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19部分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19部分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的情怀感染下,达到了高潮。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
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
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
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
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
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
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
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
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
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
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
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
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
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
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
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
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
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
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
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
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
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
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
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
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
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

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
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
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
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荀巨伯重义轻生

荀巨伯是汉桓帝时的贤士,一向格守信义,笃于友情。他听说千里之外
的一个好友得了重病,心急如焚,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装,便赶去探
视。他晓行夜宿,戴月披星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好友居住的县城。谁知
进城以后,只见街上冷冷清清,悄无一人,觉得很奇怪。他好容易才找到好
友的住处,发现好友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声低呼:
“水!水!”
荀巨伯忙从桌上取过土碗,四处寻水,好一会才在厨房水缸里找到了一
点水,马上装入碗内,递到友人口边。
友人呷了几口,精神稍好一些,抬头见是荀巨伯给他递水,惊喜地问道:
“你什么时候来的?”
荀巨伯答道:
“刚到。”
友人见荀巨伯满面风尘,为看望自己不惜千里奔波,深为感动。但想到
目前情况紧急,又焦急地对荀巨伯说:
“胡兵马上就要来攻城,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还是赶快走吧,晚了就
走不了啦!”
荀巨伯诚挚而又坚定地说:
“你重病在身,旁边没一个亲人,作为朋友,我现在能够离开吗?”
友人感动地说:
“贤弟盛情,令人感动,我是将死的人了,怎么能够连累你呢?还是快
点走吧!”说完,又吃力地把手一挥。
荀巨伯恳切地说:“我不远千里来看你,你却要我走。弃义以求生,我
苟巨伯是那样的人吗?”
正说到这里,突然听到门外有人高喊:“这里有人!”
友人听见喊声,焦急地对荀巨伯说:
“胡人来了!你快从后门逃走吧!”
说到这里,由于情绪激动,又禁不住连声咳嗽。
荀巨伯忙把土碗递到他口边。正在这时门突然被踢开,一个身材魁梧、
身着胡装、手执钢刀的大汉,带领几个随从冲了进来。
友人十分着急,荀巨伯却镇定如常。
大汉见屋中只有两个男子,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亲为递水,便走上前去,
大声地问荀巨伯道:“我大军一到,一郡尽空,你是何人,竟敢独自停留?”
荀巨伯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在下荀巨伯,因友人重病在身,无人照顾,因此千里探视,不忍离去。
望刀下留情,要杀就杀我,千万不要伤友人之命!”
大汉想不到一郡尽空,竟有人愿舍己救友,颇为感动,便对随从们说:

“我等不该入此有义之国,走!”
说完,向荀巨伯一拱手,转身出门而去。
友人此时方才如释重负,紧紧拉住荀巨伯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
泪滚滚而下……

高尚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高尚的友谊,直挚的友谊,这友谊,像一支
心灵美的赞歇,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1845 年 2 月,马克思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国,迁居布鲁
塞尔,生活很贫困。这时候,恩格斯刚刚出版了一本书——《英国工人阶级
状况》,得到一笔稿费。恩格斯拿到稿费以后,立即寄给马克思,并给马克
思写了信。“至少,不能让那帮狗东西因为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经济困境而高
兴。”
1848 年的巴黎公社及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更困难了,
有时候甚至靠典当衣物和拍卖家具过日子。
恩格斯知道后,非常焦急。他想,有什么办法才能使马克思摆脱贫困的
生活呢?他想来想去,只好继续去经商,以便赚点钱来资助马克思。恩格斯
从事商业以后,马克思不断地收到恩格斯的汇款。就这样,恩格斯为了能让
马克思更好地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工作,担负起马克思一家的大部分生活费
用。他自己则像“服苦役”似的,干了整整 20 年的商业工作。
恩格斯为了支援马克思,决心自己过俭朴的生活。他把租的一间好房子
退了,另外租了一间便宜的差等房,把省下的钱寄给马克思。恩格斯很喜欢
骑马郊游,他用父亲在圣诞节给的钱买了一匹好马,可是,他听说马克思又
需要帮助时,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心爱的马卖了,把钱寄给马克思。
恩格斯的无私援助,使马克思非常过意不去。有一次,马克思对恩格斯
说:“以后我不许你再这样做了!”恩格斯摆了摆手说:“我这样做,不是
为了你个人,而是为人类尽我的义务。人类需要你的思想和理论,比什么都
要紧得多。”马克思听了,感动得热泪直流,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马克思同恩格斯不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为了及时地交流,讨论问题,
他们经常通信,有时候一天要写一封,甚至几封信。每当马克思收到恩格斯
的信的时候,常常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次,恩格斯生病了,马克思知道以后非常担心。他特意找来一堆医
学书,看看恩格斯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写信告诉恩格斯应该注意些什么。
恩格斯研究自然科学的时候,手头资料不够,马克思立刻放下自己的工
作,一连几天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抄了寄给恩格斯。恩格斯写《自然辩证
法》这本书的时候,马克思也给他提供了许多材料,其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
那一部分,还是马克思替恩格斯写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战斗在一起。他们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们一起写了《共产党宣言》;他们一起
给报社撰写了一篇又一篇论文。
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还没有全部完成,第二卷和第三卷还只有一
个草稿。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生前的这部著作能尽早出版,放下自己的研究
工作,去整理马克思写的《资本论》。那时候,他已经 63 岁了,但他仍然日

夜工作,仅用了 2 年的时间,第二卷就出版了。接着又投入第三卷的整理工
作,谁知第三卷的大部分文稿还只是一个速记稿,有些地方只是一个提纲。
恩格斯整整花了 10 年的时间,终于整理完毕,于 1894 年出版。《资本论》
这部光辉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诚挚友谊的结
晶。

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不仅能并肩战
斗,而且在生活上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在这几位老战友中,朱德同志年龄最大,他担任委员长时,都 70 多岁了。
毛泽东一见到朱德,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说:“老总啊,身体可好吧!可以不
看的文件就不必看啰!可以不参加的会议就不要参加啦!”
年迈的朱德对毛泽东也十分体贴。一次,毛泽东正在休息。在房前值勤
的战士看到朱德的小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赶紧打了个让汽车通过的手势。
不料,汽车在很远的地方慢慢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警卫员正
纳闷,只见朱德同志拄着拐杖下了车,走近警卫员,轻声说:“主席刚刚休
息,让他好好歇一会儿。”说着,挥手让汽车从别的地方绕道走,自己步行
通过了主席的住处。
周恩来同志也十分尊重朱德同志,见了面总要亲热地称呼“朱老总”,
还要赶去搀扶他。一次,朱德打电话给总理,说准备去他那里,商量工作。
可正当朱德穿衣服,准备出门时,周总理已经赶来了。他一边往里走,一边
说:“应该我来,应该我来。”
离开朱德的房子时,周总理发现走道上有一块石头,就弯下腰捡起来,
认真地对朱德的警卫员说:“这些都应该捡干净,朱老总出来,绊倒怎么办?”
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成年累月忙着,很少休息。朱德总惦着总理,
一有电影票,他就想方设法约总理去看,好让他换换脑筋,休息休息。
一件件细微小事中,凝聚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
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 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20 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