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关河-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儿这一群供奉和往常不大一样,搀和了不少十二三岁的小童伶。他们跟那些名伶一样打扮,也背着一个装着自家专用化装物品的蓝布小包袱。至于他们的戏箱,也跟供奉们享受同等待遇,已提前送进宫里大戏台的扮戏房了。
“菊如,你也来了。”有人招呼。
菊如是柳知秋的表字,他连忙回头看,原来是他的一位在梨园行很有地位的师叔,经常应召进宫的老供奉。也就是他,换了谁也不敢在这儿这么大声说话。柳知秋连忙赶到近前打千儿请安问好,然后赔着笑脸压低嗓子说:“好些日子没见了,前几天我们还念叨着要去给您老人家叩头呢。”
老师叔一扭脸,瞟了柳知秋一眼,略动动腰肢,习惯地带出红氍毹上唱小旦的袅娜,笑骂道:“小猴崽子,嘴倒甜,哄谁呢,早把老师叔撂脖子后头去了!快领过来,让我瞧瞧你家的柳摇金!”
“哎哟,好我的师叔哎,都叫人传讹了,怎么连您老人家也知道啦?”
“咱梨园行不传这个还传个啥?少嗦,快领来我看!”
柳知秋不敢违拗,赶紧把正倚着护城河岸墙小声聊天的三个孩子带了过来。老师叔一把就攥住了天寿的小手,说:“没错,这就是柳摇金!”
他上下打量,把小天寿翻过来掉过去,又捏脸蛋儿又摸手,不住地点头,嘴里还啧啧称赞着“难得难得,出类拔萃,前程无量”等等。
孩子窘得就要哭出来,柳知秋也显得不安,连忙把另两个弟子推到老师叔面前,说:“师叔您再看看这两个。”
老师叔又把天福天禄哥儿俩照样折腾一气,末了说:“百里挑一,也是好孩子!都叫什么名儿?有字吗?”
柳知秋回了三个弟子的艺名,并告诉老师叔:天福姓林,字秀松,习生角,是自己的义子;天禄姓潘,字喜桂,习丑角;天寿字韵兰,习旦角……
话未落音,老师叔抢着说:“知道知道,韵兰这个表字,跟他的几个姐姐小名儿连着的,对不对?真没想到,你家这瓦窑【瓦窑:旧时社会重男轻女,家中生男叫”弄璋“,生女叫”弄瓦“,生女孩多的家庭被戏称为”瓦窑“。】,到底钻出个儿子来!真所谓不养则已,一养就养个金麒麟!嘻嘻……”
柳知秋顿时变了脸色,老师叔戳着了他的痛处:他成亲以后,老婆连续生养,无论养住没养住,全是女的,使他家被同行们谑称为“瓦窑”。得了幼子天寿后,他才算洗却了这份耻辱,“瓦窑”的绰号也很久没人叫了。今天老师叔倚老卖老地又提起来,叫他很不高兴,可碍着辈分,各有尊卑,他又不好发作。老师叔何等机灵,立刻换了话题:“好哇,菊如、秀松、喜桂、韵兰,你们师徒的字都好!不俗!不群!像是翰林学士的大手笔!……我说,菊如哇,把你的小天寿认给我当徒弟好不好?我保他日后红遍京师红遍天下!”
老师叔的福胜堂,是胭脂胡同里最有名的私寓,他的六七个徒弟,加上他的两个儿子都以像姑为业,很走红了几位,挂上了内务府的贵人,财大气粗,又给“脱靴子”【脱靴子:像姑第一次接客的隐语。】出师,又给买房子买车马仆役,还给娶妻成家,叫南城的各堂子十分眼红,小像姑们都巴不得入福胜堂拜师。
柳知秋志不在此,但又不好开罪长辈,便顾左右而言他,笑道:“师叔今儿赏我们听哪出戏?我可得好好开开眼!”
