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的外星人彩色照片了。
飞碟在中国
中国古代虽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说法,但是,在历代正史上,
多日多月的记载,却屡见不鲜。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又晋
元帝太兴元年(公元 318 年)一月,“日夜出,高三丈。”——太阳怎么能
够夜晚出来呢?这肯定是放射出强烈的橙黄色光的 UFO。
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 314 年)正月,“有如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
出西方而东行。”又,宋太祖德五年(公元 967 年)三月,“五星如连珠聚
于奎,奎,中国二十八宿之一,——这是一个飞碟群的真实写照,由东而西,
当然就是太阳了。
宋真宗元禧四年(公元 1020 年)四月,“西南方两月重见。”又,宋宁
宗庆元二年(公元 1196 年)十月二十日夜,“月初出时……皆见其团圆如望
夕,太史奏为上瑞。”——两个月亮,或者二十日夜的圆月,当然就不是月
亮,而只可能是飞碟了。
是令人惊异的莫过于以下记载了。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十一月,“有两日并出而斗,三日乃不
见,斗者,离而复合也。”——这大概是两个飞碟互相环绕旋转的记载,“离
而复合”,显示出飞碟能分能合的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古代正史中关于星象的记载是严肃的、可信的,否
则,欺君之罪,谁担当得起呢?
乘龙与乘槎
《史记·封禅书》上有一段乘龙上天的故事:“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它能明能暗,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登天,能入
水,这种描述不很像风靡现代世界的 UFO 吗?那下垂的胡髯,不很像是 UFO
上放下的悬梯么?
我国古代有关飞行物的记载也很早,晋张华《博物志》说:奇肱国的人
会造飞车,并且能驾车随风远游。商汤时候,他们驾车随西风来到豫州,汤
毁坏了他们的车,不让老百姓看见他们。10 年后,东风吹起,才又造了个车
打发他们回家,他们的国度在玉门关以西 4 万里。——这段传说的奇怪之点
在于,汤为什么不让老百姓看?保密 10 年,这同当代人们怀疑美苏掩盖飞碟
的真象,多么相似!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时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
十二年绕天一周……又叫“贯月槎”“挂星槎”,《博物志》记载:“旧说
天河与海通,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这些既能浮于海,又有“贯
月”“挂星”,往来于银河的“槎”,就是中国最早见到的,或许是想象到
的航行于太空的宇宙飞船了。
唐《洞天集》中有一段飞船实物的传说:“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
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
来复去,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李德裕是唐武宗时期的宰相,广
明是唐僖宗的年号,二者相距 30 多年。“声如铜铁,坚而不蠹”,表示它又
坚韧又不是用金属材料制成,李德裕所截“细枝”,可能是一个受遥控的通
讯设备,既然摆在宫殿里,而且说得确凿,这可算是最早的太空船展览了。
碟群戏华北
事情发生在 1990 年 7 月 7 日,江苏省泗洪县太平中学教师胡继云放假回
家,和家人在田里锄地。他报导说:“当时,满田野锄地的人很多,有人突
然呼叫:‘太阳旁边有两颗亮星!’我一看,果真如此,当时是夏令时 18
点 50 分。我又发现太阳右上方有一小团黑云,边沿还有很多星星。,待云块
飘向东方,我和人们数了数,共 16 颗。此时除了东方天际有几块很小的云朵,
整个天空可谓一碧如洗,虽然太阳光还很刺眼,这些星星也发出耀眼的银白
色亮光,而且不断变换着位置。
“我认识的星座不多,但知道那些绝不是星座。人们不断向我提问,我
说:‘这是因为特殊的天气关系,我们才看到了星星;至于位置变动,可能
是刚才飘走的云块留下的水汽,致使光线折射给人造成的错觉。’”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使我否定了自己的推论。星星数目不断增加,位
置不断变换,而这种变化只限于太阳右上方的一块不大的天区。我无法冷静
下来,和人们一样感到困惑。奇怪,后来,我们又同时惊呼起来,之所以那
样,是因为那景象实在绚丽极了:大白天,西方一个不大的天区里,聚积着
一群星星,嵌在湛蓝湛蓝的天幕上,发出耀眼的白光,不停地运动,不断变
换成各种图案,特别是日落前后,星光闪耀,背影是蓝天,底下是晚霞,互
相映衬,这种景象太迷人了,似乎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
“星星数目还在变化着:16、18、22、26、28、29、31、32,每隔几分
钟数一次,32 颗持续时间最长,也不知道是怎么冒出来的。21 时左右,数字
减少,至消失时,还剩 16 颗。”
这篇报导,写得生动而翔实,其真实性不容怀疑。
与此同时,江苏省徐州、宿迁、泗洪、淮阴、盐城、兴化,安徽省砀山、
萧县、宿县、灵璧、泗县、山东省曹县、单县等地也发出报告,当地许多居
民也同时目睹这一奇观。这次目击报告的时间及其集中程度,甚为罕见,其
真实性也是不容怀疑的。
哈密上空的遭遇
新华社乌鲁木齐 1993 年 7 月 2 日电(通讯员韩建强):7 月 1 日晚,新
疆航空公司飞行大队一机组,在驾机执行任务返回乌鲁木齐途经哈密上空
时,发现不明飞行物。
新疆航空公司飞行大队 2 中队原宗祥机组,驾驶 2607 号飞机执行 9304
深圳至乌鲁木齐航班任务。飞机进入新疆之后,高度为 11000 米,22 时 33
分过哈密市,约过了三四分钟,机组发现飞机正前方有一个比星星还亮的光
点,正与飞机相对而来,机组立即问乌鲁木齐机场调度:“空中有无活动?”
