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25部分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25部分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指有形态,有状貌的生活形象,跟“使他目不暇给”前后连贯,搭配恰当,
能给一种特有的和谐美。
形容词的生动与代词的指代形容词的锤炼,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比如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稿中写道:“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
稍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的淳朴可爱。”这里
的“稍高”是形容词,只能表现人物的“个儿”。作者在定稿时,经过反复
推敲,把“稍高”改成了“高高”,除形容人物的身材外,还洋溢着作者对
笔下人物的喜爱之情。又比如鲁迅《(坟)题记》原稿中的一句:“这是没
有如此便宜的,也给他放一点讨厌的东西在眼前。”作者在定稿时,对“讨
厌”这个形容词进行了几番锤炼,将“讨厌”改为“可恶”,不仅加深了词

语的感情色彩,同时还增加了生动性。
人称代词“他”锤炼时必须注意所代明确。比如叶圣陶《倪焕之》原稿
中的一句:“他又跑到冰如那里,却真有结伴的意思。”这里的“他”字在
句首,前面的几句话里又涉及到几个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所以作者
在定稿时把“他”改为“树伯”,文章所代也就明确了。指示代词“这”和
“那”前者指代较近的时间、地点和事物,后者指代较远的时间、地点和事
物。在锤炼时,一定要认真推敲,再三辨析,不要把它们混同起来。
量词的新鲜与副词的适宜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量词也
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有人问欧阳修,为什么要用“六一”这两个量词呢?欧阳修回答说:“我家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有一千卷,还有琴一张,棋一局,常
常还得喝一壶酒,……再加上我这个老头,在这五件东西中间养老,不就是
六一了吗?”(引自《数字的妙用》)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名句“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通过量词的夸张,表现出庐山瀑布的奇特
景观。柳宗元也用“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的量词来表达自己
思想感情的。可见,量词锤炼得好,同样能给人以新鲜感,同样能使语言妙
趣横生。量词“个”的适应性很强,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比如叶圣陶
把“整理一个安静的书室“中的”“一个”,改为“一间”;在“镇守使的
衣袋里有个单子”中的“有个”,改为“有张”;“把两个眼珠子”中的“两
个”,改为“两颗”,把“有一个床”中的“一个”,改为“一张”;把“一
个塑像”中的“一个”改为“一尊”等等,都是锤炼量词方面的典型例子。
副词的锤炼要程度适宜。比如鲁迅《四论“文人相轻”》原稿中的一句:
“荒场上又有变戏法的,石头变白鸽,坛子装小孩,本领本是不很强。”这
里的“本是”属于副词,语意肯定,显得生硬。作者经过再三斟酌,将“本
是”改为“大抵”,表示情况不十分精确,语气也比较和缓。要呼应自然。
比如叶圣陶在《饭》原稿中写道:“十几副桌椅一张破旧的长方桌外,屋内
更没别的东西。”这里的“更”是副词,同“外”搭配不上。因此,作者经
过反复锤炼,将“更”改为“再”,不仅呼应自然,而且语句也通顺流畅。
副词的锤炼,还应接近口语,从而“使所选副词跟整句话甚至整篇文章的风
格协调”起来。
连词的有无与语气词的“色彩”《宋稗类钞》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请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的文章,主人看了赞不绝口。可几天后,
欧阳修派人要把文章底稿取回,并说明要对原稿进行删改。等主人再次阅读
这篇文章时,发现别的地方原封不动,只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
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即在句子中加了两个连词“而”,
其意义虽然没有变化,但读起来章节和谐,脉胳连贯。《文章的修改艺术》
里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先写了
“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然后又
将句中的连词“可是”挥笔删掉。显然删掉好,好在前后两个分句连得更紧,
好在更能反映当时的紧迫情况,好在句子也更接近口语。可见,连词的用与
不用,要从文章实际出发。
语气词能帮助语气的表达,能在语调的基础上增加“色彩”。比如袁鹰
《井冈山记·青山翠竹》原稿中的一句:“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
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这句话中没有语气词,读起

来缺少感情色彩。作者在锤炼语言时,在句后加上语气词“啊”,其效果就
大大不同了。又比如王愿坚在创作《普通劳动者》时,先写了“他这鼓动工
作挺不错,那件事和眼前的情景还很有些想象呀!”然后又将句尾的语气词
“呀”改为“呢”。“呀”字不合变音规律,读起来不自然:用“呢”更亲
切,更富于感情色彩。

