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辞典-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傲雪欺霜】见“傲雪凌霜”。元·吴昌龄《张天师》:“梅花云:我这梅花……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凌霜夺第一。”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玉骨冰肌谁可匹,~夺第一。”
【奥妙无穷】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奥援有灵】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懊悔无及】后悔已来不及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遨翔自得】自由自在的样子。
【熬心费力】谓耗费心神和气力。
【熬肠刮肚】谓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熬更守夜】犹熬夜。
【熬油费火】谓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熬枯受淡】忍受清苦的生活。
【熬清守淡】谓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熬清受淡】见“熬清守淡”。
【熬肠刮肚】谓从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熬姜呷醋】比喻生活清苦。
【謷牙诘屈】同“诘屈聱牙”。謷,通“聱”。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元·戴元表《剡源集·寿陈贵白》:“我今赠君亦无物,但有~村田诗。”
【鳌掷鲸吞】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鳌掷鲸呿】见“鼇掷鲸吞”。
【鳌鸣鳖应】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鳌愤龙愁】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鳌里夺尊】犹言出类拔萃。
【鳌头独占】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B
【八百孤寒】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之书生。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八斗之才】比喻人极有才华。《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清·梁起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愈弱冠耳。怀~,饮万斛之恨。”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动荡不安,骤然变幻。唐·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度侍中留守》:“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八方呼应】各方面声气相通,相互配合。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
【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八街九陌】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西游记》第八一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老舍《茶馆》第一幕:“说得好,咱们就~吧!”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见“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见“八仙过海”。
【八字打开】意谓明白无隐,开门见山。宋·朱熹《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八字没一撇】见“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於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珍玉食】泛指精美的肴馔。
【八面见光】形容说话、做事圆转,面面俱到。亦以讥讽人圆滑世故,各方讨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包罗万象。”
【八面受敌】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八面玲珑】①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形容物体外观挺秀。③形容圆活、灵秀。④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却十分落拓。”
【八面威风】①形容威风十足,声势慑人。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②宋徽宗内库所藏玉杯名。见《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李绍闻《云间杂志》。
【八面张罗】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八面驶风】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传。
【八面莹澈】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八面圆通】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八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八拜之交】指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八音迭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器乐齐奏,场面盛大。《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八音遏密】《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尧死,天下为之举哀,停止作乐。后以“八音遏密”指国君(或国家元首)去世。
【八纮同轨】谓天下一统。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八窗玲珑】①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后称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为“八窗玲珑”。亦作“八面玲珑”。②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作品。
【巴三览四】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巴山度岭】爬山越岭。
【巴山越岭】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巴山蜀水】四川一带之山水。萧白《晚祷》:“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
【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巴头探脑】伸着头,偷看。
【巴巴劫劫】心情急切貌。
【巴巴急急】同“巴巴结结”。
【巴巴结结】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巴高枝兒】比喻高攀。v
【巴高望上】犹高攀,向上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巴前算后】思前顾后,反复考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便度日的好。”
【扒高踩低】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拔十失五】见“拔十得五”。
【拔十得五】谓选拔人才而得其半数。指选拔人才不容易。《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拔丁抽楔】比喻排除疑难。丁,“钉”的古字。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刀相向】谓动武。
【拔刀相助】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山盖世】谓勇猛无敌于天下。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山举鼎】同“拔山扛鼎”。
【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
【拔山盖世】力大能拔大山,举世无双。《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毛济世】谓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语出《列子·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拔本塞原】亦作“拔本塞源”。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拔本塞源】见“拔本塞原”。
【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浩荡。《英烈传》第四十九回:“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拔地倚天】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拔宅上升】《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后因以“拔宅上升”。指全家成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秋先,汝功行圆满,吾已申奏天帝,有旨封汝为护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