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 >

第5部分

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第5部分

小说: 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整的《葵花宝典》。只可惜二人都是聪明人,竟使出了相同的诡计,结果两份假书凑到一块,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彼此都吃了哑巴亏。
  岳、蔡二人一看对方竟如此狡诈,心中怒火无法遏制,理所当然的,“两个本来亲逾同胞骨肉的师兄弟,到后来竟变成了对头冤家。”
  华山派的大房、二房(后来改名气宗、剑宗)枉费一番心血,只得到个半成品,弃之可惜食之无方。正在各自关起门来伤心愤懑之时,好运来了,天上掉下了个林哥哥。
  红叶和尚的得意弟子、俗家名字林远图的渡元和尚登门拜访。
  对于当年渡元和尚远赴华山这件事,方证和尚解释如下:
  “岳蔡二位私阅《葵花宝典》之事,红叶禅师不久便即发觉……这《葵花宝典》……修习时只要有半点岔差,立时非死即伤。当下派遣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谕岳蔡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笑傲江湖》第三十章,方证和尚语)
  按这说法,渡元和尚上华山完全是一片好意。红叶和尚遭了贼不嗔不怒,反而担心岳、蔡走火入魔,所以专程派得意弟子从福建赶到陕西,劝说二人不要修练《葵花宝典》。红叶禅师真是菩萨心肠啊。
  但是完全有理由相信,方证和尚的解释不尽不实,他口中的武林历史真假参半。这倒不是怀疑方证和尚的人品有问题,方证和尚是少林方丈,身份特殊,有点话不能乱说,他口中的武林史就是少林官方版本。
  官修史书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可信度都是要大打折扣的,比如我国的二战史,国共两党都宣扬自己是抗日主力,搞得日本人很纳闷,因为目前还有数十万美国大兵霸占着他们的国土,隔三差五的强奸一两个日本小姑娘,北方四岛至今还被斯拉夫人占着,这些令日本人感到很丧权辱国的现实根本就没有中国人参与的份。
  在金庸作品里,若以时间排列,与方证口中的那个百年前的少林靠得最近的一个少林应该出现在《倚天屠龙记》里,《倚天屠龙记》少林里的和尚们,嘴脸之丑陋、思想之陈腐、心胸之狭窄,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以那个少林来揣度方证口中那个少林,说它美得像朵花,你信吗?
  再看《笑傲江湖》里那个江湖,遍地枭雄盛产变态,余沧海左冷禅任我行,一个比一个狠,林平之岳不群东方不败,一个比一个变态,莫大风清扬“恒山三定”,人越好下场越悲惨,最后连主角令狐冲都满怀恐惧与厌倦的选择了隐居。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竟然有个圣人混得风声水起,这圣人的真面目就很可疑,圣人说的话也得斟酌着听。
  方证和尚嘴里的“渡元和尚华山之游”,有四个要点:
  一、动机无比善良;(“岳蔡二位私阅《葵花宝典》之事,红叶禅师不久便即发觉……这《葵花宝典》……修习时只要有半点岔差,立时非死即伤。当下派遣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谕岳蔡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
  二、过程无惊无险,十分和谐;(“渡元禅师上得华山,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承认私阅《葵花宝典》,一面深致歉意,一面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
  三、红叶和尚菩萨心肠,一心想杜绝《葵花宝典》这种邪门武功毒害江湖,不仅自己坐怀不乱,而且还禁止自己弟子修练。总而言之,大公无私;(“渡元禅师虽是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宝典中的武学却是未蒙传授。只因红叶禅师自己也不太明白,自不能以之传授弟子。岳蔡二人只道他定然精通宝典中所载的学问,哪想得到其中另有原由?当下渡元禅师并不点明,听他们背诵经文,随口解释,心下却暗自记忆。渡元禅师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居然也说来头头是道。”)
  四、渡元和尚的还俗是个人行为,与少林无关;(“据说渡元禅师在华山之上住了八日,这才作别,但从此却也没再回莆田少林寺去。”“不久红叶禅师就收到渡元禅师的一通书信,说道他凡心难抑,决意还俗,无面目再见师父云云。”)
  可是这四点全都大违常情,透着诡异的气息,参与此事的每个人嘴脸都很诡异。
  比如说红叶和尚,他善良得过头,显得很诡异。
  比如说华山派,偷了他人至宝,苦主找上门来了,华山派的认罪态度倒是十分良好,“承认私阅《葵花宝典》”并且“深致歉意”,可是一转身,竟然又“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
  这就好比小偷顺了人家电脑,被主人摸上门来,主人是个好人,说“我不是来查赃的,我只是想提醒你,硬盘里全是少儿不宜,你千万别打开看。”小偷点头哈腰,认错态极好,张口第一句话却是:“开机密码是多少?”……见过厚颜无耻的,可是厚颜无耻得这么直接、这么没有技术含量,未免也太诡异了。
  而整个事件中表现最诡异的还是渡元和尚,他的身上有三个诡异之处,让人疑惑:
  疑惑之一:渡元和尚上华山之前真的没有接触过《葵花宝典》?
  恐怕不可能,原因有三:
  一、渡元和尚此次上华山是充当说客的。按常理推断,红叶和尚指望渡元和尚去说服别人,必须先得把渡元和尚说服,肯定先会对他示以利害分析利弊。
  这个利弊不可能只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八个字那么简单,这八个字是明明白白写在宝典上的,岳、蔡二人又不是文盲,自然早已知道,以此来恫吓他们不要修练《葵花宝典》显然不够份量。而要挖掘出宝典中的其它弊端,则必须熟悉宝典中的武功;
  二、当时岳、蔡二人也许武功不高,见识不广,但他们背后是有整个华山派高层甚至整个五岳剑派高层做后援的。那些人都是老江湖,即使自身没能练成上乘武学(此处所谓“上乘武学”根据的是风清扬的标准,风清扬认为当初被困在华山后山山洞里的魔教十大长老“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上乘武学大致长什么模样,他们还是了解的。华山派不惜得罪少林,也要出手抢夺《葵花宝典》,可见他们对宝典上的武功期望值是很高的。
  而渡元和尚只是莆田少林寺的一个二代弟子(且不说莆田少林又远不如嵩山少林),年纪也轻,即使他再聪慧过人,修为只怕也有限,他“随口解释”“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竟然能够骗过整个华山派,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方证和尚说渡元和尚在上华山之前并没看过《葵花宝典》,是到了华山之后才对《葵花宝典》动的心,事实真的是这样嘛?
  疑惑之二:渡元和尚何以转变如此之快?
  渡元和尚“是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可见红叶和尚平时灌注的心血并不少,渡元和尚的佛法修为应该不差,平时也曾行走江湖,应变能力也不差,否则红叶和尚不会从众弟子中单单挑出派他去劝导岳、蔡二人迷途知返。
  然后,这么一个大有可为的后起新秀、一个未来的有道高僧,轻而易举地被花花世界策反,在华山后仅八天就思凡还俗去了。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华山派的土壤再不好,也不至于毁人毁得如此之迅速猛烈吧?
  有理由相信,渡元和尚的还俗另有隐情。
  疑惑之三:岳、蔡二人“承认私阅《葵花宝典》”并且“深致歉意”,一转身“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面对这种恬不知耻的行为,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拂袖而去,而渡元和尚竟然不以为忤,还煞有介事给岳、蔡二人讲起了经。
  我说渡元禅师,你上华山来是做什么的呀?你师父可不是让你来做家庭教师的唷?
  综上诸多不合理之处,使人有理由相信,方证和尚口中的“渡元和尚华山之游”并不是历史真相。