六种句子成分

汉语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因为句
子的主要意思靠主语、谓语、宾语来表达,所以称为主要句子成分;定语、
状语、补语,在句子中起修饰补充作用,是次要句子成分。例如:“(枣红)
马(在碧绿的原野上闪电般)奔跑。”这句话,去掉括号里的修饰成分,基
本意思仍然可以明白,就是“马奔跑”。但如果去掉了“马”(主语)和“奔
跑”(谓语)这两个句子成分,剩下括号里的语词就令人莫名其妙了。但这
决不是说定语、状语、补语等次要句子成分就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了,一句
话要表达得严密而且生动形象,往往要靠这些次要句子成分。如只说“马奔
跑”,虽然意思也正确、明白,但太简单、太平淡。而说成“枣红马在碧绿
的原野上闪电般奔跑”,不仅指明了“什么样的”马和马“在什么地方”、
“什么样的地方”、以及“怎样”奔跑,连马的色彩、动势、草原的风貌,
也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认识句子的主要
成和次要成分,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帮助。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阅读,准确而简便地认识较复杂的句子
的语法,以及比较隐蔽的病句,从而提高我们语法水准。如:“洒满月光的
高山枕着大海和星星静静地睡着了。”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干:高山……枕
着……大海……星星……睡着了。从这条主线里,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谓语
“枕着”与宾语“星星”搭配不当。如果在“星星”后面加“顶着”,或干
脆把“星星”去掉,这个句子就通顺了。我们可以把这种通过找主要句子成
分来认识句子语法是否正确的方法,叫作“删繁就简法”。

八种复句

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复句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
段的句子。如“一个战士倒下了,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他个头不高,
却很有力气。”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的几个单句。同一
个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密切相关的事,如“他个头不高,却很有力气。”
前一句说“个头”,后一句说“力气”,但矮个头与大力气相关联。
复句一般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共包括八种复句。联合复句有以下
四种:
并列复句指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表述同一事物的
几个方面的复句。例如:“我喜欢现代汉语,也喜欢古代汉语。”“中小学
生既要学习好,又要品德好、身体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承接复句  分句之间在意思上是承接的,表示连续的动作和事情。如:
“小刘跳下自行车,掏出钱,买好菜,又骑上车子往前走了。”
递进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一层比一层深入的意思。例如:“我们不仅要
掌握汉语语法基本知识,而且要精通它。”“小娟善于写文章,尤其善于写
抒情散文。”
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列举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种的复句。例
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困难,要么它向你低头,要么你向它
低头。”
偏正复句包括以下四种:
转折复句  后一个分句同前一个分句意思完全相反或相对的复句。例
如:“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如你,但我要努力赶上你。”
因果复句  分句中一个说明原因、一个说明结果的复句。例如:“小明
因为性格幽默,所以同学们都爱跟他开玩笑。”“因为有了党的富民政策,
所以很多农民都富起来了。”
假设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假设,一个分句表示假设之后出现的情况,这
种复句叫假设复句。例如:“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学习就不会进步。”“倘
若失掉了自信,你将一事无成。”
条件复句  一个分句提出某种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下产生的
情况。例如:“只要清清白白做人,就不算虚度一生。”“一个不讲道德的
人,无论怎样有才华,也不会令人尊敬。”

形象通俗的比喻

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是这样描绘了革命高潮
的即将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
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
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文字,用“航船”,“朝日”,“婴儿”三个活生生的形象,比喻
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情势,非常生动,很有感染力。
比喻,是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修辞方法之一。比喻就
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把该事物表达得
更加鲜明、生动。
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上面的例文就是。文中用“航船”等形象把
抽象的革命高潮具体化了。
比喻可以变陌生为熟悉。如“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这是地球的表
皮,相当于鸡蛋的蛋壳……地壳往下相当于鸡蛋白的那一层叫作‘中间
层’……中间层再往里就是地心,相当于鸡蛋的蛋黄。”
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如:“人的大脑的思维,有时像电光石火,在
瞬间迸出火花。”
比喻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比喻是一种很好的常用修辞方法。但运用比喻要注意三点:一要贴切,
不能把毫无相似点或勉强相似的事物牵强附会地硬拉到一起打比方,更不能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闹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二要新颖,用比喻要有创
造性。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子的是才子;第二个用花比喻女子的是
呆子;第三个用花比喻女子的是傻子。”三要注意文体。在某些公文,法律
文告等文体中,不能轻易乱用比喻,以免误事。

凝炼精工的对偶

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对偶句。如“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后来,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中,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