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38部分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38部分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用来制造飞机机体可使飞机重量减轻 23%。用硼纤维补强的钛镍复合材
料在军事和空间技术上起重要作用。
碳纤维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材料。它可用聚合物纤维通过
一定的工艺制得。把聚丙烯腈丝在 200~300℃的空气或氧气中进行热分解,
然后在 1000℃的氢气中碳化,最后在 2500℃的惰性气体中迅速加热,就可得
到石墨化的纤维。这种碳纤维直径只有 5~10 微米,十分脆。人们用溴或一
氯化碘来塑化纤维,经塑化的纤维可纺成纱、织成布,最后除去塑化剂,碳
纤维仍保持原来形状。
碳纤维的特点是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
变、导电传热、密度小、热膨胀系数小。但它难与其他材料复合,所以复合
前要首先作表面处理。
用碳纤维增强的尼龙 66 有很好的韧性和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荷分散体
和导电体。其耐磨强度比用玻璃纤维增强的尼龙 66 高 4 倍。碳纤维增强的聚
苯硫醚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导电性提高,表面电阻降低,有优异的耐腐蚀
和耐水解性能。
用碳纤维增强陶瓷或玻璃,不仅能提高陶瓷或玻璃的强度,更主要的是

大大提高了其韧性。这种增强复合材料在燃气涡轮机、火箭发动机上用于制
作关键设备。用碳纤维增强金属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是一项很有
发展前途的技术。用碳纤维增强铝的复合材料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它生产
成本低,材料的比强度、比刚度高,能耐高温,抗拉强度、耐磨性好,是电
和热的良导体。因此在飞机、坦克、导弹、卫星等方面得到广泛利用。
目前发展较快的还有金属纤维增强金属的复合材料。例如,用钨纤维增
强铬铝钇铁合金而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高温强度高,延展性好,抗氧化,
耐腐蚀等最佳综合性能,是生产燃气涡轮机叶片、火箭发动机喷嘴、航天飞
机鼻锥等的优质材料。
混杂复合材料是把玻璃、碳等纤维按各自的特点组合起来,编制成粗纱、
毡、布等,再与塑料、陶瓷等复合而成。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成本低,能使各
种材料的特性互补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性能,并且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混杂效
果,因而发展迅速。

其他类型复合材料

细粒复合材料的一个代表是金属陶瓷。它是由陶瓷相和粘结金属相所组
成的非均匀复合材料。陶瓷相主要是高熔点的氧化物、硼化物、碳化物等,
金属相是某些过渡族金属及其合金,金属相和陶瓷相之间并不发生化学反
应,而是靠分子间的相互扩散和渗透而形成复合材料。它的特点是既具有金
属的韧性、高导热性、良好的抗热冲击性能,又具有陶瓷的耐高温性能。因
此它在宇航、化工、机械、冶金、国防等行业都大显身手。
最早出现的层叠复合材料是夹层玻璃。它是在两层玻璃中间加入塑料等
填充料粘结而成。在钢化玻璃产生前,这种夹层玻璃常用作汽车等的窗玻璃,
在防止玻璃伤人方面起过积极作用。现在有的飞机也采用多层的有机玻璃作
窗门,人们常用金属板夹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作减振材料,以减轻振动和降低
噪音。
复合材料是材料领域的奇葩。它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各自的优点,按科学
的方法加以复合,使它具有各种材料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从而获得优异的
综合性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复合材料已有三代:
40 年代研制的玻璃钢,是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这是第一代。
60 年代后研制出的用碳纤维、芳纶、碳化硅纤维等增强树脂,属第二代。
目前正在发展的纤维增强金属、陶瓷纤维增强陶瓷等,属第三代。
在利用复合材料获得优异的结构性能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开发具有各
种功能的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奇妙的声、光、电、磁、热性能,在日常
生活中、工业生产、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材料工程放异彩

现代显微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观测材料的结构时,能从晶体
再细微到分辨出原子和电子,因而对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性质(电学、
光学、磁学、热学、能量转换等)能够不断地揭示,给人类提供了设计新材
料,改造、利用现有材料的依据。自然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旋风,为材
料工程增添了异彩,已经培育出现代材料科学的灿烂花朵。而且由于高科技
的涌现,人们已经制造出了许许多多性能奇妙的新材料,成为材料园地中的
佼佼者。用于材料工程上的技术繁多,有离子束、电子束、激光束、电解、
电镀、化学镀、高压力、快速冷凝等等,都在制备新材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
献。

