德国):《芬格尔洞》(又名《赫布里底岛》)。
柏辽兹(法国):《罗马狂欢节序曲》。
柏林卡(俄国):《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比才(法国):《卡门序曲》。
世界著名的交响曲
海顿(奥地利):《告别》、《惊愕》、《时钟》。
莫扎特(奥地利):《第三十九号》、《第四十号》、《第四十一号》。
贝多芬(德国):《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舒伯特(奥地利):《未完成交响曲》、《悲剧交响曲》。
柏辽兹(法国):《幻想交响曲》。
门德尔松(德国):《意大利交响曲》。
舒曼(德国):《春天交响曲》、《莱茵河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悲怆交响曲》。
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世界著名的组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天鹅湖》、《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火鸟组曲》、《彼得鲁什卡》。
比才(法国):《卡门》、《阿莱城姑娘》。
拉威尔(法国):《鹅妈妈》、《达菲尼与克罗埃》。
格罗菲(美国):《大峡谷》。
格里格(挪威):《培尔·金特》。
穆索尔斯基(俄国):《展览会上的图画》。
世界著名的圆舞曲
勃拉姆斯(德国):《圆舞曲》,作于 1865 年。
格里格(挪威):《圆舞曲》,作于 1867 年。
庞塞(墨西哥):《圆舞曲》,作于 1928~1933 年间。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 1867 年;《啊,
美丽的五月圆舞曲》,作于 1877 年。
罗萨斯(墨西哥):《乘风破浪圆舞曲》,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
作于 1891 年。
李斯特(匈牙利):《海菲斯特圆舞曲》,一译《浮士德圆舞曲》,作
于 1860 年。
古诺(法国):《微风圆舞曲》,作于 1859 年。
瓦尔托伊费尔(法国):《溜冰圆舞曲》,作于 1882 年。
肖邦(波兰):《瞬间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
作于 1846~1847 年间;《告别圆舞曲》,作于 1835 年。
西贝柳斯(芬兰):《忧郁圆舞曲》,一译《悲伤圆舞曲》,作于 1903
年。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作于 1846
年;《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作于 1869 年。
莱哈尔(匈牙利):《卢森堡圆舞曲),作于 1909 年。
德里戈(意大利):《火花圆舞曲》,作于 1900 年。
世界著名的小夜曲
海顿(奥地利):《小夜曲》,约作于 1762 年。
舒伯特(奥地利):《小夜曲》,作于 1828 年 8 月。
古诺(法国):《小夜曲》,作于 1855 年。
德沃夏克(捷克):《E 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 1875 年。
德里戈(意大利):《小夜曲》,又名《爱之夜曲》,作于 1900 年。
皮尔纳(法国):《小夜曲》,作于 1894 年。
德尔德拉(捷克):《小夜曲》,作于 1901 年。
托赛里(意大利):《小夜曲》,又名《叹息小夜曲》,作于 1898~1903
年间。
布拉加(意大利):《天使小夜曲》,又名《瓦拉契亚的传说小夜曲》。
莫扎特(奥地利):《弦乐小夜曲》,作于 178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