老师叔伸手点着柳知秋嘻嘻一笑,说:“罢了,千金难买心头愿不是?……菊如啊,你的这儿子、这俩徒弟,当真是祖师爷赐给你的宝,你得为祖师爷争气,可别让他们埋没、消磨了。我算你的后半辈子,要靠柳摇金大发啦!……”
听到柳摇金的名号,伶人们就陆续围过来看天寿,此时已围成一大圈,天寿被大家评头论足、打趣称赞得满脸飞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人一多,老师叔越发话多,不由得忆起自己最光鲜的岁月:“想当年,我十二岁上台就来了个挑帘红,唱一次堂会,那赏钱下雨也似的,两箩筐都装不下……”幸亏升平署管事的人来领众人进宫,才止住了老师叔的饶舌,也才替就要窘出泪来的天寿解了围。
柳知秋还是逮住进神武门前的一小会儿停顿,又安慰又嘱咐地对三个弟子、特别是对小天寿说了几句:一、有师傅我在,甭害怕;二、但凡进了这个门,多磕头,少说话;三、早早扮好戏,躲在台边儿好好看戏好好学着点儿,这儿的戏可是天底下顶拔尖儿的,在外头花多少钱也看不着。
他们可真的看到了天底下顶拔尖儿的一台戏——应节戏《群仙祝寿》、《天下太平》、《三星高照》等,在金鼓喧闹、色彩耀眼中过了场以后,一派笙管箫笛,吹起了大家熟知的《廿四孝》中《斑衣戏彩》一出的引子。奇怪的是,理应出场的那一对老得走不动的老莱父母没有上台,随着乐曲慢慢踱出个挂着苍白胡须、身穿花花绿绿连脚婴儿彩衣、手持拨浪鼓的老莱子!他走到台口,刚念了一句定场诗,台下就哄地一乱,跟着就出奇地静,寂静中有人喊了一声“万岁爷!”接着就听桌椅声脚步声乱响,坐着的人站起来,站着的人跪下去,只有正中一席的皇太后端坐未动,拿了手绢掩了掩鬓角,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今天的宴会乃是家宴,有资格参与者都是皇室成员、朝廷亲贵,遇此意外,愣怔片刻之后,很快清醒,马上习惯地跪地叩头,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正在扮演老莱子的皇上大概没料到出现这个局面,也怔愣了一下,做了个戏外的动作——两臂左右伸开,从下向上摆动了好几回,意思很明白:平身,平身。众人也都看懂了,陆续站起来,可再也没人敢坐下了,一个个屏息静气地看当今皇上万岁爷的粉墨登场。
万岁爷却又回到戏里,面对着皇太后,高声唱起来,表明老莱子悲伤父母年迈,缺少生趣,想要以老年之身仿效婴儿状以博双亲一笑。他唱得合拍合调合辙合韵,极是难得,虽然嗓音不亮,甚至有点沙哑,可谁敢说不好!
唱着唱着,万岁爷真的一丝不苟地照着戏路子,手摇拨浪鼓,学着小孩儿的样子,向着皇太后嬉笑跳舞,并一跤跌倒在地,四脚朝天,乱抓乱动,口里还像婴儿摔疼了那样哇哇大哭。一般这出戏演到这儿,看戏的无不鼓掌大笑,今儿谁敢笑?可谁又敢不笑?大家都看着皇太后,见她老人家开心地笑了,众人也就跟着笑着叫了一声“好!”就是这声好才把躺在地上的万岁爷叫起来,他就地跪着磕了个头,用很地道的白口大声说:“儿愿皇额娘圣寿齐天!”
他这一跪不要紧,台上台下所有的人又都跪下了,口里不由得同声呼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比第一声山呼万岁更洪亮也更整齐。毕竟是见到一个儿子为母亲祝寿、在挖空心思地讨母亲欢喜,这番情意总是很动人的。当然,身为天子,万民之君父,至尊至贵,不惜自贬身份扮优伶以悦母,不但不会被责备为玩物丧志,反而将被称为大孝而成为天下的楷模。——这出戏外戏收场之后,躲在扮戏房窗口看戏的柳知秋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徒弟和儿子的。
等万岁爷卸了装,毕恭毕敬地向皇太后谢了恩,在众人欢声笑语的赞美中入席坐定后,好戏连台了。
《吃茶》、《吟诗》、《醉酒》、《惊丑》、《藏舟》、《琴挑》,还有热闹的玩笑戏《打灶王》等等,一出出声情并茂、美不胜收。原本都是京师顶尖的名伶,进宫来演谁敢不上劲?好戏好角好卖力气,那就好看得没法说了!天福他们三个从来没看过这么精美的戏,看得大气不敢出,看得目瞪口呆,看得心头像小鹿乱撞似的发慌。挨在天寿身边的天禄发觉小师弟在簌簌发抖,一摸他的手,冰冷,连忙脱下自己的坎肩给他披上,小声问:“没受凉吧?”
