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第5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涎瘴缶示迩В航怅⒅睾笮小
武威郡是河西第一大郡,人口约三万户,大半都是两汉时期迁到河西走廊开垦粮田的汉民,经过两百多年的苦心经营,武威郡内已是粮田成片,沟壑纵横,更重要是,武威郡没有遭受汉末之乱的冲击,人民生活安定,还有不少关中之民逃来,也加速了武威郡的繁荣。
虽然是西域边郡,但这里民风尚武,且读书人众多,既出了像贾诩、王肃这样的才智之士,也出了董卓这样的大军阀,目前,武威郡太守是名臣杜畿,他是一名极为能干且爱民如子的官员,在他的治理下,武威郡人民安居乐业,汉人和羌氐胡人相处和睦。
杜畿是朝廷任命的太守,当然也是曹操选中的良臣,他虽然不像国渊、程昱那样效忠于曹操,但也不像荀彧那样忠诚于汉王朝,他并不迂腐,善于审时度势,现在整个关陇都划给了汉国,对于关陇的原朝廷官员而言,可以弃官返回邺都,也可以继续留任,当然,留任要得到刘璟的认可才行。
目前关陇地区的官员去留有三种类型,一种陇西六郡官员,基本上都向刘璟表示了效忠而得以留任,其次是关中三郡的官员,全部撤离了关中,由刘璟重新派人接任,另一种便是还没有表态的官员,比如杜畿就是这第三类。
连杜畿自己都不知何去何从,但此时他顾不上考虑前途,他必须要保住武威郡的民众,武威城四扇城门打开,成群结队的民众蜂拥而至,城门挤满了从武威各地逃难来的妇孺百姓,哭爹叫娘,乱成一团。
“太守,会不会有张掖羌敌混在人群中入城?”旁边郡丞李济忧心忡忡道。
杜畿叹了口气道:“那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要象长安一样,一个一个验证身份后才能进城吗?就算南宫索的人混进城,那也是没有办法,羌人骑兵转瞬就杀到,我们也只能尽人事了。”
郡丞李济又问道:“汉军真的会来救我们吗?”
“一定会!”
杜畿很自信地笑道:“丢了武威郡,也就丢了河西走廊,刘璟怎么可能容忍,他之所以将军队安排在金城郡,就是为了防范羌人,汉军肯定会来援助,我唯一担心就是他们能否在羌人之前赶到。”
李济默默点了点头,他能理解杜畿的自信,沉默片刻,他小心翼翼问道:“太守,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杜畿瞥了他一眼,有些不满道:“慈世,我们在一起也有四年了吧!还有什么话不能说?”
李济苦笑一声说:“我是想说太守在这件事后,是回邺都,还是继续留在武威郡?”
杜畿微微一笑,“我其实是无所谓,关键就看刘璟对河西的态度了,假如他意志坚决,一定要夺回河西,恢复对张掖郡和酒泉郡的疆域,那么我愿意为他效忠,但如果他忌惮南宫索,默认南宫索对张掖和酒泉的占领,那么这样的人也成不了大事,还是回乡种田为好。”
李济也笑道:“我也和太守想到一起去了,我们这些在河西为官人,实在是对这块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就在这时,有士兵大喊道:“有军队来了!”
杜畿大吃一惊,连忙上前问道:“在哪里?”
“在南面,太守请看!”
杜畿心中松了口气,他搭手帘向远方望去,只见远方旷野里出现了一条长长粗黑线,旌旗招展,正是一支军队,杜畿捋须笑了起来,是步兵不是骑兵,这只能是汉军。
他心中大喜,对士兵们喊道:“是我们的援军来了!”
城头上顿时欢声如雷,汉军的到来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希望,令所有士兵都无比激动。
一刻钟后,军队渐渐抵达了武威城,正是王平率领的五千先锋军,他们都是蛮兵,擅长行军,耐力极好,再加上轻装简兵,所以昼夜疾行,仅一天一夜便赶到了武威城,士兵们都已经疲惫不堪,尽管身体疲劳之极,但他们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阵型,不想让武威守军小看了他们。
这时,杜畿带着十几官员骑马迎上来抱拳道:“请问可是汉王军队?”