回答“没有”,机组立刻警觉起来,这时光点已变成了发亮的光团,后面有
扇形的余光,机组立即报告乌鲁木齐机场:发现“不明飞行物”。
“不明飞行物”先是向北转变上升,升到约比飞机高 2000 至 3000 米处
静止片刻,突然增加光亮,由原来的一个光团分解出两个光团,中间无亮光,
几秒钟之后,两个光团又合为一个大光团,亮度很强,并不断增大,下降高
度。当与飞机同高度时,光团急速地向飞机直冲过来,亮光照得飞机驾驶舱
如同白天,机组立刻紧急下降,当飞机下降到 7000 多米时,“不明飞行物”
在飞机前上方突然停止,然后向左转弯,拖着光弧远去。该飞机于 22 时 20
分,在乌鲁木齐机场安全着陆。
飞碟的本领
变幻莫测的形体
我们把不明飞行物叫“飞碟”,其实并非都是碟形,在众多的目击者眼
里,它可方可圆,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分可合,显示出千奇百怪、变幻
莫测的本领。
在巴黎西北 65 公里的韦尔农镇,两个生意人贝尔纳、米塞莱发现了一个
淡灰色发光物体,那物体就静静地悬停地那儿,显得非常冷峻。它大概在 300
米上空,如一支巨大的雪茄烟。突然,一个盘子一样的东西从雪茄船上滑出
来,发出耀眼的光芒,它快速朝目击者这边冲过来,掠过目击者,消失在西
南夜空,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圆盘,一个个从雪茄船中钻出来,
与第一个毫无二致。
最后一个圆盘,也就是第五个,隔了许久才迟迟出来。它有些与众不同,
呈红色,中间的红光较强,四周显得有些模糊微弱,它从雪茄船中坠落出来,
像失事的飞机一样,几乎快跌到塞纳河桥上,它接着悬停了一会儿,然后左
右摇晃起来,蹒跚着,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向北冲去,无影无踪了。
这时,母船的灯也熄灭了。夜,仍旧是那么寂静。
第二天,同时有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往警察局报告,而且,昨夜巡逻的警
察也看到了这一现象。
莫纳斯镇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块绿洲,1975 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镇电影
院正在放映《横渡大西洋》的影片。突然间,电影院内一片漆黑,这该死的
停电!观众混乱起来。
突然,一群青年从外面冲进来,高声喊“快来看啊!天上出现怪物啦!”
天上,一个梭形飞行物悬停着,灰不溜秋的,但有金属光泽,忽然,它
的尾部喷出一股白烟,紧接着有六个一模一样草帽形状的小飞碟,鱼贯而出,
它们一齐向西北飞去了。几分钟后,它们又以惊人的速度赶回来,又朝东南
飞去,不多久,它们又赶上母船,从它尾部钻了进去,母船启动了,一瞬间,
也无影无踪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不只是电影院停电,全镇任何电器都没电了,即使是
从不停电、危及人生命的手术室,也是如此。
另一次事件发生在美国克利夫兰附近,目击者是德温夫妇。当夜,天气
很寒冷,却很晴朗,四个发光的飞碟组成一个四叶形飞行,每个光团都有自
己的椭圆形轨道,同时,它们相会在四叶共同的叶心,然后又各自分头而去,
它们均匀、高速,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如同铍原子中四个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时的情形。
这四个发光的飞行物覆盖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天空。至少有 30 度的范围,
后来德温大妇回忆,它们覆盖了天空大约棒球场大小的范围。
光团发出白色的冷光,和月光很相似,它们始终绕着共同的中心打转,
始终同步飞行:相遇,分开,相遇,再分开,往复无穷。
后来,这四个飞行物终于合四为一,成了一个整体,毫不笨拙地开始呈
直角飞行。然后加速,缩减角度,消失在这夜空中了,这整个过程持续了半
个多小时。
动静自如的速度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人们看到的飞碟就是如此。
据国际航空协会公布:飞机的最高时速为 2523 公里,洲际导弹的最高时
速为 25200 公里,脱离了地球引力的人造飞行物,时速则可超过 30000 公里,
飞碟的速度是多少呢?
前苏联 UFO 权威齐盖尔教授说,根据雷达记录,飞碟的时速为 0~72000
公里,所谓“0”,就是悬停。
“悬停”是它的一大绝技,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它能静静地停在任何高
度,无声无息,而且没有任何尾迹,这是人类的任何飞行物不能办到的。直
升机能悬停,却左右摇摆,而且依靠巨大的螺旋浆;飞碟能静静地停在那里,
宛如天空中固定生长的物体,冷漠而又严峻。
1960 年,在美国的一个导弹发射试验场,上演了一部“比速度”的活戏
剧。当时,德国制造的 V—2 型导弹刚刚升空,一个飞碟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
它以 1600 公里的时速追上导弹,然后又加快速度,将导弹远远抛在身后,在
场的地勤人员测得它的时速,高达 9000 公里/小时。
早在 1949 年,该试验场导弹试验室主任罗伯特·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