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历史是有情,还是无情?只好根据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结论了。
李自成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领袖,
号称闯王。1644 年正月在长安建立大顺朝,年号永昌。3 月,攻克北京,结
束了明王朝 276 年的统治。由于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闯
王不敌,退出北京,转战于河南、陕西、湖北,最后在湖湘一带不知所终。
九宫山遇难说
最开始报告李自成遇难的是清王朝负责追击闯王的靖远大将军阿济格。
他在 1645 年阴历闰六月初四日给朝廷的报告说:“李军兵尽力穷,窜入九宫
山中,随后在山中遍寻李自成不得。降兵、降将都说,李自成逃走时,仅携
带随身亲信 20 人,被村民围困,不能脱,自缢而死。我马上派认识李自成的
人去验尸,尸体已经腐烂,不可辨认了……”
南明王朝的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也向南明王朝的唐王发出了李自成
身亡的报告,不过这已是 1646 年的阴历二月了。他说:已斩李自成于九宫山,
因为周二南死,丢失了首级。
根据这两则报告,《明史》也做出了一条自成已死,而尸朽莫辨的模糊
结论。这个结论,由于许多地方志、家谱的发现而有所加强。
同治年间修编的《通山县志》和嘉庆年间修改的《湖北通志》都说:“程
九百,通山人,顺治二年李自成败走通山,九百率众杀之。”《程氏宗谱》
也有类似的记载。因为程九百本人占山为寨,鱼肉乡里,早已是官府通缉人
物,所以未曾申报请功。
这个杀死李自成的“众”到底是谁?《荒书》中有明确答案:“程九百
之甥以铲杀自成。”
这个“九百之甥”又是谁?《金氏宗谱》说:“金一柏追闯于牛迹岭下。”
而金之婶母恰巧姓程。所此,杀死李自成的真正凶手,则是九宫山下程九百
部下之金一柏了。
解放后,李自成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通山县高湖公社水源付一队
的深山古井里发现民团头目程九百(华楚)的墓葬和碑。可见此人物并非虚
构;另在九宫山一带发现的马镫,形特殊,并列有永昌年号,也不是一般将
士所用之物。
有了这人证、物证,李自成九宫山之死,就显得更是意切了。
九宫山遇难质疑
然而却有人提出了怀疑。
(一)闯王之死,对清王朝和南明王朝都是重大事件,然而报告却浮夸
不实。阿济格的报告说“尸朽莫辨”,实际上只是报告了一段传闻。连他自
己也说“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何腾蛟更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
把周二南之死同闯王首级失踪连在一起,表明他自己也没看过首级。这二人
的报告,连当时的朝廷都不相信。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传闻就更是不值一提
了。可以说传闻则有,实际却无。
(二)闯王退居湖湘时,还有四五十万左右的兵力,退居武昌时,还能
从容不迫地改江夏县为瑞符县,铸造“永昌通宝”的钱币,他的嫡系战将李
过驻军九宫山一带,也有数万之众,何至于须李自成亲自带 20 人寻找食物?
(三)《程氏家谱》中程九百所杀之人名叫李延。虽说李自成又叫李炎,
但闻名于世的仍是“自成”或“闯王”。程氏将此一事入《谱》,实是为了
领功。舍弃声名显赫的李自成、李闯王不用,却用生僻的李炎,甚而至于讹
写成李延,实在是没有这个道理,可见程九百所杀,并非自成。
(四)如果李自成真是被杀,那么,他的近在咫尺的几十万大军,决不
会让九宫山安逸。汽事上,九宫山是平静的、他的九十万大军,也是平静的、
他的妻子高氏也是平静的,这就反证了自成之死并不成立。
也有人据此进而猜想,自成之死,是李自成、高氏同他的亲密战友们合
谋,放出的一个烟幕弹,目的之一是解除南明王朝的灭国的敌意,以使联合
抗清;二是为李自成平静地退出政治舞台,或者说为时机一旦成熟,重返政
治舞台,做好技术上的掩护。
隐居夹山寺说
据说,有一个湖广举人,叫张琼伯,在清朝初年,被派会云南同知,他
在赴任途中,泊船湘西,信步游访了一座古庙,与庙内方丈一见如故,谈及
国事,非常投机。几年以后,张升任江西抚州知府,返任途中又泊船湘西,
准备再次会晤那位知己,哪知他已经去世了。感叹之余,只能在遗像面前默
哀致意。那老僧的徒弟指着遗像说:大人可知这位昔日的方丈是谁?他就是
威震天下的李闯王。当年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从此,李自成出家为僧、隐居石门的说法就悄悄地流传开来。
乾隆初年曾有官员到石门夹山寺调查:一位年约 70 的老和尚操着陕西口
音对他说:“奉天玉大和尚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且拿出一卷画像,一看,
很像史书上所记载的李自成的模样。他认为,李自成曾在 1643 年自称“奉天
倡义大元帅”,不久又自称“新顺王”,所谓“奉天玉”,就是“奉天”和
“王”的合称;也就是李自成的一个别有寓意的他名。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到石门,寻访李自成遗迹,得梅花诗 5 首;
近年来,又发现了《梅花百韵》的残板,记有梅花诗 9 首。其中《马上梅》
有“金鞍玉镫马如龙”之句,《东阁梅》有“徐听三公话政猷”之句。1952
年在夹山出土的奉天玉断碑上有“子门徒已数千指中兴”,“况值戎马星落
雨旧天”的句子,这些,定然不像和尚的口气,倒像是位戎马出身的帝王。
何况,夹山寺偏远荒僻,哪里有数千门徒僧众呢?