天寿摇摇头,小嘴翕动着轻轻说:“我头晕……心里……害怕……”
天福赶紧到扮戏桌那儿为小师弟倒来一杯热茶。天寿接过来要喝,手抖得把茶水都泼出来了。
柳知秋脸一沉,低声喝道:“韵兰,你听着!不许慌!不许怕!我怎么教的你就怎么唱!唱好了有赏,要是唱坏了,砸了我柳家的牌子,看我回去不揭了你的皮!听见没有!说话呀?”
“听……听见了……”回答的声音就像蚊子叫。
催场的太监来说,为了讨老太后欢喜,娃娃戏要让年龄最小的天寿第一个上。柳知秋暗暗叫苦,看看天寿面无人色、呆如木鸡的可怜相,他真像被浇了一盆冷水,整个透心凉。
果然,上场门的门帘一掀,天寿扮演的《思凡》里那小尼姑刚一迈步,脚下不知为什么就拌蒜,扑通摔了个大马趴,一跤正摔进场子上。
敢情这戒律森严的宫里头也跟外面园子里差不多,下面也照样地哄场,登时乱哄哄地笑成一团。柳知秋手执鼓箭子和檀板,坐在乐师桌边单皮鼓架子后面,眼前一片漆黑。后果明摆着:七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好歹,还不吓得张嘴就哭,掉头就跑?他能怎么着?就是去拉去打也够不着哇!唉,他的一世英名叫这该死的孩子断送了,这回他的牌子可真是砸了个粉粉碎!他闭上眼睛不敢再看,万岁爷和太后娘娘肯定都在笑,这大煞风景的娃娃戏!多不吉利!跟着就会龙颜大怒,哎呀,完了完了!……
忽听上场门里,响起天禄那尖脆嘹亮的声音,他用丑角白口伶牙俐齿地高叫:“五体投地,给太后老佛爷拜寿哇!……”
拖得长长的尾音刚落,太后身边飞出一句地道的戏迷味儿十足的京白:“好个机灵鬼儿!编得真圆乎儿!”于是台下哄堂大笑,笑声中有人跟着叫好。
摔进台口的天寿,原本被这一跤吓呆了,心慌意乱,红头涨脑,是张嘴哭,是爬起来往回跑,还没拿定主意,二师兄这一声高叫,叫他顿时心明眼亮,立刻镇静,先收腿跪好,再款款起立,朝着皇太后躬身下拜,再拜,三拜,这才手执拂尘,画出一个优美的半圆,向前一甩。
柳知秋忽觉有人推他,连忙睁眼,只见笛师努嘴示意场上,轻声说:“快起板!”柳知秋一看,天寿居然爬起来,居然甩拂尘要板,便赶紧一拍檀板,笛、笙、弦子、琵琶一起缭绕而起,那边天寿跟着就唱出了第一句:“昔日有个目连僧……”【本书昆曲戏文,引自《缀白裘》,汪协如校,中华书局出版;《六十种曲》,中华书局出版;《长生殿》,光绪庚寅年上海文瑞楼校印本等。】台下的人们原被这花花绿绿的小孩子出场的一个跟头和天禄那机灵的一嗓子逗得十分开心,待到天寿站起身,人们看到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水田披和妙常巾打扮出的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尼姑,大脑袋、小身量,大头娃娃般可爱,一张嘴还是个豁牙子,哄笑声中有人就又叫了声好。天寿开口唱时难免嗓音有些发抖,但音调、节拍和身段舞姿却十分准确,谁又闹着玩儿似的喝彩,旁边就有声音不满地提醒着说:“别笑了,快听唱听唱……”
这第一支《佛曲》只有四句,人们的喧哗和天寿的慌乱,都随着最后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完全平息。这样,天寿的定场诗和自报家门,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送到台下每个角落: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