王平也回礼道:“正是,我乃汉王麾下大将王平是也,使君可是杜太守。”
杜畿大喜:“我是杜畿,终于把你们盼来了,请进城。”
王平点点头,回头令道:“进城!”
队伍列队向城内而去,这时王平问道:“请问太守,可有羌胡的消息?”
“暂时没有,不过他们应该已进入武威郡,恐怕也是今天抵达,你们的速度真的很令人惊讶。”
杜畿由衷地敬佩这支汉军,他简直不敢想象,汉军是步兵,居然比羌人骑兵先到了,他也看得出士兵的疲惫,又连忙道:“军营已经准备好,你们先去休息,然后我们再谈防御羌敌之事。”
王平笑道:“多谢太守,另外我想问城中可有兵甲,士兵们为了减轻负担,都没有携带盔甲。”
“兵甲有,兵库中有一万多副兵甲,还是当年董卓留下的兵甲,我几天前查看过,保存得非常好,完全没有问题,将军尽管取用。”
王平一颗心放下,又道:“那就先取兵甲,然后让士兵们饱餐一顿,下午开始进入防御,请太守理解,我要全权接管防御。”
杜畿点了点头,这是必然的,他已有心理准备。
……
下午时分,羌胡骑兵如期而至,远方尘土飞扬,铺天盖地的骑兵向武威城杀来,一杆杆白色大旗在尘土中飘扬,这是一万人的规模,在队伍的后面,上千匹战马托着上百架几丈高的攻城梯,正是这些沉重巨大的攻城梯延缓了羌胡骑兵的行军速度,使他们不能像放牧般尽情地在原野中奔驰。
为首的大将是羌王南宫索之弟南宫信,他勒住战马,远远望着高大的武威城,见城头上守兵稀疏,军容不整,大多是穿着皂色役服的家丁,还有不少手执木棒、铁叉的普通民众,人数最多一千余人。
他心中不由冷笑一声,取出一封信交给亲兵道:“将此信射入城中,责令汉官弃城!”
亲兵接过信催马疾奔上前,对城头大喊道:“我家将军有令,请汉官离城,否则破城后满门抄斩!”
他大喊三遍,将信穿在箭头射上了城头,早有士兵拾到信交给了主将王平,王平以及他的军队并没有在城头,而是藏身在城下,城头上依旧是原来的杂色守兵。
这时,太守杜畿也闻讯赶来,王平将信递给了他,“是羌王南宫索的信,让我们放弃武威。”
杜畿打开信看了一遍,信中写得颇为客气,请朝廷官员离开武威,由羌人暂管,等天下安定后再还给朝廷,并且会保证汉民安全,杜畿冷笑道:“当初张掖郡和酒泉郡就是这样被他们威逼得手,现在又轮到了武威郡,做梦吧!”
王平却笑道:“这帮羌人智谋不足,非要一起行军,若先派三千骑兵为先锋,恐怕武威城也保不住了,我们大可将计就计,按照原计划行动。”
杜畿点点头,走上城头,他扶住城垛,对城下报信兵大喊道:“我就是太守杜畿,离开城池可以,请给我半个时辰,我们自然会离开。”
士兵回去禀报南宫信,南宫信点点头,“那就给他们半个时辰!”
第723章 迎头痛击(下)
半个时辰后,武威南城门开启,十几辆马车在两百余名骑马家丁的护卫下离开了武威城,向南而去,立刻有羌胡骑兵发现,赶回来禀报了南宫信,片刻,一名随从骑马飞奔而至,高声喊道:“太守和郡丞已经离去,杜太守恳请将军善待城民。”
南宫信大笑,“既然如此知趣,我们自然会善待!”
这时,武威北城门开启,城头上插上了白旗,城头数十人扯开嗓子大喊:“武威郡愿效忠南宫大王!”