1981 年,在石门夹山寺附近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内中有一瓷坛,有
人测量了坛内的遗骨,与历史记载的李自成身材相近。陪葬之物,与李自成
家乡米脂县的葬俗相同,不久,又挖出了一个地下宫殿,出土文物有许多皇
帝所用的物品。
据《羊城晚报》报导:不久前在湖南石门公开的李自成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刘重日教授介绍了《中国史稿》编写中的一段罕为人知的
经历。当时,刘教授负责编写明史部分,郭沫若特别叮咛说李自成的死是一
个有争论的问题,要靠将来研究发展再做结论。刘教授强调说,当时的时代
背景,不容许把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写成一个和尚。只好写他被当地地主武
装打死。刘教授还指出,郭老从来没有否认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寺一说。根
据事实和多方面的考证,与会专家基本上认定了“李自成禅隐夹山寺”这一
结论。
隐居夹山寺质疑
不同意削发为僧隐居夹山寺的人们说:
(一)奉天玉大和尚墓、梅花诗及骨灰坛等实物的出土,只能证明确有
一奉天玉大和尚在,并不能断定奉天玉即李自成。
(二)李自成在攻打开封时,被守将总兵陈永福发来一箭,射伤左眼,
所以官方称之为“瞎贼”,可是所见之画像左目未瞎,可见该僧与自成无关。
(三)据考证:奉天玉和尚是从四川云游到此,看到夹山的这所唐代古
庙,除了宋朝的一口洪钟外,荡然无存。于是大发善心,沿门托钵,并得到
当地官绅的支持,终于使夹山寺初具规模。如果是李自成,在那样一个生死
不明、追索甚急的年代,怎敢带着眼疾抛头露面,沿门托钵,交结官绅,大
兴土木?
(四)关于“奉天玉”为“奉天王”的推测,李自成实已称帝,不会再
在隐寓的名字里退居为“王”;《梅花诗》也只是依题作诗,不必拘谨,穷
酸书生也惯常“指点江山”,绝不能反过来,说“指点江山”的都是王者。
因此,李自成隐居夹山寺之说,也不能成为定论。
对诸葛亮智者形象的挑战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虽然不是罗贯中小说里
的那种“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超人,但他高超的人品、杰出的才能、光
辉的业绩与献身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照熠熠的形象。在民间传说
里,他更是一个全能的智者,是智慧的胜利和化身。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是一样。近年以来,不少专家、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诸多失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诸葛
亮的智者形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短于奇谋,因守过时战略
公元 207 年,刘备谦辞厚礼,三顾茅庐,敦请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一鸣惊人,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短短 300 字,对政治、军事、内政、
外交以及当时形势和发展远景,都做了透辟的分析,在群雄混战之中,提出
了蜀汉开国与三国鼎立的长远战略,真是高人一头。正是这一战略的前期方
案的实施,刘备才得以顺利地摆脱困境,开创了蜀汉江山。
然而,这一战略的后期方案,即逐鹿中原的方案却是错误的。他说:“天
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由于这个分进合击的钳形攻势颠倒了主力和偏师的辩证关系,结果棋差一
着,前功尽弃。西蜀的三大灾难:关羽大荆州、刘备败夷陵和马谡失街亭,
一脉相承,都可以在对策的后一部分找到原因。
这一轻重倒置的根本原因,又在于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势和
地位都已发生根本变化,走了刘邦当年“暗渡陈仓”的老路。
实际情况是:汉献帝东迁后,秦川已失去了号召全国的政治优势:而“丘
墟遍野,十室九空”,凋敝的经济,又不足以支持刘备逐鹿中原;何况,崇
山峻岭,宜守难攻,兵轻则易被袭取,兵重则劳而无功。刘备根据这一战略,
带重兵在秦川一线,惨淡经营,虽然也取得了败斩夏侯渊、退曹操的赫赫战
果,但仍是稽延时日,一筹莫展。
相反的,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上逼宛洛,下控江吴。是一块
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但由于腹地浅窄,两面受敌,后援难继,处境孤悬。
进,则可震撼中原;退,则将陷入绝境。
公元 219 年 7、8 月间,关羽在襄阳前线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
震华夏,曹操吓得准备“迁都以避其锋”,形势大好。但是,刘封、孟达近
在上庸,未曾协力,张飞、赵云屯兵阆中、江州,未来增援;关羽倾巢北上,
后路空虚,待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关羽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这一战略
上的本末倒置,失去的不只是关羽和荆州,失去的是蜀汉政权唯一可以问鼎
中原的战机。尔后的六出祁山,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虚应故事了。
王夫之在评价《隆中对》时正确提出,“蜀汉之保有宗社数十年者在些,
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
专断拒谏,缺乏民主作风
诸葛亮曾教导部下“集众思,广忠益”,后来形成了,“集思广益”的
成语。但他本人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往往是墨守成规,专断拒谏的。
街亭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出祁山之前,被刘备简拔于行伍之中的魏延,曾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他说:“夏侯懋年少,怯而无谋,请让我带兵五千,从褒中出,沿秦岭而东,
当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达长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