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东云对接纳大规模的土匪投诚向来没有什么积极心思的,这几年来虽然也接纳了吕双枪、石阳以及张作相、冯德麟等人,这都是有着特殊条件限制的,至于其他什么大小土匪赵东云基本是不搭理的。
那些普通土匪愿意放弃从匪生涯来当兵吃粮的话,如果身体素质不错,马术不错的话,也勉强收了,如果是那些土匪头领试图依靠手中的百十个土匪就想谋得什么进身机会的话,那就是打错算盘了。
这么多年来,真正靠这种机会上位的一个都没有!
吕双枪是被打的投降,最后赵东云看在他能力不错的份上才提起来重用的,而石阳这个人则是早期就一股脑投靠过来,属于主动投靠,而且能力也还可以所以也就一直用着。而冯德麟其实并没有投诚赵东云,他之前就被增祺招抚,赵东云就任盛京将军后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赵东云的手下,不管他愿不愿意!
而张作相等几个原来张作霖的手下就更干脆了,他们是拿着张作霖的脑袋阵前投诚的,就算是做戏也得给他们一官半职。
所以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凭借手里的土匪实力获得赵东云招抚进而登上高位的。
不招抚也不代表着赵东云会放任奉天境内的土匪横行,辽东那边他暂时管不了,但是辽西里头他可就不客气了。
经过1904年初的一番打击后,当时辽西的土匪几乎被一扫而空,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辽西土匪又是逐渐增多,面对这种情况赵东云一方面是处于维护辽西治安,保护商道等因素,另外一方面也是本着练兵顺便缴获土匪钱财的想法,所以就是在六月份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剿匪行动’
西至山海关,东至新民、辽中,东南至营口,北至彰武等地,以锦州为核心赵东云陆续派遣多个方向的剿匪部队,清剿任何非官方武装历练,甚至一些地方自卫武装都被要求缴械。
总之赵东云所要的就是在辽西除了他赵东云外,别人就别想再拥有一枪一炮,土匪不行,地主们的自卫武装同样不行。
剿匪行动以第三镇、奉天第一混成协、奉天第二混成协里的骑兵为主要力量,辅以部分的步兵部队,在正规军的清剿下,不管是土匪还是其他乱七八糟的武装基本都不可能有抵挡的可能性,大部分在大军的打击下成立历史的尘埃。
而随着大军的剿匪行动,奉天巡警总局也是陆续向各地派驻巡警,根据巡警总局和奉天督练公所共同拟就的地方防卫计划,按照县一队、府一营的标准向各府县派遣巡警,而各府县原有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县队、捕盗营等则是被整编进入巡警当中。
前后不过两个月的时间,甚至奉天第二混成协还没有正式编成呢,奉天的各地巡警就已经初具规模,并接替当地驻军成为维护地方治安、防备土匪的主要力量。
而且这个巡警并不局限在辽西地区,还深入到了还处于日俄控制下的辽东甚至辽东半岛地区,当然了在这些地方这些巡警就是打着警察的旗号了。
此时的辽东以及吉林和黑龙江等地虽然处于外国控制下,但是他们只是军事控制而已,并没有接管当地民政事务,也就是说如今赵东云在民政上依旧是可以管理辽东以及辽东半岛等地的,也是可以在这些地方设立警察等执法机构的。
甚至如果赵东云胆子再大一些,还可以往辽东地区派遣正规部队,不过这样做很有可能引起日俄两军的防备和敌视,进而引起外交纠纷,所以赵东云一直都是没派遣正规部队越过辽河,甚至营口和奉天都没有进入。
主力的第三镇一直都驻扎在锦州,而锦州到辽河这一广阔的地带则是分别驻扎了奉天第一混成协和第二混成协的部队。
虽然正规部队没有越过辽河,但是披着警察名目的巡警也算是辅助军事力量了,在辽东地区的大量巡警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充当赵东云在辽东地区的军事存在,用来对抗日俄等列强自然是不够格的,但是也能够勉强维持当地的行政机构了,总不能和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那样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如此一来谁要是敢说赵东云害怕日俄没有派兵去辽东的话,赵东云也能够用巡警来当盾牌阻挡一二了。
练新军、剿匪以及成立巡警总局,这些都是赵东云主政奉天后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内容之一,而在军事改革中还有一项改革极为重要。
那就是赵东云在六月份正式成立了‘奉天讲武堂’,该学堂以第三镇随营学堂为基础,开设普通以及进修两班。其普通班除了继续招收现役优秀士兵外,还首次公开面向社会各界学子招生,不过要求相当高,除了必须的体能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中学或秀才以上学历。
这个普通班相对于北洋军官学堂来说,规模和教育质量都是逊色不少,不过奉天讲武堂的进修班却是一如既往的出色。
甚至在北洋内部,人们一说起第三镇随营学堂或者奉天讲武堂,一般都是默认为进修班,至于普通班则是被直接忽略了。
这个进修班和以往一样,并不对外进行招生,而是对军内招生,招生范围除了赵东云所辖的第三镇以及奉天两混成协外,还包括北洋其余五镇以及京旗常备军,能够考进去的都是优秀的年轻军官。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首要原因就是中国现今缺乏培训高级军官的军校,赵东云一搞出来的这个进修班虽然规模小,但是课程却是仿效德国柏林军事学院以及日‘本陆大,教授的内容乃是名副其实的高级课程,该进修班的核心目标也不是培养中下层军官,而是以培养高级军官为重点。