南宫信大喜,回头令道:“进城!”
一队队羌胡骑兵开始列队进城,但羌胡骑兵只进城不到千余人,两边伏兵突起,举弩疾射,密集的箭矢射向羌人骑兵,羌胡骑兵纷纷惨叫落马,其余骑兵调转马头便逃,两千伏兵呐喊着冲上前,用密集的长矛刺杀骑兵。
就在城内发生变故的同时,城头也伏兵四起,滚木礌石如冰雹般砸向吊桥上的羌胡骑兵,两边数千伏兵引弓疾射,羌胡骑兵措不及防,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响彻城外。
突发的变故使后面的骑兵吓得纷纷调转马头逃跑,一万骑兵兵败如山倒,一口气逃出数里之外,南宫信惊魂未定,半晌才稳住心神,开始意识到他中计了,离开城池的马车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守及家眷,只是为了欺骗他,南宫信羞恼万分,这时士兵清点完人数,竟损失超过两千人,这令南宫信更加暴跳如雷,举刀指着城池大喊:“等攻破城池,我必屠城,以雪此辱!”
这时,一名大将上前低声道:“很奇怪,竟然出现了几千正规士兵,临行前大王不是说武威郡没有什么军队吗?”
南宫信重重哼了一声,他大概已经猜到了一点端倪,这必然是刘璟的援军赶到了。
南宫信目光凶狠地望着城头,城头上大旗招展,守军密集,和之前的稀疏士兵迥然不同,一名大将又劝道:“对方守军人数也不少,城池高大坚固,我们就算攻下武威城,也会损失惨重,不如去打别的县城。”
南宫信点了点头,咬牙切齿道:“他们能守住武威城,我不就信他们能守住其他县城,不雪此恨,我绝不罢休!”
南宫信当即令道:“传令,南下苍松县!”
苍松县是武威郡第二大县,仅次于武威城所在的姑藏县,人口有过万,位于武威城以南约八十里外,苍松县城墙较低,容易攻打,更重要是,那边不会有守军,如果能掳掠上万人回去,也可以给南宫索一个交代,而且南宫信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逼迫武威城的援军出城,那样有利于羌骑作战。
羌胡骑兵改变了作战方案,不再进攻有准备的武威城,而是继续南下,向八十里外的苍松县浩浩荡荡杀去城头上,王平惊讶地望着羌胡骑兵南下,他没有想到羌胡居然放弃武威城南下了,很快,他便冷笑起来,羌人明显低估了汉军保卫河西的决心,他们以为就只有自己一支援军,这时,杜畿快步走来,十分不安道:“王将军,羌人一定是去进攻苍松县了,那边城池矮小,没有守军,该怎么办?”
“杜太守请放心,马将军比我晚不了多久出兵,羌人一定会在半路上遭遇到汉军主力。”
虽然有王平的安抚,杜畿还是有点不放心,万一汉军主力没有赶来怎么办?王平看出他的担心,便笑道:“就算没有赶来,我也不绝不会让羌人得逞,他们无非是想把我们引出城去作战,我就成全他们。”
王平立刻派出两名斥候前去探查羌胡情况,他命牙将赵勇率领两千军守城,自己则率领三千军离开了武威城,缓缓向南方而去,他距离武威城并不远,一旦羌胡主力掉头杀回来,他可以随时返回城池。
八千羌胡骑兵带着攻城梯杀向苍松县杀去,八十里的路程,他们至少要走两个时辰,此时已是下午时分,他们就算赶到苍松县,天色也会黑尽了,但南宫信并没有考虑这些,他一股怒火憋在心中,不血洗苍松县,他誓不为人。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黄昏悄然来临,但还没有完全黑尽,东天空还有一丝亮黄色,暮色苍茫,笼罩在大地上,天地间浮起一片薄薄的雾霭,就在这时,几名探子疾奔而回,紧张地禀报道:“将军,前方十里外发现汉军,约一万五千人左右。”
南宫信一惊,怎么又遇到了汉军,他冷静下来,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