  四、怀璧其罪
  方证和尚的口述历史中,最大的破绽在这句话里:“(渡元在华山上)听他们背诵经文,随口解释,心下却暗自记忆。渡元禅师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居然也说来头头是道。”
  众所周知,华山派“剑”“气”之争的想源就在于岳、蔡二人对《葵花宝典》所载武学的理解不同。方证和尚对于这段武林往事了解得很清楚,他说:“华山派岳肃、蔡子峰二人……所见宝典经文不同,在武学上重气、重剑的偏歧,却已分别跟门人弟子详细讲论过,华山派后来分为气剑两宗,同门相残,便种因于此。”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渡元和尚是在岳、蔡二人都在场的公开场合讲经,那么对《葵花宝典》的诠释发乎渡元和尚之口,同时入于岳、蔡二人之耳。他俩同是华山弟子,武学基础相同,又都是机智灵巧之人,听了渡元和尚的讲解,怎么会产生“重剑”与“重气”的分歧?……需知“剑”“气”之争不仅仅是党争的借口,并且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学术分歧。
  所以疑点来了,渡元和尚是在什么样的场合给岳、蔡二人讲经的?他的讲经行为是公开进行的,还是在秘密会晤时进行的?
  答案显然是后者。渡元和尚在一个秘密的场合分别与岳、蔡单独会晤,然后借着交流武学的名义,给岳、蔡二人讲解《葵花宝典》,由于二人各自持有部分《葵花宝典》,所以渡元和尚讲经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导致二人对高深武学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出现这种情况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岳、蔡拿出的伪书激化了华山派的内部矛盾,扯破了表面和平的画皮,导致两宗游走于冷战与开打的边缘。两宗鸡犬相闻,却打算老死不相往来,敌意如此之盛,以至于在少林和尚上山的时候,连面和心不知的表面姿态都无法再维持下去。
  渡元和尚上华山之前估计就听说过华山派内部不和,上得山来,一看这架式就知道两宗的矛盾升级了。为完成师命,他私下分别约见岳、蔡二人。
  在一切勇于打内战的人眼里,外敌永远比同胞可爱,为了消灭同胞,他们不惜被外敌当枪使。像民国初年,几乎每一路军阀都在拼命找外国奶爸,有的找日本有的找美英,这些军阀不是不知道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都是虎狼,只是为了消灭政敌,他们不惜为虎作伥。
  岳、蔡二人就是那些军阀的老祖宗,在他们眼里,渡元和尚不再是莆田少林派来兴师问罪的讨厌鬼,而成为一个可以拉拢、引以为外援压制对方的潜在盟友,因此就对渡元拼命示好。“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渡元和尚是“绝顶机智之人”,他在两宗左右逢源,并可能许下了一些根本不打算兑现的承诺。岳、蔡二人心花怒放,都认为渡元和尚是自己的盟友,所以就放心大胆的向他请教《葵花宝典》,渡元和尚因此也就不以为忤,给他们讲解武功。
  渡元和尚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不光彩的,即使算不上挑拨,也可以视为煸风助火。
  子曾经曰过,认清一个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由此再回过头来审视渡元和尚上华山的动机。方证和尚说这个动机是无比善良的,这个说法恐怕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