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第7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野详细述说了马上攻打江淮的理由和一些有利条件,做为大帅府的长史,他建议朝廷同意这一奏议,并请皇帝即刻下旨。
“你们有什么看法?”罗思南问道,“如果大家都同意岳飞的奏议,那就奏请皇帝下旨。”
李纲首先表示赞同。这一仗最初他是不同意打的,各种条件都不具备,但罗思南非常强硬,甩开议事堂,坚决支持枢密院发动中原大战,结果她成功了,她的个人威望也因此大涨。如今形势一片大好,没有理由不支持,再说收复了山东和江淮,朝廷实际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财政上也能得到改善,而距离中土统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岳飞在策略上没有问题。”董小丑说道,“但他太急了,他应该稍稍喘口气,最起码要把投诚过来的十万军队整编了,否则这就是一个隐患。”
“刘豫的山东军队人数少,不足为虑。”黄涉也在担心这事,看到董小丑主动提及,随即也说了自己的看法,“辛兴宗、苗傅、王德、郦琼四个人的军队必须尽快整编,这件事不能拖,越快越好。”
罗思南黛眉微皱,稍加沉吟后,目光转向了刘延庆。
第十五章 背后的勾当
辛兴宗和刘延庆的关系。天下皆知,这件事若想尽快解决,而且稳妥处理,非要刘延庆出面不可。
刘延庆暗自苦叹,他一直想低调,但偏偏身居高位,想低调都不行。其实此事只要岳飞出手,必定可以解决,但岳飞急于攻打江淮,中原大战刚刚结束,他就要举兵南下,中间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哪来的时间整编军队?
“朝廷是否有意增加虎烈军的数量?”刘延庆犹豫良久,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如果汉王府无意增兵,那整编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解散这些军队。整编和解散完全是两回事,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罗思南无意增兵,最起码暂时没有增兵的想法,因为受限于朝廷财赋收入的紧缺,有心无力。罗思南转目看向董小丑。董小丑说整编,难道他想乘机增兵?
“现在必须增兵。”董小丑郑重说道。“岳飞攻克江淮,饮马长江,接下来我们就要渡江作战。大军主力远赴东南,中原空虚,如果兵力不够,如何威慑河北?我的意见是,马上增兵。”
“军资可以解决吗?”罗思南问道。
“只要平定东南,朝廷财赋收入马上就能得到彻底改善。”董小丑说道,“此事没有必要犹豫。现在我们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战场越来越远,军队也要越来越多,否则我们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罗思南望向李纲、黄涉、和柴云等人。
“如果我们能在明年春天渡过长江,那到了明年下半年,朝廷的财赋状况就能迅速好转。”李纲说道,“我同意董使相的意见,军队要增加了,要增加到五十万并保持这个数量。”
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山东已经唾手可得,江淮攻克之日也不远了,前景一片灿烂,这时候当然要增加军队,以便迅速完成中土的统一。一帮宰执大臣们在这一点上意见非常一致,这大大出乎罗思南的预料。增兵的事朝廷一直有争论,尤其是议事堂,每每以财赋危机为借口,有意遏制李虎实力的膨胀,现在这种情况变了。就连宰相李纲都公开支持增兵了。
罗思南不再犹豫,果断决策,增兵,这样可以妥善解决辛兴宗等人的投诚军队,刘延庆的说服难度也大大减小。
“急书岳飞、王渊,朝廷同意他们的攻击策略,请他们迅速拟定具体方案,急奏长安。”
===
议事完毕,李纲等人随即告辞离去。
罗思南把董小丑留下了,请他到了书房,递给他一封信。这是李虎从代北写来的书信,写这份信的时候,李虎还在金河山,随后便起程赶赴黑水河与大漠诸蕃会盟去了。
董小丑仔细看完书信,想了片刻,问道:“总帅的意思是与金国议和?”
“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不知道中原大战会这么快就结束,而且还以完胜来结束。”罗思南说道,“现在山东已经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岳飞又要马上打江淮,而据岳飞的估猜。江淮之战应该非常顺利,大军可以横扫两淮,直逼江宁。”
说到这里,罗思南笑容满面,兴奋地挥了挥手,“从目前东南形势来说,我们有绝对把握渡过长江,彻底击败叛军,平定整个东南,所以,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与金国进行议和谈判?”