很多从日‘本陆士毕业回来的留学生都是希望考进这个进修班的,由此可见这个进修班对那些年轻军官们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
如果说这个讲武堂里的普通班、北洋军官学校对普通学子有着极大吸引力的话,那么这个进修班就是对那些现役年轻军官有着极大吸引力。
赵东云当初搞这个进修班的时候,也是没有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不过发展了也好,赵东云就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年轻军官们讲述自己的理念,进一股在年轻人心中巩固自己这个少壮派首领的地位。
除了奉天讲武堂这个军校外,赵东云还设立了锦州中学堂、奉天大学堂,这三所学堂的筹办乃是赵东云主政奉天后的教育改革重点所在!rg
第一百六十一章203高地
清末新政改革中,除去人们比较关注的教育和工商外,教育改革也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点,从1901年开始各省就相继根据新政建立各等级学堂,等科举正式废除后更是如此,各省尤其是财政比较充足的省份,比如江苏几乎是一夜之间各种学堂犹如春笋般冒了出来。
奉天由于前几年一直处于俄国控制下,1904年又爆发了日俄战争,时任盛京将军的增祺哪怕是想要办新政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前两年他一直想要搞奉天常备军但是也没成功,而日俄战争爆发后就更加局势艰难的,当时的增祺也只能是救济救济灾民勉励维持了。
所以当全国各省都在搞各种新政改革的时候,奉天却是一直原地踏步,教育方面尤其如此。
1905年以前的奉天教育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各府县的小学堂还好,还算有一部分,但是中学堂以上的新式学堂却是一所也没有,本来以前还有一个奉天大学堂,后来改为省学堂,勉强算得上是一所中高等学校,但是日俄战争爆发后校舍被俄军所占据,该校自然也就被迫停课了。
所以当赵东云接手奉天的时候,奉天除了少数小学堂外,是没有哪怕一所中学堂和大学堂的。
赵东云上任盛京将军后,虽然日俄战争依旧在继续,但是赵东云对奉天的掌控力却是增祺所不能比较的,辽西不用说了,这里可是赵东云经营了多年的地盘,日俄两军都不愿意贸然越过辽河以引起外交纠纷。
至于辽东地区虽然赵东云无法进行军事掌控,但是依托巡警制度以及政治上的改革,使得他把辽东地区的民政权力重新收了起来,导致安东、营口、大连等地虽然处理日军控制下,奉天、铁岭等地处于俄军控制下,但是赵东云却是依旧能够控制当地行政部门处理民政事务,进而收取税款。
强力的掌控也是赵东云在奉天推行新政改革的基础,以避免部分新政措施被当地民众所抵触,比如赵东云设立财政总局的时候,也是宣布增加多项税收,比如烟酒税,同时加大了部分商税的比例,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当地商家的反对,不过那些商家也只是私底下反对而来,可没胆子公开反对的。
相对于其他新政的抵触,奉天当地士绅们对办教育却是非常支持,甚至不少身价丰厚的人都会主动捐献金钱用来办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东云先是筹办了锦州中学堂,以招收个小学堂的优良毕业生,同时接纳了原来奉天省学堂的教师和学生等,重办奉天省学堂,不过却是没有继续用省学堂这个名字,而是改回了原名‘奉天大学堂’。
而有了大学堂自然是不够的,还得有充足的小学堂来提供生源,所以赵东云一方面是在葫芦岛、锦州、辽中、盘山、彰武等控制区内开办小学堂,另外也是派员前往处于日俄控制下的奉天、营口、安东、大连等地筹办各地小学堂。
由于需要开办的小学堂太多,但是又缺乏足够的师资,所以赵东云又是在奉天教育总局的徐洪宝建议下,于锦州筹办锦州师范学堂,该师范学堂乃是速成学堂,从中学生或秀才中招生然后培训三个月后就是派遣到各小学堂担任教师。
并且还准备筹办奉天高等师范学堂,这个师范学堂就比较正规了,学期达到了三年。
以上这些学堂都算是用官方名目筹办的,所需经费甚多,然而赵东云别说没钱了,就算有钱也不可能一股脑投下去几十万来搞这个教育改革啊,所以以上诸多学堂名目上属于官办,但实际上赵东云并没有拿出多少钱来。
那么这些学校是怎么办起来的?
这些学校中的数量最多的是小学堂,这些小学堂的前期开办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士绅的捐助,少部分来之于当地府县的拔给,而后续的维持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
看到这个学费那么就可以知道,赵东云搞的不是义务教育制度,而是付费教育制度,就读的学生是需要支持一笔不菲的费用的。
而中学堂的话赵东云本来想要办多几所,但是这个中学堂搞起来不比搞大学堂容易多少,而且现在奉天也没有太多合格的小学生源,所以中学堂并不急迫,暂时就办了一所。而这一所所费也不小,中学堂的花费更多,如果全部让学生来承担维持经费的话,会让学生家庭造成非常大的负担,所以基本上算是半送半读,官方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学费解决一部分。
大学堂嘛,现在只能说徒有其表,奉天大学堂虽然已经挂起了招牌,但是学生只有几十个人而已,连合格的教师都没有几个。
而师范学堂由于专业性比较强,乃是教师速成培训机构,大部分的经费就得官方来出了。
以上种种学校虽然当地士绅以及地方府县承担了大头,但是剩下的那一部分对于赵东云来说,依旧感到了非常大的财政压力。
手头上没几个钱的赵东云搞了这些官办学校后,已经拿不出多少钱来办教育的他开始把目光瞄到了私人教育上。
他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