载能束巧夺天工

载能束指的是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将这些具有高能的束流强行注
入材料内部,在材料的表层可以迅速加热到高温,也可以实现快速冷却,冷
却速度达每秒 1012摄氏度。这两种作用和载能束的本身都能对材料发挥奇特
的作用。载能束本身的离子作为掺杂物质,掺入材料表面,能改变材料表面
的成份。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会引起材料内部的结构变化,使原子重新组
合,新的化合物可由此产生。
1973 年,迪利那利发明了用离子注入的方法把晶体合金转变成非晶合金
(有关非晶合金的性质,在“繁星闪烁”一章中另行详述),这个方法是事
先选择要注入合金晶体的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放入放电管,在放电管两
端加上高电压,放电过程中使放入元素变成离子。这种放电管叫离子源所形
成的离子进入磁质量分析仪,通过分析仪选出所需能量的离子,在高电压的
电场下加速,使离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大约有几十万电子伏特),用这样的
离子束流去轰击金属或合金表面。当注入的离子大于金属总原子量的 10%
时,可以使被注入的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非晶态膜。非晶态膜比晶态金属的硬
度要高几十至几百倍,这样就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高剂量的离子注入晶态金属或合金,导致晶态金属的结构受到破坏,使
晶态表面产生极高的应力密度。因此,在这些非晶化的合金表面,得到高强
度、高硬度、高韧性的特性,其成份结构和原来材料截然不同。这叫做材料
的表面改性。
但是,并不是任意注入离子和被注入的金属合金进行任意组合都能使材
料表面非晶化。如果用被注入的合金的自身离子束注射,如铜离子注入金属
铜,就不能形成表面非晶化。近年来,用离子注入法已制造出的非晶化表面
的金属(合金)有:钨离子注入金属铜;钽离子注入金属铜;磷离子注入金
属镍;磷离子注入不锈钢;金离子注入铂金;铁离子注入镝金属;镍离子注
入镝等等。这些制造成功的金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的已在工业生产中
获得有效应用。
离子注入技术可以通过束流的控制,实现金属表面的局部非晶化。使人
们能进行随意操作,使用巧妙自如。如采用大面积的扫描离子注入,就可以
获得人们梦寐以求的大面积金属表面非晶化的保护层,而且,在室温条件下
就可以实现。离子注入的前景是非常美妙的。

载能束改变材料表面的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性能。载能束
加热的金属,可以在改性材料表面上形成扩散层,增加材料的抗磨、抗腐蚀
的性能。如将铝蒸气扩散到钢上,铝的扩散层对钢起着很好的防护作用。1978
年,英国哈威尔原子能中心的研究者 N·E·W 哈特勒公布了用氮离子注入能
提高钢的抗磨能力,大大激起了人们的兴趣。目前,用氮离子注入人工髋关
节材料钒铝钛(TiAL6V4)进行表面改性,已发现其耐磨性能提高到原来的 1000
倍,效果特别奇妙。激光表面处理在工业上已获得广泛应用,如对邮票打孔
机的滚筒经激光处理之后,把一个滚筒原先只能打印 150 万张的记录提高到
1500 万张,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载能束的表面改性技术,从精细工艺、精致图案到较大的面积,可以无
所不包地解决表面改性问题,其效果被人们称颂不已,真可谓巧夺天上。

制膜术交响曲

当人们漫步在高科技的商品市场时,会惊奇地看到许多小巧美观、令人
爱不释手的电子整机,如袖珍型电视机、盒式录相机、微型计算机等等。这
些产品之所以小巧玲珑,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已进入
制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微组装阶段。在微组装中使用多层布线板、各种
微型片式元件(包括各种集成电路)和表面安装技术(即纳米技术)。若剖
析这些奇异的电子整机,不难发现,它们的各部分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薄膜,
可见功能薄膜是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向材料科学
提出了特殊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提供性能极为稳定的控制和测量元件。
宇航和生物医学要求的微型元件,特殊功能的高性能微元件,太阳能电池等,
都要求制作出纯度很高,厚度是几百 到几个微米的膜质优良、厚度均匀的
功能膜。在高科技发展的大潮中,各种各样功能膜的制备,汇成了美妙的制
膜技术交响曲。
在制膜技术中,膜料也可按成分、结构、性能、用途和制备方法分类。
按成分,现有的薄膜有元素金属膜、合金薄膜、元素半导体薄膜、化合物半
导体薄膜、氧化物薄膜、氮化物薄膜、高分子薄膜、混合物薄膜等。按组织
结构则分为单晶薄膜、多晶薄膜和非晶薄膜。在实用上广泛采用按用途分类,
如电子薄膜、光学薄膜、机械薄膜、装璜薄膜等。电子薄膜中又分为超导电
薄膜、导电薄膜、电阻薄膜、半导电薄膜、介质薄膜、绝缘薄膜、保护薄膜、
铁电薄膜、磁性薄膜等。其他还有性能特殊的压电薄膜、热电薄膜、光电薄
膜、电光薄膜、磁电薄膜、磁光薄膜等。有不少薄膜具有两种或多种优良性
能,它们可以有几种用途。
展望微电子工程,从单晶硅片到晶体三极、二极管及传感器等,都需要
建立高级的严密的制膜技术。要想在 1/1000 毫米到 3/100 毫米厚的单晶硅层
上掺入磷或锑以变成一个半导体层,必须经过一系列制膜技术制成器件,需
要按不同要求镀上膜,并在上面划出几百甚至是上千个彼此孤立的分区,这
些分区都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个区域就是不同的器件,它们都承担
一种结构元件的功能。可见,薄膜技术十分重要,而技术要求又是十分苛刻
的。
制膜技术有两大类,那就是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要制出膜质优良、
性能稳定的功能薄膜,常用物理方法加工,用这种方法制膜都要在真空抽机

(机械泵和油扩散泵)抽成的高真空容器中进行。目前,用化学方法制膜在
膜质上还达不到要求,所以多采用物理方法,首先将要制造功能薄膜的原料
(块状或片状)进行加热蒸发,形成原子蒸气,然后让它在要使用的衬底上
冷凝、沉淀(衬底可用晶片、玻璃、金属片)。要使功能膜成膜均匀,具有
一定的机械强度,必须精确控制真空容器中的气氛和成膜时给衬底加热的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