董小丑觉得罗思南有些兴奋过头了,善意地提醒道:“总帅的考虑很周全。我们先与大漠诸蕃结盟,联手共抗女真,目的是把金军主力拖在北方。接着我们议和金国,与金军互不攻击,是为了赢得平定东南的时间。总帅这两个计策都是为了在北方暂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为虎烈军主力横扫东南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们在中原击杀了山东金军,重创了河北金军,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主动与金人议和?”罗思南的想法不一样了,女真人在虎烈军的攻击下,屡战屡败,已经守不住了河北,是以罗思南也不再把金军放在眼里了。
“金军的实力依旧强悍。”董小丑叹道,“到目前为止,北方还是女真称雄,而我们与大漠诸蕃的联盟也未必牢固,北方局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总帅亲自赶赴代北的重要原因。”
“你怀疑这次结盟未必能够成功?”罗思南问道。
“结盟成功与否没有实际意义。”董小丑说道。“对于大漠诸蕃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其次就是利益。我们目前能给大漠诸蕃什么实际好处?没有,除了空头承诺,什么也没有,但女真人与大漠诸蕃互相对峙,两者之间的利益则是紧密相联,只要女真人给大漠诸蕃实际意义上的好处,那么大漠诸蕃必然背盟,即使不会越过阴山寇掠代北,但至少不会帮助我们牵制女真人。一旦大漠诸蕃和女真人联手,代北形势就非常危险,这将影响我们平定东南。”
罗思南沉吟不语。之前无颜也这样劝说,但她没有听进去,现在听到董小丑说出同样的话,她不得不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就她本心来说,她仇恨女真人,她的哥哥罗中原就死在女真人手上,还有她的很多亲人,还有那些死难的黑山军将士,这些仇恨纠集在她的心里,让她极其仇恨女真人,她的报仇欲望因此非常强烈。她不愿意和女真人议和。
“我们平定东南的速度会很快。”罗思南固执地说道,“等到女真人破坏了我们和大漠诸蕃的结盟后,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攻打河北了。”
“凡事都有万一,万一我们在平定东南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和大漠诸蕃的盟约又给女真人破坏了,金军再次南下攻击,我们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董小丑劝道,“总帅的策略就是预防万一,我们不能在这件事上因小失大。”
“但你必须要考虑到,此刻朝廷与金国结盟,将遇到多大的阻力。将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罗思南摇头道,“当初汴京朝廷与金国议和,结果失去民心、军心,失去了一切,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董小丑听到这句话,也犹豫了,也知道罗思南为什么要把自己留下来单独商量了。中原那边刚刚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朝廷这边就急不可耐与金国议和,这事要是泄漏出去,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可想而知,朝廷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威信可能瞬间被摧毁一净。
考虑良久,从整个天下大势出发,从尽快统一中土出发,董小丑还是认为李虎的考虑正确,当前的确要尽快与金国议和。
“我们不能不考虑总帅的意见……”董小丑委婉说道。
“他在制定这个计策的时候,中原大战还没有结束,他根本不知道中原大战以全歼山东金军而结束,假如他知道中原大战是这个结果,他还会考虑议和金国吗?”罗思南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董小丑的话。
“你的担心非常有道理,朝廷公开议和,势必导致天下人的指责。”董小丑随即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我们可以派人秘密议和。“
“但这如何瞒得过朝廷?”罗思南苦恼地说道,“我们的对手都躲在暗处,假如真相被他们揭露出来,四下传播,那大帅和我虎烈人的威名必将严重受损。”
董小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罗帅现在在大同,我们可以请他出面,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这怎么可能?”罗思南说道,“金军遭遇重创,虽然可能迫于形势愿意和我们议和,但空口无凭,我们必须拿出议和的诚意,答应女真人的一些不合理的非份要求,这样女真人才会答应议和。请问,我们拿什么出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当我们兑现这个诺言的时候。又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董小丑皱眉沉思,想了片刻,说道:“你看,我们拿战俘来做为议和的诚意怎么样?”
“战俘?这一仗结束,我们能缴获多少战俘?”罗思南苦笑道,“中原战场上的那帮人,从岳飞开始,一个个把女真人恨得咬牙切齿,打起仗来不要命,杀起蕃人来更是眼睛都不眨。你可以想像一下,他们能缴获多少女真人?他们抓住女真人的将帅会留着不杀?”
“战俘肯定会有,不过是多少的问题。”董小丑听出来罗思南有些松口了,急忙趁热打铁,“过两天我们就知道中原大战的具体战果,不出意外的话,近万俘虏还是有的。有了这些战俘做交换,用他们来表达我们的议和诚意,相信焦头烂额的女真人肯定会答应。”
罗思南迟疑不决,董小丑却连番劝谏,最终,罗思南接受了董小丑的建议,书告罗青汉,请他秘密和燕京的完颜杲接触,尽快与金国进行谈判,看看有否议和的可能。
第十六章 张浚的选择
长安的圣旨传递到开封的时候。王渊已经率军出发了,而罗兰也带着选锋军南下攻打应天府。
岳飞即刻上奏,把中原大战的最终战果以及镇戍中原、收复山东和南下攻打江淮的相关策略和具体部署详细告之。
九月二十日,岳飞率主力大军离开开封,直杀应天府。
应天府距离宛亭战场不过两百多里,东南宋军一直密切关注,此间张浚也曾动过心思,想出兵北上以为牵制,帮助山东金军杀出虎烈军的包围,但吕颐坚决阻止,认为河北金军势必要予以援助,双方会杀得血流成河、两败俱伤,这对东南有好处,所以还是坐山观虎斗为上策。然而,就在宛亭战局僵持之际,从杭州送来皇帝的圣旨,命令张浚退守应天府,命令辛兴宗率军南下扬州,会同江淮各军围杀孤军深入的虎烈军,确保长江防线的安全。
张浚在雍丘战败后,并没有即刻上奏朝廷。而是拖了几天,直到虎烈军在广济渠南岸包围了金军之后,他才上奏江宁,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辛兴宗、王德等人,并指责山东金军配合不利。这份奏章估计已经送到了江宁,但皇帝在杭州,还不知道前线大败,而这份圣旨显然是在雍丘大战期间发出来的。皇帝下达了和江宁截然相反的命令,不但叫张浚退守,还叫辛兴宗率主力到江淮围剿虎烈军,由此可见杭州和江宁两地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皇帝根本不同意江宁的主动防御策略,为了确保东南的安全,他要弃守应天府,集中兵力戍守江淮两道防线了。
张浚自雍丘战败后,心态就彻底变了,变得和当初的辛兴宗一样,急切盼望着杭州的圣旨,希望通过老皇帝的保